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共享经济

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内在与外延。

流程与运营模式可以算是内在,支撑产品的经济与社会及技术因素算是外延。所以,当我们谈一个产品的时候,我们最好先看一看它的外延。

作为一个共享经济的从业者,我其实是一边做一边思考与一边修正自己的看法的。因为共享经济这个形态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

在看共享经济之前,我想我们可以先来聊点虚的,看点更宽阔的事情,互联网这个产业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说互联网之前,我们可以先说一下计算机。我们其实是先谈计算机,然后再有互联网的。

第一个阶段,计算机其实是机械时代的替代者,它的出现带着很强烈的机械时代的隐喻,文件夹、文件,这是我们接触计算机的时候被教育的结构,文件是基本单位。在这个阶段,我们所有的任务实际上是批处理的模式。这个时代的代表应用是微软的Word、Excel等软件。

第二个阶段,基本单位进化到了页面级别。页面也并不是那么层级分明的被组织起来,它是分布式的连接在了网络中。这种连接性的结构,是扁平的。这个阶段,我们实际上进入到日清日毕的模式。这个时候的代表应用是Email。

第三个阶段,基本的互联网单位是信息流,同时标签取代了连接。从连接到流,是一种突变。这个阶段,我们进入到了实时模式,我们都是活在当下的,Twitter的信息流、朋友圈的信息流,真的就像是洪流一样,我们能做的最好是点个赞。这个时候的代表应用是Twitter,IM。

我们现在,处在了第三个阶段。

用户的基本心里诉求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得到」。这个心里诉求背后的含义在于,所有的产品都必须要竭尽所能的实现实时互动,同时,还要节省产品与用户交互的时间,以求更快的满足用户。

最现实的例子就是,我们对网购的预期已经从之前的一周到货进入到隔日达甚至半日达。我们现在需要一辆车,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一辆车;我们现在需要做个指甲,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一个人敲门来给你做;我们现在想要吃饭,我们打开手机,立刻就要有人送饭过来…

对快的追求,是表象,这个表象体现出来的用户心里诉求是我想要的我现在就要得到。这个表象背后的真正含义在于,信息加速了。

现在问题来了,信息不断的加速,从批处理到日清日结到实时互动。现在的信息都是流动的,流动的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现在。

(妈的,我自己都忍不住的打了个注释,这句说的好装逼,哈哈…)

流动的,就意味着,占有不再像曾经那样重要,因为他实时在动,似乎没有静止。如果占有不重要了,那什么变成重要的了呢?是在它流动的那一刻,对它的使用。

你不需要再拥有一辆车,因为当你需要车的时候,打开手机,就会有一辆车来接你。而这一辆车,也许也并不是这个人的,而是那一刻属于这个人,是更多的人一起买的。

面对如此快速的流动,占有变成了一种浪费,共享才是事物增值最可靠的方式,这是共享经济的价值点所在。

对快的追求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所有的共享经济,甚至是全部的o2o都必须把产品最核心的卖点放在效率上。

叫车的需要1分钟达到,卖咖啡的必须10分钟送到,送饭的必须30分钟内能吃到。这是当前阶段全部o2o产品的一个最核心的拼杀点,其余的因素都靠边站。

在当前的阶段,当然是没错的。但是,第四个阶段的互联网会是什么样呢?

经济学上有一个很通俗的定理,一旦某样事物变的免费,变得无所不在,那么它的经济地位就会突然反转。

说人话,就是,如果大家都拥有了某项能力,那么,这个能力就不值钱了。

可以看到的,不久的未来,大家都会变的非常之快。这个时候,竞争力会反转成什么呢?

第四个阶段,一定是个性化。

一个产品提供了不一样的服务属性,这个属性首先是要快的,其次是要足够个性化的。那个时候,整个o2o行业的拼杀焦点将会再次转移。

如同我之前总结,一个o2o产品必然会经过4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模式的验证,考验的是线下能力,走到线下去,获取实际用户,验证这个路子能走的通,把基础循环建立起来;

第二个阶段是产品的设计,考验的是流程能力,通过产品的设计,建立一个高效的循环,提升转化率;

第三个阶段是技术的加持,考验的是架构能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第一个阶段的人力投入,甚至是取代掉,运用技术的手段,通过产品的设计,建立一个完善的大循环,构建一个大的系统;

第四个阶段是运营的能力,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结合产品循环得到的大数据,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建立足够的粘性。

而目前所有的o2o几乎都还在第一个阶段的试错上。

朋友,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