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共享经济的杂谈

从接触共享经济的那一刻开始,我就一直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所以,我也对它的现状充满耐心。

前几天,我的老板写了一篇文章,如何理解“共享经济”的机会与挑战?

(搜索微信公众号「不举手就发言」可以看原文)

这篇文章,普及了O2O、On Demand、共享经济的基础概念,同时分别从供应端、消费端用户体验、平台商业模式这三点谈了它理解的共享经济,并且引出了对共享经济新商业文明的思考。

但是,咳咳,因为文章实在太干货了,如果不是对这个行业研究比较多的从业者,估计很难理解清楚,嗯,阅读量说了一定的问题,哈哈。

这些观点,老板在内部谈了很多次,我也听了很多次,我试着用我的逻辑,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一下。

首先,从概念上看,现在的o2o已经不仅仅是它刚兴起时候所表达的意思了。我的理解,它不仅仅是从线上到线下,也是从线下到线上,概括起来看,现在我们谈的o2o,泛指这种线上线下相互流通,产生交易的模式。

关于o2o的演进,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

稍后大家可以看看。

那么,什么是共享经济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airbnb是房屋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模式,房子在我不住的时候,就是一直闲置着的。我把我的闲置的房子放到airbnb上,有需要住宿的人使用了我的闲置的房子,于是交易达成。

国内有一些打着airbnb旗号的公寓租赁模式则是伪共享经济。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买了很多公寓房,改建一下,挂在自己的平台上,然后出租出去,产生交易,真正意义上看,这并不是共享经济。

易到/uber是出行领域的共享经济代表模式,我下班的路上,车上就我一个人,车某种意义上是闲置的,并没有完整的被利用,我把车放在易到平台上,有需要用车的人乘坐了我的车,于是交易达成。

滴滴的出租车并不是共享经济,滴滴的出租车是用互联网的形式对出租车资源再分配。

神州则是完全的伪共享经济,因为车是自己买的,人是自己雇佣的,并且对司机有严格的考核,这其实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开了一家高级出租车公司。

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一个教育领域的共享经济,叫做VIPKID,简单说就是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让美国的幼儿教师来叫中国的小朋友学习英文,这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共享经济模式。美国老师在下课的时候是空闲的,他们利用这个时间来教小朋友们学英文,交易达成。

那么,新东方这样的聘请专业老师,在专门的地方授课,算不算共享经济呢?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做了一个吃饭领域的共享经济,叫做回家吃饭,简单说就是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们在给我们做饭的同时多做一份出来给别人吃,这也是一个非常巧妙的模式。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归纳出来共享经济的几个基本特征:

是对闲置资源的再次利用

你的房子你可以住,你不住的时候才airbnb;你的车子你可以开,你不载朋友的时候才拉易到;你平时在学校上课,你不上课的时候才做VIPKID;你平时做3个人的饭菜,你可以顺手多做一份出来共享….

提供服务的都是单个的个体

每个提供服务的个体都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不需要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他们只是借用了这个平台,他们和平台之间也不是强绑定的关系。

服务是非标准化的

每个人对房屋舒适性的理解都不一样,每个人车内的装饰与开车的风格都有差异,每个人做出来的西红柿炒鸡蛋味道上都有差别…

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是平等互利的

今天他住在你的房子里,有一天,你也可能住在他的房子里;今天是你坐在他的奔驰里,明天就可能是他做在你的路虎里;今天你吃了他做的西红柿炒鸡蛋,明天你也可能给他做一顿韭菜炒鸡蛋…

平台只是个平台

平台提供了无数的基础设施,无数的便利设施,只为了让撮合更高效,让交易更愉悦。

好了,写到这里,我们基本上理清楚了什么是共享经济,以及,一个共享经济的基本运营思路。

接下来,你一定会关心这么几个问题:共享经济是不是个伪命题?共享经济到底是效率更重要还是个性更重要?共享经济真的生产效率更高吗?我们挨个来阐述一下。

共享经济是不是个伪命题?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很早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产品市场的文章,用一个模型来分析产品的机会缺口。产品机会缺口的识别要求不断对社会趋势、经济动力、先进技术三个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从社会趋势的角度看,我们的社会正在从漫长的工业时代过渡到互联网时代。工业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通过标准化的流水线生产来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产生收益。受之影响,所有的产品必须是标准化的、所有的服务必须是标准化的、甚至包括审美标准都是标准化的。这种标准化是如此只盛行,以至于,满大街的姑娘都长的一样一样的了,锥子脸成为标配。

但是,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之后,这种标准化的趋势正在不断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对标准化不满意,越来越的个性追逐被凸显出来。

从经济动力的角度看,原来看似稳固的组织一样受到冲击,越来越多的人从铁饭碗中走出来,从组织中抽离出来,他们发现,走出来之后,生产效率反而提高了。就像我之前说的,组织解构,个体凸显,关系重组

从先进技术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使得劳动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的职业与工种展开工作变的非常简单了,大家不再需要依赖之前的生产工具了。

这3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共享经济的生存有了良好的土壤。并且,从趋势上看,这3个方面的变化会进一步扩大,进一步的发酵,促进整个社会的螺旋上升。

当然,你可能会说,所有的共享经济都会面临绕不过的政策监管啊?这是必然会存在的,如果一个新事物没有被阻碍,那只能说明这个新事物毫无影响力。我们完全不用把这个要素摆在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来考虑。

对共享经济来说,效率与个性到底哪个更重要?

这是一个一直以来,在共享经济的各个领域都饱受争议的话题。我们应该辩证的来分析。

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换个角度看共享经济里提到,随着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效率的追求越来越高,所有的人都想着,我想要的东西现在就能得到。所以,效率应该是最根本的事情。我要叫一辆车,5分钟到与10分钟到,对用户来说,有本质的体验差距;我要叫一份饭,30分钟能吃到和1小时能吃到,用户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但是,是否就意味着个性就不重要呢?显然也不是的,个性是共享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不过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共享经济是一个基于双边的撮合交易。双边撮合交易的效率受几个要素影响,服务者/服务对象的分布密度、服务流程的系统建设程度。

用易到的人越多,司机的空驶越少,司机达到乘客所在地的时间越快,司机完成订单的效率越高,司机的成本越低,乘客的体验越好,用的人更多,司机空驶更少,司机的服务效率更高。

所以,刨除系统建设的方面,共享经济的效率本质上是个运营问题。当平台的效应凸显出来,效率的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在易到用车的订单并不多的时候,你叫一辆车,要很久才能到,我的朋友都向我抱怨,但是,当易到的订单多起来了之后,他们发现,用易到叫车,越来越快了。

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完全伪共享经济的神州专车,永远无法把效率做上来,即使做上来,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因为如果要有更多的乘客,就需要买更多的车,买更多的车就要雇佣更多的人,雇佣更多的人就有更多的额外成本。神州专车的模式,从某种意义上看,规模越多,亏损越大,他是典型的经济学上讲到的规模负效应。即企业产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出现各要素相互制约,平均成本上升的效应。

既然效率是一个会随着运营自然而然缓解的问题,那么,个性作为共享经济的最基本特征之一,必然是未来共享经济的胜负手。

共享经济真的生产效率更高吗?

共享经济是一个双边市场,双边市场具备典型的网络效应。当规模很小的时候,生产效率当然并不高,拿回家吃饭做例子,一个家厨一天最多能生产10多单,而一个饭店很显然产能要比这个高更多。

但是,换个角度看,我们把生产成本算进去,然后我们把家厨的范围扩大之后呢?结论完全变了。

最后一个问题,共享经济平台的运营模式当如何?

平台运营者在构建这个平台的时候应该秉持着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服务即可。平台的运营者必须不断引导双方去意识到我们彼此是平等的,应该是相互尊重的,彼此宽容的。

在整个专车的江湖中,绝大部分的司机都一致认为易到的乘客素质更高,在同样的条件下,他们更愿意在易到平台服务。乘客素质高,是一个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我们经常愿意跟司机聊,易到的乘客怎么素质就高了?

在司机的眼里,不必纠结一定要到某个地点接乘客,乘客自己走两步也没什么叫素质高;走错路了,诚恳的跟乘客说,我路不熟,确实不好意思,我愿意给你减几公里,能得到乘客的宽容,这叫乘客素质高。

这些乘客素质高背后就是这种平等的,相互尊重的,宽容的理念在支撑着,而这些理念,是这个平台从一开始就一直努力营造的。

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易到可以挑选司机,可以收藏司机,可以拉黑乘客的原因,拉黑其实是一种礼貌性的拒绝。

我始终坚信,共享经济是未来的趋势,因为它真正意义上的对生产关系做了解构,对生产效率是一种提高,更重要的是,他会建立一种全新的商业文明。

当然,它现在还是不完美的,还有很多的挑战,但是,没有挑战的事情,还谈什么有趣呢!

第一次一气呵成的写完这么长的一篇文章,很多地方其实没有完全谈清楚,等我闲下来,再继续。

这次其实只从产品市场的角度做了分析,从平台运营的道的层面做了说,共享经济的产品如何设计,共享经济的产品运营进行用户运营是更好玩的话题,后面再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