读了2遍金刚经

我没有对佛教的信仰,我当然也没有想过现在遁入空门。虽然,我对佛学很感兴趣,我也羡慕青灯黄卷的生活。

所以,我在这里所说的对经刚金的理解,就是我自己想到什么说什么,无有对错,也不想跟你们谈论对错,这世界,哪有什么对错,无非都是偏见罢了。

是什么原因接触到金刚经,我已经忘记了,不过,开始读了一遍,没读懂。但是被如来老人家那颠来倒去的「佛说…即非…是名…」的表达方式所吸引了,比如,佛说一切法,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金刚经,全文大概5100多字,其中有27处采用了这个句式。佛祖他老人家真是酷爱这个说话方式啊。

因为没读懂,但是觉得还挺新奇的,于是就找解读金刚经的书去看,看的是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怎么说呢,读完,有些懂了,有些还是不懂,不少句子似懂非懂。南怀瑾老先生讲的还是晦涩啊,主要是没考虑到我等文言文的水平,讲的更多是佛经经义的延伸。

后来,发现天后王菲有诵读版本,就在开车的时候听,在人静的时候听王菲诵读,听的多了,但是还是不是非常懂。

当年六祖慧能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顿悟了,这金刚经,我至少听了几百遍了,还是了无所悟,可见我的佛缘还是很浅的。

最近在一次旅途中,行李都托运了,我就在机场的书店转悠,看到一本讲金刚经的书,叫做《金刚经智慧课》,随手翻了几页,说的比较通俗,于是就买了一本,一路看完,终于算是理解了一些粗浅的文字表象。

说金刚经之前,先说佛经。实际上,佛祖他老人家,这一辈子一个字的典籍都没写过。现在所说的佛经,大部分都是佛祖与弟子谈话,弟子做了笔记,然后,弟子把这个笔记整理成典籍的。这事儿,就跟孔子他老人家差不多,一部论语流传几千年,但是,都不是他写的,是他的弟子的访谈笔记。这事儿,跟老罗语录,袁腾飞历史讲义没什么本质差别。

金刚经的缘起也是一样,佛祖跟弟子的对话。而且是发生在一个很普通的打坐修行课上,佛祖他老人家自己出去化缘,吃完饭,洗干净脚,打坐说话,跟弟子须菩提的对话思辩。

那么,整个谈话的焦点是什么呢,一个字概括就是「空」,3个字概括就是「善护念」,6个字概括就是「无所住,无所得」。

这是一个有点拗口的哲学观点。所谓空,并不是空,只是说成了空;所谓无所住无所得,不是真的没有挺住没有得,只是说成是这样而已。嗯,整本经刚金,佛祖他老人家都是这样说话的,你说累不累….

这就是佛教的「三观」,假、空、中。

比如说,你看到一张椅子,套用这个理论就是,「所谓椅子,即非椅子,是名椅子」。由于这椅子是木头制造的,所以除了木头之外,可以说并没有椅子这个实体。这张椅子,你高兴了可以坐,不高兴了可以劈柴烧,如此看来,所谓的椅子不过是我们给它取的一个名字而已。所以,「所谓椅子」,在佛教中叫做假观;「即非椅子」,叫做「空观」;「是名椅子」,叫做「中观」。

如此等等,皆可如是拆解之。究竟而言,时间万物,本体上都是空的,但任何事物由具备其功用,因为不妨赋予他们假名。简言之,明了万事万物体性上的空与相用上的有,而又不落空、有两边,就达成了中观。

通俗点说,你告诉一个信徒说,佛祖你是看不到的,你要靠自己修行,他基本上就不会搭理你了,你都不能被感知到,我修你干什么,我自己撸起袖子自己干不就完了。所以,佛祖得「显像与人」,先渡你入佛门,入了佛门,再告诉你更多,然后,你慢慢忘记掉佛的显像,得到佛的思想。

就好比,学骑自行车,开始的时候是需要有个人扶着你,慢慢的你掌握平衡了,这个人就可以放手了,你就慢慢学会了。

所以呢,佛祖他老人家要搞个佛像出来,让你拜一拜,然后,再给你点佛经你读读,差不多了,再让你往更深奥的地方去修行,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换个角度看,共军说我们要搞社会主义,一大群农民完全不懂这是什么玩意儿,共军说,我们一起去抢地主的小老婆,这事儿,所有人都懂了。国军与共军的差距,就是这样从根本上被拉开的。

再通俗点说,你老板跟你说,兄弟,好好干,我们去改变世界,稍微正常点的人就知道,这尼玛是在扯淡;然后,你老板跟你说,兄弟好好干,回头哥给你娶个漂亮嫂子,稍微正常点的人就知道,妈的,你当我是弱智啊!

所以,一般老板会跟你说,好好干,回头咱们一起发家致富,改变世界,这就通了。

然后再来看「空」。

空不是没有,空只是一种状态,一种中间状态。这是佛教的一个核心思想。怎么理解呢?

佛家的最底层原则叫做「佛助自助者」,在佛祖老人家的眼里,每个人出身就自带了佛家所说的那些属性,只是,这些属性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佛家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每个人把身上与身俱来的佛家属性给挖掘出来,所谓渡人。

那么,这个逻辑就可以比较顺畅的解释了。你本来就具备这个属性,你自己没发现,我帮你发现了,我只是帮你把这个属性显性化而已,并不是我给予了你这个属性。

我渡化完你了,就没我什么事儿了,「如筏喻者」,就是说,你坐船过河,过完河,船就该扔了,而不是背着。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儿啼黄叶飘然落」,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套用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的理论来说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从这个角度再去理解,就比较容易理解「无所住,无所得」了。

如来他老人家从来没说过什么固定的佛经,如来他老人家也从来没说过什么固定的戒律,如来他老人家只是在你需要什么的时候给你相应的教导,然后你自己悟到了,如来他老人家的任务就完成了。

如来他老人家担心后世弟子愚钝,抱着他的佛经不撒手,所以,就采取了个「一边建立,一边立刻推倒」的说法方式。怎么个意思呢,就是说,你此刻有此疑问,我用这个佛法来指导你,我此刻能用这个佛法指导你,我那一刻就不能再用这个佛法指导你了,因为,你的疑问不一样了。

为了不老让你用老方法解决新问题,所以,佛祖他老人家要赶紧把旧的方法给推倒了。套用咱们最互联网思维的方法,这叫做「拥抱变化」。

好,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什么都是变化的,无有定法,话说是这么说的,事儿还得干啊,怎么干呢?

这就是金刚经的精髓了,善护念。

什么叫念呢,一呼一吸之间就叫做一念。什么叫善护呢,就是好好照顾。好好照顾什么呢,就是我们常常文艺范儿的说法中的「初心」。

怎么个善护念呢,首先要不执着。这话不好理解,我一个朋友最近跟我说的比较容易理解,叫做「认真不较真」。

我最讨厌别人跟我说改变世界,好像在大家的眼里这个世界存在着各种问题,我们必须去把他改掉一样。

在《人类简史》里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了,人类发现小麦的存在能让生活更美好,于是,人类开始人工圈养培育小麦,让小麦长在人类希望他们生长的地方。等到小麦培育好了,人类忽然发现另外一件事情,人类也被圈养了,人类必须在有小麦生长的地方生活,无法像之前狩猎一样,到处溜达游牧了。

所以,你说,到底谁改变了谁,谁圈养了谁?

所谓「理则顿悟,事需渐行」,不如善护念吾等初心,做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不做执念,当得见如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