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的螺丝钉思维

分工,自原始人类就存在的社会现象。牵强点说,这叫生产关系。

男人去打猎,女人织毛衣磕瓜子带孩子;打猎的男人有的寻找猎物,有的引诱猎物,有的投掷石块,有的防守。

社会进步到工业时代,分工更加明确,最具代表的是汽车制造行业,比如福特。

福特公司需要如此快速的大批量制造汽车,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工。把制造工场作为一台机器,每个工人就是一个螺丝钉或者扳手,对这个工人来说,他需要做的就是机械的劳作。

机械的不需要思考的工作,最容易提升单个人的效率。如果一个大的组织也是机械的,那么,许多个单个人的效率的提升,就意味着,整个组织的效率能巨大的提升。

这当然有负面效应,这个效应就是,单个人长期机械的劳作效率提升必然导致智力下降。这个机械的人难以再适应其他工作,这个机械组织也难以再适应其他业务。

不可否认的说,这种「牛顿物理学式」的组织结构是有其巨大的历史意义与贡献的。然而,当人类社会步入互联网时代,这种分工带给人类心里的阴影还在,那就是这个事情跟我他们的没关系,不是我的岗位该干的事情。

拿我们熟悉的互联网行业为例。

思考业务模式是老板的事情,他自己开公司,想不明白这个,他是吃干饭的土财主;把产品做出来是产品经理的事情,不然叫个屁的经理(其实也压根不是经理);运营是运营的事情,说都说不利索,事情都讲不明白,怎么可能有用户知道我产品做的这么好;技术是技术的事情,人家都能实现这个翻转90度透明,都一样写代码的,你这么搓;市场是市场的事情,凭什么广告不能贴到中南海去….

互联网行业最大的特别就是,不可能有明确的分工,且工种之间的硬实力并不是很突出的展现,所以,相互瞧不上,是最常见的。

这个时候,我必须抛出「本质论」这个思维模型了。所谓本质轮,就是抛开所有外在,看清楚一个事情的原始面貌的方法。

我前几天读完记录京东创业历史的书《创京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刘强东是一个能够在开始的时候就看透了京东是在做一件什么事情的公司。京东的本质是个零售行业,讲求高效率低毛利。所以,京东所有的事情都是围绕这个来的。

前几天,有一位创业的朋友跟我探讨一个问题,「到底是要做社交还是做社区?」。

首先,我是没搞懂社交和社区的关系的,当然,我也没准备去搞懂。但是,我的思路没有被他牵着走,我一直在问他一个问题,你准备给你的用户提供什么内容,他们如何使用这个内容,你如何通过他们如何使用这些内容让他们持续在你的平台上。

对方冷静了,也不给我解释什么叫社区什么叫社交了。一击即中,回去换个思路琢磨吧。

好,让我们回到分工这个事情上。为什么要分工?分工是为了高效的工作,高效的工作是为了把事情干成。

高潮点到了,把事情干成!把事情干成才是牛逼的,越多阻拦,越显示你牛逼。

分工,是沿用一种传统古老的思路,提供了一个范式,可以让事情有一定把握能干成,但不是一定能干成。

正确的做法是,分工的战略继续保留,干的战术要创新。那就是,在自己的分工范畴内,多思考关联分工的事情该如何做,哪些是我能替他们清扫掉障碍的,让他们更专注的;哪些甚至是我可以直接干了的,节省沟通成本,把难搞的事情,留给专业的人。

从只拧螺丝到连螺母都是我自己放进去的,这就是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也是劳动个人能力的提升。

互联网时代需要「量子物理学式」的组织结构,这种组织结构将把机械的螺丝钉改造成智能的螺丝钉。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一颗螺丝钉,如果不变成智能的螺丝钉,就会被社会所遗弃。直白点讲就是,我他妈的为什么天天拧螺丝,我其实也可以刷漆。

现在,这种思想被狭隘的分工扼杀了。那是他的事情,我不能去思考,不能去干啊,我会抢了人家的饭碗啊,这不利于团结,不利于一团和气啊。一团和气个屁啊,一团和气的组织怎么可能有生命力,怎么可能有发展啊!相互瞧不上,但是证明自己也能干点你的活儿的组织,才能形成内部竞争力,才能把事情干成了啊。

会拧螺丝,会刷漆,还能搞定的人,将会成为牛逼的人。会拧螺丝,拧的非常牛逼,且只会拧螺丝的人,将会沦落为无名之辈。

换句话讲,未来的组织结构将越来越不稳,想尽办法把事情干成了,才是牛逼的,分工的界限也会越来越模糊。

始终在琢磨,这个事情该是什么角色干的组织,会完蛋。始终在琢磨,这个事情不是该我干的,干的那个人干的真尼玛烂的人,会完蛋。始终在琢磨,我要靠着那个人干的事情,跟我搭上关系,然后我干的事情也能牛逼的人,会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