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产品手记

产品手记|从用户价值到价值曲线

从使用场景出发,寻找用户需求,通过满足用户需求发现用户价值,使用系统性思维对用户价值进行梳理重组,这基本上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循环。

但实际上,我们经常会面临到一个更高阶的问题是,用户有很多需求,满足这些需求都可以带来用户价值,这个时候该怎么做呢?

针对一个产品自身而言,可以采用核心用户、核心场景的方式来做提炼。简单说就是,做出用户的画像,对用户进行分类,然后把每类用户的需求进行描述提炼,最后找出其中的核心部分。

3bd5f6f7-44dd-43fe-a101-2f5c8e026a9d

这张图是我们在很多关于产品或者用研的分享里会看到,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基础工具。

当我们面对一个竞争性的市场,在更负责的用户群面前,很多时候,需求会变成需求簇,我们可以稍微抽象一点,用另一个方式来解决了。

关于产品竞争的本质,大概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做个说明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23

 

用户的需求一开始是固定的,2个产品都可以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但实际上,并不能有一个产品可以覆盖用户的全部核心需求,永远都会存在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这是产品竞争的起源。

2个产品在满足用户核心需求的同时,会做的事情是拼命挖掘用户新的需求,试图去将用户的核心需求做延展,进而形成产品竞争的壁垒,也就是我们说的创新。

我们所见到的全部关于产品的竞争、创新,新的产品机会的出现,大概都是这么一个基本的套路。

在这个套路下,产品的竞争就被抽象成为2件事情,一方面是如何更好的满足用户的核心需求,一方面是如何建立新的创新点。

在这里,我们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叫做价值曲线。价值曲线是一个经济学上比较基础的理论模型,前几年流行的《蓝海战略》就是一本以价值曲线为中心来展开论述的书。

通过自己对行业与业务的理解,对当前我们所做的事情的用户关键感知要素进行拆解;就这些关键要素,针对自己和竞争对手进行打分;将分值连接成曲线;找到这条曲线中,我们可以突破的点,最终形成一条独特的价值曲线。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25上面这张图,是比较马后炮的观察竞争与淘宝的产品竞争策略,画出来的价值曲线图。

就电商产品而言,用户的关键感知因素包括商品是否够多(SKU)、价格、品质、网站美观度、支付易用性、客服态度、配送速度。

画出2条曲线,形成的阴影部分就是价值差异的区间,也是竞争的着力点。价值差异区间的大小,决定了竞争后可获得市场的多少。

当然,这只是很粗浅的一个例子,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行业的不同,把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之间的价值曲线画出来,进而寻找产品竞争的着力点。

这一系列关于方法论的手记的第一波就这样写完了。胸中有想法,就想记下来,没奢望谁来看,也没期望搏什么东西。我随便写,你随便看,这是最好的状态,你若是从中读出点什么来,不论好坏,都跟我没什么关系,我也不承认。

至于接下来我也不知道会写什么,随缘吧。

产品手记|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考

这一篇,我们稍微分个小岔,讲一下当我们具备了初步的场景意识之后,我们如何把场景连接起来,进而找到场景中的相互关联,帮助我们理清问题,设计解决方案。

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也是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一种思维方式。当然,很抱歉,这还是方法论,不是什么你拿起来就可以直接去执行项目的东西。

在我们与生俱来的学习环境中,我们接触到思维模式,绝大多数都是线性的。典型的就是,我们看到了这个原因,所以我们得出了那个结果。

为什么他成绩不好呢?因为他不好好学习。为什么他做不出一个好的产品呢,因为他不是一个好的产品经理。因为袁世凯要称帝,所以袁世凯是个坏蛋。因为共产党创立了新的国家,所以,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我们习惯与用线性的因果链来描述与判断事物,我们也经常用静态的「快照图像」来做最终的结论。因为所以,科学道理,这是我们的线性思维模式。

但,这并不合理。线性的思维模式下,事物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确定性的,直线型的。产生这种错觉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在于我们忽视了细小的「反馈」。

对「反馈」的洞察与认知,是系统性思维养成的一个起点。在《第五项修炼》这本书中,作者曾经举了一个非常基础常见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线性思维模式下,「向杯子里倒水」这件事,就是向杯子里倒水,就完事儿了。

但是,在系统思维模式下,我们把「反馈」元素加入进去再看,就会出现如下图的循环。

67a0f8bdg8e55ec2f3400690

当我们借用「反馈」的元素,试图去看清楚一件事情(系统)之中的各种关联结构,厘清各种变化的过程模式的时候,我们就不会再简单的对事情做归因和下结论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系统思维的例子。

把这种思维放到产品设计中来看,这就是交互设计的最本质的思考模式。交互就是一个不断的给予反馈的过程,我们为什么做不好一个交互,大部分是因为我们没有搞清楚反馈。

我非常建议交互设计师们去厘清各种场景下的反馈,基于这些反馈再来做设计。反馈梳理的越细致,就会做出越合理的交互设计来。

我们可以再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在一个典型的网约车场景中,司机接了订单,但是不来服务,那么,是因为司机服务意识太差,我们应该给司机惩罚,让司机惧怕,司机就会好好服务了。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18

现实情况是这样吗?让我们来画一个简单的思考环路。

如果我们不找到相互之间的动态关联,就会经常做出把瘸子医成瞎子的决策,甚至,会出现饮鸩止渴的结局。

总结起来看,系统性思维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19

 

这是一种如此关注结构以及动态变化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即使你不做产品,你也可以用的到,并且一定能让你获益良多。

系统性思维帮助梳理出事情之间的关联关系,结构思考力帮助归纳整理,对外表达,他们一个负责剖析求真,一个负责整理输出。

关于系统性思维,可以读《第五项修炼》;关于结构思考力,可以读《金字塔原理》或《结构思考力》。

产品手记|从使用场景到用户价值

上一篇,理清了一些概念,在这里,将分为这么几个部分来阐述。

  1. 我们常说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2. 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使用场景
  3. 如何进行场景的提炼与排序
  4. 如何培养自己的场景感
  5. 基于场景的设计模型
  1. 我们常说的使用场景是什么

场景是一个编导专业入门级的词汇,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发生的行动,或者因某种关系构成的一个画面。电影需要很多场景,并且每个场景的对象可能都是不同的。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03
上面这张图来自我最喜欢的香港导演杜琪峰的电影。这个场景里面,3个贼王很偶然的在一个空间中汇合,各怀心事,朝着服务员发火,情绪都写在脸上。

那么,一个完善的场景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概括来说,就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下,某个用户因为某个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某种诉求,会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

这里的某种诉求可以通俗的理解为我们常说的用户需求。你会发现,所谓的需求,并不是无根之木,它是有一个来源的,就来源于使用场景。

比如之前举过的例子,今天上午,张三在公司使用电脑第一次登录QQ,他之前一直在家里那台电脑上登录,上面有很多他收藏的表情。他想在公司的这台电脑上也使用这些表情。

这个需求很明确与简单,能让张三在别的电脑上使用同样的收藏的QQ表情。

再比如,寒冷的冬天的早上,李四要从家出发赶一个会,附近没有地铁与公交车,时间已经很紧张了,他在易到上选择经济型车叫了一辆车。

这个需求,表面上看是李四需要一辆经济型车。但,如果没有经济型车,有一辆舒适型车离他很近,他这个时候需要吗?

我们把自己放到那个场景下去思考,这个时候,用户的需求,其实是需要一辆快速能到达的车,其次是便宜的车,再其次是条件很好的便宜的车。这就是易到用车为什么有混派这个功能出现的原因,当没有你选择的经济型车的时候,会派发一定数量的舒适型车给你,满足你最基本的需求。

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发现一个场景很简单,但是,通过对这个场景的理解,进而找到用户的诉求是非常难的。

2.我们应该怎样利用使用场景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06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使用场景其实包含了几个要素:特定的人、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因素、特定的诉求、特定的某个想法。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这么多因素,搞这么复杂,咱们简单点,直接就是,某个人有某个想法不就完了吗。

某个人有某个想法,这是个结果,倒也没错。但是,使用场景的因素,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这个想法的。

比如,你跟服务员说要一杯水,服务员给你一杯开水,你说太烫了,服务员给你了一杯温水,你拿起温水就洗了个手。服务员因为没有考虑到你的具体使用场景,所以,并不能以最小的成本满足你的诉求。

再比如,比基尼和军大衣,都是衣服,但是,因为使用场景不同,所以,创造的用户价值完全不一样。

拥有完整的使用场景元素,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梳理和表达那个时刻下,用户的真实感受,用户的真实诉求。这是产品经理利用场景的第一个好处,帮助产品经理梳理用户的诉求。之前业界有个相对学术的称呼,叫做培养同理心。

就产品经理而言,比较多的工作是在做沟通。使用场景描述的方式来做需求的沟通,是一种更高效的沟通方式,这是产品经理利用场景的第二个好处。

在传统的团队沟通中,产品经理经常会产出一份功能列表给研发团队,大家首先是基于功能的探讨,然后是基于功能细节的争吵。在这种沟通中,用户的使用场景几乎没有体现。

基于使用场景的沟通方式,产品经理在提出功能的时候,首先描述的应该是使用场景,让研发与运营同学能更贴切的体会到用户所处的环境,用户在那个环境下会产生的具体的诉求,然后才是基于这些场景,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想法,最后是功能点的设置,策略的安排。

比如,你直接告诉团队,用户选择经济型车的时候,如果经济型车不够,我们应该给他一些舒适型车。团队其实很难在这个问题上达成一致,因为这看上去与团队的预期不符,他们会说,没车可以让运营加车啊,或者让用户多等一段时间啊。然后就开始进入到产品与运营及研发的相互撕逼指责中了。

如果我们使用场景描述的方式,把大家还原到那个场景中去,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理解与达成一致了。

这也是产品经理沟通的一个基本思想,先在为什么做这个功能上达成统一,然后再就怎么做这个功能展开探讨,最后再去想细节的问题。

总结来看,使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自己更好的理解用户需求,同时,也是一种更高效的团队沟通方式。

3.如何进行场景的提炼与排序

每个使用场景都对应着一个用户需求,每个用户需求都有对应的用户价值。当你满足了某个用户的某个诉求,你就产生了相对于这个用户的用户价值。

每个用户在每个时期都有很多的需求,有的需求很强烈,我们把它叫做刚需,有的则不然;相应的,这个用户有的需求,那个用户不一定需要,我们把它叫做需求的广度;另一个方面,有的用户经常有这个需求,但是不常需要那个需求,我们把它叫做需求的频次;考虑到市场竞争的因素,有些需求竞品已经满足了,有些则没有。

综合起来看,用户价值 = 需求的刚性 * 需求的频次 * 需求的广度 * 可替代方案。

利用上面这个公式,结合我们对市场的定位,对用户群的细分,我们是可以比较清晰的对使用场景进行排序提炼的。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07
比如,上海到北京线是中国最繁忙的高铁线路之一,当我们着急要从上海到北京的时候,经常发现买不到票,或者只剩下很贵的一等座的票。

于是高铁管家做了一个先上车后买票的功能来解决这个场景。你可以买一张从上海到石家庄的票,到达石家庄之后,我不下车,去找列车员补票,补从石家庄到北京段的车票,这个时候你可能没坐,但是好在时间很短,你只需要站一小会儿就可以到北京。

这个功能是高铁管家的产品对用户的这个使用场景理解非常到位的体现。它并不高频,但是刚需,用户广度也一般,别的竞品一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么做,综合起来看,用户价值就很大了。

当然,上面那个公式只是单纯从用户价值出发做的计算,作为一个商业行为,我们最终还需要考虑到实现成本与收益因素,那是另外一个大的话题了。

4.如何培养自己的场景感

打球的人爱说手感,前些年做互联网的人爱说网感,这几年做产品的人都喜欢说场景感。

那么,场景感可以培养吗?我认为是可以的。培养场景感很玄妙吗?我认为不是的,只要我们认真去生活,仔细去体会,其实不难。

在易到用车的产品团队,所有的产品经理都必须定期的完成一个叫做下一线的任务。主要做3件事儿,去做司机、去坐车、去听客服录音,这是一个强制性的任务。定期去做,然后回来给大家讲体验过程,并总结出来一个要解决的点,进行跟进完成。

这是一个培养自己场景感的方法,把自己放在真实的场景里面去经历,去体会,然后再来看看应该做些什么。

当然,你可能会说,我做的这个产品我没法自己去体会啊,我该怎么办呢?

之前做快捷酒店预订,我们自己当然不能去做一个店长,那么,我们就去大堂待着,去观察店长是怎么工作的。

有赞是一个给小微商家提供电商解决方案的公司,他们的产品也不能每个人都是店长。但是,他们可以在内部采用模拟开店的方式,在内部做商品售卖,来让每个人体验产品流程。

其实,在很早之前,毛太祖就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就是下面这张图。

%e4%bb%8e%e5%9c%ba%e6%99%af%e5%88%b0%e4%bb%b7%e5%80%bc%e6%9b%b2%e7%ba%bf0722-028

5.基于场景的设计模型

同质的产品架构
这是我之前截的一张图,这是一个典型的没有基于场景出发的横向型产品设计。而我们再看微信、uber的产品设计,是一个典型的基于场景出发的纵向型产品设计。

用连长的话说,基于场景的产品设计,就像是给用户设计了一个过道,用户经过这个过道的时候,会很智能的出现一个个抽屉,当用户需要某个抽屉的时候,这个抽屉自然打开,用户用完就走了。

你可能会说,我们无法判断来到首页的这个用户需要什么功能啊,就携程而言,我们服务的用户理论上是无限的,每个用户来到首页的需求也是无限的,所以,我只能一字排开了。

那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回到那个用户价值的公式,重新做一些计算与思考了。

最后,做一点总结:

  1. 场景覆盖用户,服务用户产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带来商业价值,场景为本
  2. 基于使用场景描述需求,是一种更生动与高效的团队沟通方式
  3. 对使用场景的描述,源于对业务的理解,而不是明星产品的经验
  4. 基于场景的设计,产品大多是纵向的;基于功能的设计,大多是横向的

产品手记|一些基础概念

做产品这事儿,本质上就是解决问题。

不过,这个说法还是太粗糙,所以说了等于没说。因为,如何去发现问题,哪些问题是要解决的问题,多个问题之间的取舍,谁先解决谁后解决等等才是最难最重点的事情。

有很多优秀的产品人,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不同的切入角度,都说过该怎么去做产品。既然是解决问题,其实并不存在统一的方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方法,我们管这个叫做产品方法论。

你不必去羡慕别人的方法论,你应该建立你自己的方法论,这是我一直的观点。

因为某个机遇,我整理一些我的方法论,在这里写出来,供自己做个总结吧。

(这是一次付费分享的文字梳理版,当时有人邀请去做分享,我就说我很贵,结果人家真的付钱了,我喜欢不按套路出牌,我也怕别人不按套路出牌,于是没办法,我就重新整理了之前的一次分享,完善了整个体系,做了一个半天时间的分享,感谢这位老板。)

这个系列会分为4篇文章来写:

  1. 先厘清一些基础概念
  2. 从使用场景到用户价值
  3. 从线性思考到系统性思维
  4. 从用户价值到价值曲线

这是第一篇,简述这几篇文章的由来和先厘清一些概念,方便后面的文章展开。

— 啰嗦结束,正文开始的分割线 —

我们看一个行业发展的速度,我有一个我自己的角度,那就是看这个行业能产生多少流行的黑话。

互联网产品设计这个行业,这么几年里,产生了太多黑话概念,UCD、UED、UX、MVP、增长黑客、用户场景、用户价值、用户体验等等,不一而足。

一个行业的黑话越多,说明发展越快,还未定型,是一个值得进入的行业,这是好事儿。但是,过快的变化,让很多入门的同学也很苦闷和不知所措,往往被这么多名词搞糊涂了,或者被这么多的黑话所吸引,忘记了本质的东西。甚至忘记了基于常识的产品设计

下面是几个比较常用的概念:

1.使用场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用户因为某个因素的影响,产生了某种诉求,会想通过某种方式来解决。

比如,今天上午,张三在公司使用电脑第一次登录QQ,他之前一直在家里那台电脑上登录,上面有很多他收藏的表情。他想在公司的这台电脑上也使用这些表情。

2.用户需求:在某个特定场景下,用户因为某种诉求,产生了某种需要。

比如,上例中,用户的需求是在各个设备上登录的时候,都可以使用收藏的表情。

3.产品功能:为了满足用户某个特定需求所开发的程序,或者做出的相关策略。

比如,上例中,QQ表情跟随用户ID保存在云端,可以随时同步到不同设备,这个QQ表情漫游的程序就是一个产品功能。

4.用户价值:因为帮助用户解决了某个特定的需要,所以产生了相应的对用户的价值。

比如,上例中,通过QQ表情漫游这个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收藏的表情。

5.商业价值:因为符合商业的需要,所以能产生收益。

比如,QQ表情漫游可以包装成会员权益,会员可以收费,收费可以挣钱。

6.用户体验:在满足用户需求创造用户价值的过程中,是否让用户足够愉悦,甚至给用户带来惊喜。

比如,QQ表情漫游这个功能,入口设置很难找,操作步骤很复杂,漫游的表情还经常丢,或者不同设备之间排序很混乱。

他们之间的一些关系:

1.有使用场景就会有用户价值。

使用场景来源用户的具体需要,哪怕是一个用户,也是价值的体现。只不过很多时候,因为有这个场景的用户太少,价值太小,所以会选择放弃满足这个使用场景。

2.使用场景不是硬造出来的,但是,是可以培养的。

就打车而言,巡游模式的出租车是最高效的(排除服务意识、数量管制等因素),即使有通过手机叫车的诉求,也很有限,比如接送机等。但是,通过补贴的刺激,可以培养用户更多的在新场景下使用。

3.有用户价值不等于有商业价值。

用户价值是说因为你解决了用户需求,所以你有价值;商业价值是说,在商业层面下他可以挣钱,涉及到投入、产出的模型。所以,有很多产品有海量的用户,但是商业价值并不大,甚至并不能盈利。

4.作为一个产品经理,建议多考虑用户使用场景。

从用户使用场景出发,考虑多数人的使用场景,思考基于这个场景如何产生足够大的用户价值,再思考如何从中获得商业价值。

毕竟,大家做的事情概括起来就是,替人消灾,拿人钱财。这是运行了数个世纪的最基本规律,并没有什么高级之处。

5.理论上用户价值比用户体验重要。

之所以说理论上,是因为虽然类似12306这样的真实案例是存在的。但是,你会发现,像高铁管家这样的,基于12306的数据做一些用户体验上的改造,一样可以拥有巨大的用户量。

好,头儿就先开到这里了,接下来慢慢展开吧,至于这一系列能不能写完,写到什么程度,我也不知道,你们也不要抱什么希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