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体验,设计

Ten Fundamental Rules For UED

1 More features isn’t better, it’s worse 更多的特性并不一定好,反而更糟糕
Feature overload is becoming a real issue. The last thing a customer wants is confusion-and what’s more confusing than comparing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unless you are en expert? Only nerds get a kick out of reading feature lists. (I know – I’m one of them.)
过多的特性正在成为一个事实,用户最终就是混淆,而且,这比技术说明更令人混淆,除非你是一个专家?只有那些书呆子才会看明白那些特性列表.(我知道我并不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2 You can’t make things easier by adding to them 增加东西并不能使事情变得更简单
Simplicity means getting something done in a minimum number of simple steps. Practically anything could be simpler – but you don’t get there by adding features
简单意味着用最少的简单步骤来完成一件事,事实上,任何事情都可能很简单,但是通过增加特性你并不一定能完成
3 Confusion is the ultimate deal-breaker 让用户迷惑是毁掉业务的终级手段(不要在功能和表述上给用户造成混淆)
Confuse a customer, and you lose him. And nothing confuses more easily than complex features and unintuitive functionalities
使一个用户对产品产生迷惑,你就失去了一个用户,这将无济于事并且比复杂的特性和非直觉的功能更让人迷惑
4 Style matters 风格很关键
Despite what nerds may think, style isn’t fluff. On the grand scale of things, style is as important as features-if not more so. Style and elegance can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 good user experience. But style isn’t just looks, it’s a global approach. Fancy packaging isn’t enough
尽管那些书呆子可能认为,风格是没有价值的东西.重要的是,风格和特性一样重要,至少是这样的.对于一个好的用户体验来说,风格的典雅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模式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东西,它是一个全局的过程,华丽的包装是不够的
5 Only features that provide a good user experience will be used 只有在一项功能可以提升用户体验时才加上它
Why did the iPod catch on? Because it was so self-explanatory, and it remains the market leader in terms user experience. Sure, it may be excruciatingly difficult to make devices like digital media players or computers easy to use; but if a product is complex, intimidating or confusing, its chances for success are minimal
为什么iPod会流行?因为它是不需加以说明的,并且在用户体验中保留着市场领导地位.当然,使象数字媒体播放器或者计算机这样的设备能够简单的使用可能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一个产品很复杂,比较强迫的让人使用或者让人觉得迷惑,那它成功的机会是很小的
6 Any feature that requires learning will only be adopted by a small fraction of users 任何需要学习的功能都只会吸引一小部分用户
Learning new features, even the ones that a user might find interesting or intriguing, is a real issue: nobody has time. Getting consumers to upgrade and adopt new features is one of the biggest problems software publishers face these days
学习新的特性,即使用户会非常有兴趣或好奇,但是事实确是:没人有时间.使用户去升级并且使用新的特性是软件发行者目前面对的最大问题的其中一个
7 Unused features are not only useless, they can slow you down and diminish ease of use 无用的功能不止是无用,它会破坏易用性
Over time products become convoluted and increasingly complex to use. The frustration of not finding the one feature you need among a flurry of stuff you don’t need, want or even understand, can be considerable. (Ever heard of program called Word?)
过时的产品会使用户难以理解并且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在你不需要的,不想的或者甚至不理解的一大堆东西中不能找到你需要的一个功能性的挫败是值得考虑的.(是否曾经听说过程序被叫做单词?)
8 Users do not want to think about technology: what really counts is what it does for them 用户不会关心技术,他们只想知道产品能做什么
The best tool is the one you don’t notice. Why do you think pen and paper remain vastly popular for brainstorming? Because you don’t have to think about them. Pencils don’t crash.
最好的工具就是你并不注意的工具.为什么你会认为在智力爆发的时代笔和纸仍然非常流行,因为你根本不需要想起他们,铅笔不会垮台的.(就是好所用户不关注形式是什么,他们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和功能能做什么)
9 Forget about the killer feature. Welcome to the age of the killer user-experience 忘掉关键功能,关注最重要的用户体验
When technology achieves something desirable without being in your face, when it know how to integrate itself into you wishes and desires without distracting from them, that’s when technology lives up to its potential. Unfortunately it’s not that simple to get there.

10 Less is difficult, that’s why less is more 简洁很难,因此少就是多
Let’s face it: it’s usually harder to do simple things exceedingly well, than to just pile up features. The 80/20 rule applies here too: do well what 80 percent of your users do all the time, and you create a good user experience
让我们来面对一下:比起只是堆积特性来说,通常很难将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得非常的好.80/20规则也应用在这里:始终做好你的用户所做的80%的事情,你将会产生一个很好的用户体验
PS:E文和我一样不好的童鞋请按Ctrl+A阅读!

来源:我也不知道。

你是合格的分享者吗?兼谈Greader改版

在我的笔记本死掉无力购买之后,我发现除了每天仍旧离不开网络之外,其实其他的对我的影响并没有太大。因为我每天依赖的东西只需要一个U盘就可以带走,确切的说是一个浏览器就可以带走,我用FirefoxPortable囊括了我所有需要应用的,Googlereader 、gmail(gtalk)、Gdocs、and so on。就像我之前说我一样,似乎我已经被google套牢了

扯远了,扯回到今天要说的Greader上,前不久Greader换了一张新脸, 加到了friend的权重,当时,我说,这样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信息洪流。是的,现在看来,确实是这样,如果你的gtalk好友足够多,同时他们对你开放 share的足够多,你会发现一个很可怕的现象,你的Greader中的Friends‘ shared items会比你的subscription还多。然后你再仔细看,同一篇文章被N多人同时share过,你翻过这篇其实你并不喜欢的文章N次…..

或者你会说了,你直接hide那些share很多的人不就可以了?但,这并不是个治本的方法。产生这个问题的根源有二:
1、他们不会使用Greader的add star、share、share with note功能。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处,但是大家都基本上已经知道了的,那么,你没有必要再给别人热一遍稀饭了(很多年前的时候,我初中语文老师管不断复习那些 旧的不能再旧的知识点叫热稀饭),请直接点”add star“。这些项目将会出现在你的”starred items“中便于你查阅。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处甚至拍案惊奇,同时,你也很想让大家知道你读到了如此牛逼有见地的文章,那么,请按share。他将会出现在You shared items 页面,同时如果你绑定了TwitterFriendfeed 等工具,他同时也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实在牛逼的没法说了,同时你对里面的某些经典到不能再经典的句子很上瘾,亦或者你对作者的观点表示怀疑,请点share with note,然后填写上你摘的句子或者你反驳的句子。
要知道,你的Greader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你一个人再看了,拜托你搞点有质量的内容出来分享吧,别把我们当小学生。思考如何成为一个好的分享者,请猛击这里
2、Greader本身的share设置我觉得有问题,可以做如下改版:
1)在SNS里,当多名用户同时分享了一个用户Z的时候,显示成:A、B、C、D…shared Z。这样,在Greader里如果是A、B、C、D…同时share了一文章,则可以在现在显示的位置显示成:Shared by:A、B、C、D…
2)当多名用户同时share with note某文章的时候,显示成
Shared by A:XXXXX
Shared by B:XXXXX
….
3)一个超级无敌霹雳牛逼的文章下面可能会显示成:
Shared by:A、B、C、D…
Shared by E:XXXXX
Shared by F:XXXXX
….

另外,有几个不成熟的问题:
1)现在的Greader的头部是否有些显得过长了?如果再往上缩一点是不是会空出更多的阅读区域,更好一点?
2)subscription部分的refresh按钮如果不被折叠掉,还是显示成以前那样的是否会更好一点?
3)mark as all read 这个不常用的按钮需要搞的这么突出吗?订阅了就是为了看,老是点这个的话那你还不如直接退订
4)翻看下一篇文章,你用快捷键J or 鼠标滚轮 or 点击Next item?

从豆瓣到淘宝再到卓越的购书经历

购书目标:Don’t Make Me Think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

上次发起一个投票:你读的书从哪买的?结果33.33%的人选择了卓越网,占最多数;22.9%的人选择直接去书店,占第二位。实际上,我确实去过书店,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的售价是RMB39,而且我有个怪毛病,去书店只看书,不买书,因为要是买书的话看见什么都想买,SO,还是决定把看的好的书的书名抄下来,回来再买。

曾经抱了一点幻想,去淘宝看看吧,淘丫一下。去淘宝输入书名搜索到书目不少,选中“旺旺在线”、“免运费”、“价格从低到高”(我没有盗版情节,所以正版与否无所谓),可以看出,第一页中:最低价格RMB26.5、最高价格RMB29.2、淘宝商城价格:RMB29.25一件。其中,豆瓣推荐的价格RMB29.2。于是,抱着能省则省的态度开始找个掌柜询价。但是,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一样的:书涨价了,现在是RMB29.2;并且有的商铺直接加了一个动态显示价格的告示,根本无视淘宝网页上标的价格。我在想,如果我给拍下来,然后直接付款了,掌柜会怎么解决?

既然,淘宝无宝可淘,于是转战卓越。同时也证明,豆瓣的推荐还是很靠谱的!

注册流程很简单,但是有一点疑问:重新输入邮件地址部分仍旧允许复制粘贴,这样的话这个重复输入的设置还有作用吗?所谓的重复输入是检查第一次输入是否正确的,如果在这里还允许复制粘贴的话能达到这个效果吗?我直接在第一次输入的邮件地址里进行复制了,如果我第一次就输入错误了呢?

登陆部分没有对用什么用户名登陆进行提示(是让我填写的那个“姓名”吗?)这很让人犯晕。曾经注册了“同事录”,原以为是用真名登陆的,没想到是用昵称,捣鼓了半天….,这点,支付宝、淘宝做的很好,提供多种登陆途径同时给与提示。

购物的时候会提供“搭购”功能,很贴心,比如我购买Don’t Make Me Think的时候就提示“搭购”给我一本The Elements of User Experience: User-Centered Design for the Web,正好是我想要买的,很好,很贴心。(这里,他是怎么知道我也需要这本的呢?跟豆瓣合作?还是通过分析其他用户的购买行为?)

在填写收货地址的时候卓越太嗦了,很不爽。输入地址后提示我应该填写的邮编也就算了吧,当我不采纳的时候非要再单独弹出一个窗口来死缠烂打一下,难道“你们的资料”就那么准吗?别太自恋了好不?既然在注册的时候你选定的是用邮件地址作为登陆地址了,为什么在收货地址的时候不可以用这个地址作为默认的“E-mail”呢?非要再填写一次?

该省的地方没有省,不该炫耀的地方过分炫耀!

人家想要了,你却阳痿了

以前住过一个小区,因为小区电梯年代有点久了,所以会经常出现故障。于是物业的人正经八百的在电梯里贴上“如遇故障,请拨打电话:1、2、3”一共放了3 个电话号码上去。
但是,电梯里的时候电话根本收不到信号。所以,每当被困的时候你除了大力用脚踹电梯门,大力呼救之外,其他的就是拿着你的那个电话,对着 那个告示玩手机游戏。
好久没上过百度hi,本来也不想去,但是抵不住他是不是就给你来封超级“体贴”的邮件提醒,于是上去看看。

看,多“温馨”的提示啊,那咱就进去吧。按照系统信息提示,通过好友的请求,结果发现。。。

妈的,信息都失效了,你还给我发邮件提醒我,诱骗我过来?你玩我呢?
那好吧,既然李彦宏加我了,就算是请求已过期了,我也给加回去。

哦,这个添加好友的设计是不是还可以再复杂一点呢?
———
这里,想到一个黄色笑话:
拥挤的公交车上,一色狼在一女的身后磨蹭了半天,那女的一直没反应,也不反抗。
眼见到站了,色狼欲下车。
此时,女的突然回头,抓住色狼的手说“妈的,摸了老娘半天,把老娘弄的想要了,你却要走!”
……

做产品也是这样。别爱抚了用户半天,结果,什么都没有了!

【摘】改进电子商务网站易用性的10个方法

今天消费者网络购物的支出越来越多,可是太多的网站并没有考虑到他们网站和订购流程的易用性,最终导致用户很快就放弃了他们的订购。 这里有10种可以提高你的电子商务网站易用性的方法,可以帮助你最大可能的提高网站的转化率,将用户的”购物篮里的商品”转换为订单。
1. 用email来标识用户(登陆名)
你曾经在网上购物中,用过多少不同的用户名作为账号? 又用过多少不同的emai作为账号? 我敢打赌, 你不仅不同的Email用的很少 ,而且你会发现Email比用户名,更容易记忆。 大多数情况下,用email标识用户比用户名更好。 因为Email容易记忆,更标准,这意味着你不必担心去记忆哪些乱七八糟的字符。他们永远是独一无二的,永远不会像用户名那样出现重名。
2. 将下订单的过程划分成几个大步骤(让用户一次处理一个任务)
订购流程通常非常复杂,比较典型的场景可能包括: 用户输入一个配送地址, 选择配送方式, 选择输入支付方式, 最后确认自己的订单。 试图让用户在一个步骤里做完这些事会有问题, 因为用户要输入太多的信息了!
将这些步骤分解,让用户每次能处理一个步骤, 确保每个步骤需要思考和输入的信息相对较少。
举个例子,亚马逊(Amazon)将订购流程分解成以下步骤:
1. Login 登陆
2. Choose delivery address 选择配送方式
3. Choose delivery options 选择配送选项
4. Enter payment details 输入支付信息(如信用卡等)
5. Review and submit the order 核对并提交订单。
3. 告诉用户他们在哪儿,将要去那儿?(注: 关于网络用户迷失的位置感描述,请参考(Don’t make me think)一书)
在你的旅行中,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已经走了多远, 或者不知道自己还要走多远, 这难道不是一件糟糕的事情吗? 对用户来说, 当他们试图在线买点什么东西,如果他们不知道最终完成订购还需要多少步骤,他们会倍感挫折。 这就是为什么在订购过程中,告诉用户他在什么位置,而且还需要多少步骤, 是多么重要!
举个例子, Dixons显示当前预订步骤,下一步要去的步骤。 作为一种选择,你可以只是在预订步骤中简单的设定步骤号码就可以了,比如: 输入配送地址(步骤1).
4.不要让下订单过程不必要的复杂
令人惊奇的是, 有太多的电子商务网站把他们的订单流程搞的无比复杂,超过他们实际需要的。据个例子, 用户经常被要求按照月份输入他们的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的有效日期(注: 这里意思是必须输入英文的日期,Jan, Feb, March之类的),而不是简单的01,02,03等等。 这就强制用户将他们卡片上显示的数字转换成单词,却无法直接输入数字。
作为产品设计人员,对每个订购步骤都要仔细考虑,以使其更简单。 举个例子,预订过程中,所有的输入框都必须用户输入吗?(注: 如果不是必须的,请尽量简化。) 。通过不断简化流线化订单流程,你可以将用户订购过程中的体验问题降低到最少。
5. 解决客人常见问题
在整个订购流程中,告诉用户通常会遇到的问题和疑问的解决办法是非常重要的。 举个例子,用户通常需要知道他订购的产品多久才能送到,或者当用户需要输入生日的时候,告诉他为什么要收集他的生日信息等等。
仔细走一遍预订流程并在每个步骤问问你自己: 用户可能会有什么疑问? 在屏幕上给予用户提示,并且提供一个超链接,连接到详细的帮助信息。
举个例子, Marks & Spencers向用户解释了他们为什么需要输入联系人电话。
6. 高亮必填项
再也没有比填写完一个订单后,却因为没有填写必填项,不得不返回重新填写更令人恼火的事情了。在填写一个订单中, 必须非常清楚标识出哪些项目是必填的,哪些是可选的。 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在必填项前加一个“*”。
dabs.com 这点做的非常好,可以参考。
7. 让订购流程更加灵活
通过让流程更加灵活, 用户不仅会感到更多的可控性, 而且也不太可能遇到关键性的问题。 据个例子, 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当用户输入地址的时候,自动帮助用户查找邮编。这对于哪些非正式的或者新的地址可能会有问题, 因为这种情况下不会为用户返回邮编。 这就意味着,用户不可能简单直接输入地址就可下订单(我自己就碰到好几次这种情况了)。
一个好的例子,CD WOW!的订购流程就非常灵活, 他们允许用户不用注册直接下订单。这就意味着那些对注册感到不适的用户,仍然可以下订单。
8. 让用户感到安全放心
很多消费者在线购买东西时,仍然不是100%放心。 他们常常担心提交了信用卡账号,却收不到货。因此努力去缓解用户的担忧,让用户感到放心是非常重要的。仔细考虑用户在订购过程中的每一步可能碰到的疑虑,并对这些疑虑进行说明。
例如Tesco 在他们的订购流程的支付步骤,向用户解释在Tesco购物是安全的。
9. 让用户下订单前再次确认
订购的最后一个步骤通常会让用户确认他们的订单。 用户可以看到订单的清单,包括他们需要支付多少钱,什么时候货送到。他们也可以取消或者提交此订单。最好不要拷贝亚马逊的” Amazon’s “1-click” ordering system“, 因为这样会让用户在没有检查和确认订单细节情况下,直接提交订单。比如配送地址和送货的费用等等。(注:处理配送地址错误的订单,或者因为配送费用导致退货的问题处理,成本非常高。)
在订单提交后,应该显示订单的最终确认信息, 以便让用户知道他的订单是否成功。 订单最终确认信息应该包括:
* The expected delivery date 期望的送货时间
* The order number 订单号
* How to track the order online (if this is possible) 如何在线跟踪订单状态(如果可能)
10. 订单成功后,发一个确认邮件。
一旦用户成功提交订单, 需要立刻给用户发送一个确认邮件。 依据Jakob Nielsen’s Alertbox, December 8, 2003, 一个确认邮件应该:
简明扼要
告诉用户他们想要的, 比如: 订单号。
应该象公司客服代表一样。
记住,在线解决问题比致电客服中心成本低得多。在线提示用户,比如告诉用户他订购的产品多久才能送到等等,将会大幅度减少客户服务的电话数量。
结论:
本文概述了改进电子商务网站的10个方法, 遵循这些原则不仅让你的电子商务网站更加可用,而且最终也更成功。 当然,通过这些原则,你只能走这么远(实践才是检验这里的唯一标准–译者注),这就是为什么进行可用性测试是每个电子商务网站重要部分的原因。 遵循可用性原则并让真实用户进行可用性测试,你会发现你的电子商务网站不仅仅可用,而且更加有效。

原文出处:Web credible
译文出处:译言

为什么丫头们更喜欢在淘宝而不是B2C购物?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丫头们相对于男人而言更喜欢去逛淘宝呢?为什么B2C都无法挖走这部分用户?
观察了一段时间,觉得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1、淘宝便宜。
网购,尤其是淘宝出了旺旺这么一个可以在线直接砍价的工具,使得很多网购者打心眼里就认为,网购,首先应该比较的是价格。于是,别说什么保真、正品、都抵不过一个便宜。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仿牌子在很多购物网大行其道的原因。

2、流程简单,发货速度快。
相对于很多B2C而言,淘宝的卖家基本上都是先备好货,然后再上架,也就意味着下单了就能很快的发货。而很多B2C呢?则需要先下单,再备货,不能第一时间拿到自己购买的东西让很多丫头很不爽。

3、服务态度。
淘宝上的沟通都是很直接的跟店主沟通,评价也直接是和店主息息相关,所以,卖家的客服态度都很好,尤其是很多大卖家。但是,B2C的客服则生硬死板了很多,说白了,他们只不过是个打工的,并没有像淘宝客服那样的,甚至可以和买家直接交朋友。

4、还是客服。
淘宝的客服都是店主,而B2C的客服都是打工的。所以,淘宝的店主更懂得自己的产品,更知道如何去推销自己的产品,而B2C的客服只是在做一个工作的流程。往往更B2C的客服打交道更多的像是在找茬,不像是淘宝那样在沟通。

5、人性化。
国人很习惯这种买捆大葱搭你棵酸的做法。尤其很多女孩子买完个包包淘宝店主会顺便送你个小挂饰,然后再跟你扯吧扯吧平时穿衣怎么配包包,无形中就拉近了买家、卖家之间的关系,赢得了回头客。这一点B2C目前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6、淘宝很丰富。
白鸦在“关于简单、可依赖 ”的最后分享说“楼上N位: 如果淘宝是为你们服务的,早就关张了”。仔细想来,淘宝确实不是为我们这些买东西从来就是直奔摊位买完就走,买回去再自己研究如何用的人服务的。丫头们买 东西很在乎姐妹们的看法,现实中他们通常都会拉上姐们一起逛街,或者拉上男朋友去参考。网购,在淘宝,她们也能有同样的感觉。买东西想知道什么好什么不 好,在淘宝,叽叽喳喳的大家互相推荐,可以起到借鉴作用啊。她们一般是看完社区再去购物区。就连不买东西的时候,也常常打开淘宝就陷进去了…..社区 于淘宝的结合给淘宝注入了很高的人气也吸引了很多丫头在那里出不来。
丰富到臃肿的内容可以让他们没事随便逛,大大小小的专题、推荐可以让他们慢慢看,花花绿绿的产品可以让他们慢慢选。在哪浪费时间购物不一样啊,还逛什么街啊。

结合最近和几个在淘宝上光顾比较多的朋友的谈话,瞎写了一些,欢迎大家拍砖补充。

简单体验百付宝

前天,百度有啊在百度用户里挑选了一批进入有啊测试,有幸进去测试。大家可以去百度空间查查系统信息看有否(百度hi也会给系统提示)。今天完善了一下百付宝的用户信息,截几张图:

1、后发制人的表单提示。为什么在我点击保存的时候才提示我没有填写“支行名称”?同时,整个表单没有列出哪些是必填,哪些是选填。

2、贴心的复制和验证功能。对于姓名里的生僻字提供了复制粘贴功能,挺贴心。但是,有多少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打不出来呢?同时,使用百付宝应该都是在个人电脑上,打不出自己的名字概率应该不大。
身份证号码的验证,应该是在杜绝乱填的测试帐号?

3、web版本的交流方式。我没有安装百度hi的客户端,点击“我的消息”弹出了百度hi的网页版。那么,问题是,这种聊天记录是否会作为日后处理纠纷的证据?阿里旺旺的网页版聊天记录是不能被作为证据的。

4、对百付宝进行的每一步操作,都会有邮件反馈。

PS:前天得到测试帐号进去的时候几个感觉:
1、有啊的LOGO做的很赞
2、对于不同类别的产品页面的颜色也不一样
3、搜索里有个“合并相同卖家”的功能,在帮助里找了一下,没有找到相关介绍,不知道这个功能是怎么回事?谁知道,介绍一下。

平台 二级域名商铺 社区

目前,大多数的B2B平台的模式是:注册ID,用该ID绑定一个二级域名,该ID直接参与社区讨论。当然,你也可以从社区作为入口进入平台,然后再到二级域名系统。

问题1:某员工A在职时注册了用户名Aa,并用Aa绑定了二级域名。随后,A员工负气离开公司,由于对公司怀恨在心他利用他掌握的IDAa在平台上散步 诋毁信息,同时恶意删除该公司的信息。同时,由于A员工掌握着该用户名的最原始资料,所以该公司找回该用户名很困难。公司陷入重新注册和争夺ID的选择 中。

问题2:某公司业务较多,每天一个人员工A维护不过来该公司在平台上的二级域名。但是,平台帐户只有一个。公司内部做平台销售的有专门负责发布信息的,专 门负责洽谈销售的,专门负责产品售后服务的,他们职责不一样,但是却使用同一个帐号。就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这个ID的全部使用权限,如果某一个使用该ID 的员工于公司离职,修改密码,那么,结果可能是所有人都不能使用这个ID了。或者更有平台是帐户不允许多人同时登录使用。

问题3:注册该ID Aa的员工A域名意识不强,当时随便注册了一个ID Aa,并且绑定了二级域名,现在,他们绑定的这个二级域名访问量已经很大,基本上成了这个企业门户网站了。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这个域名太糟糕了,说 出去了别的客户都笑话,他们现在是重新注册一个ID绑定一个域名还是继续使用这个域名?如果重新注册的话宣传起来有是一个问题,毕竟好不容易积累的客户。

问题4:某企业提供了很多枪手在社区里发帖子宣传自己的企业,他们注册了很多好的ID,而这些ID他们只用作在社区里发枪文使用,大量的浪费了平台的 ID。而且,使用这些ID发布枪文的也有在平台上维护二级域名的那些员工,他们不想使用平台上的ID来社区,这样会搞臭自己的二级域名,他们不得不再次注 册社区的“马甲”,浪费网站的ID。

————回复:
白鸦
这是一个公司、个人混淆的问题。
首先要搞清楚这个几个问题:
1、ID是企业的ID。发言的人是企业。企业证件才能证明你拥有这个ID,个人证件无效,站方在注册的时候必须说清楚。
2、不管谁在管这个ID,站方只认为是这个公司在管这个ID的信息。不管谁在发言,站方只认为他代表的就是这个公司。

问题1:应该有一种机制:凭公司的某种有效证明,取回该ID所有管理权。
ps:ID就是公司财产,应该归属公司,授权员工用,员工离开应该收回。 出现这种问题是公司的管理问题。挨骂,活该。

问题2: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只有两个:授权、子帐户。这取决于你的产品架构已经底层结构。
不过,处理上不用太着急,也无需一次到位,只要现在有这个意识即可。
网站要清楚自己服务的主要对象是什么。如果现阶段,你服务的对象都是一个角色在维护企业信息,而且你现在有更多更重要的事情去作。那么,多个人在用同一个 ID的事情,只能用户自己去协调。你只需要在一些信息分类,操作标记上做好优化,让这种用户有一个可行的内部协调方式(这个协调方式能用就行,不用很 好)。
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这种用户多了起来(比例可能不多,人数多了)。再抽精力彻底解决。
当然,这个玩意也可以作为什么VIP用户特权之类的…

问题3:可以改域名,但默认必须舍弃现在的。如果不想舍弃,两个域名同时用。给钱。

问题4:如果你真的诚心的要去掉所有枪稿,保证所有信息真实。
那,给用户提供最便捷的方式查询某ID的发言历史,明显显示新注册用户。让新马甲很容易被认出来,让他的枪稿变得没力量。
删!删!删!

以后问问题必须介绍清楚背景资料。 公司状况,目标,用户群状况等。
不然,回答必然不能有针对性。

戈莉莉
问题1、2:公司拥有ID的所有权限,员工有子账号,子帐号隶属于公司ID之下,管理员可对所有子账号进行管理,离职的员工随即被收回帐号或销户处理。并且已注册过的公司名称不允许再二次注册。

问题3:阿里巴巴的旺铺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注册一级域名,绑定该二级商铺域名,同时使用。

问题4:确实很多ID存在这样的问题,来社区的重新注册马甲,造成我们统计出来的,既在平台又在社区的用户重合度很少,要删除枪稿的话,联络管理员即可,其他暂未想到好方法。

【摘】产品经理的职责与核心技能

背景:很多人的title都是产品经理,但是我要说的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这种产品经理责任重大,能力超强,待遇超高。就算你目前不是这种产品经理,那么这也应该是你努力的方向。我下面说的产品经理指的都是这种产品经理

一、判断一下此人是不是产品经理
定义:产品经理,顾名思义,该人能够对产品负全责。
判断方法: 看指标、 看责任、看工作方式
1.看指标:以用户数(极个别时候用PV)作为考核指标,否则一定不是产品经理!产品的意义就在于留住用户,所以用户数是评价产品的最核心标准。你对产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会体现在用户数上。
2.看责任:产品经理需要对产品负全责。我举个例子,如果产品出现技术问题,比如奥运期间访问量大增,造成服务器负载过大,以至于当机,影响了用户访问, 领导第一个骂谁?骂你?恭喜,你是一名真正的产品经理。产品经理显然应该了解服务器的最大载荷以及在中国各地的分布情况,网通和电信、铁通、校园网等链路 的具体情况也理所当然的应该是产品经理的职责范畴。
3. 看工作方式:产品经理会一直运营一款(最多两款)产品,如果你看到一个人以项目的方式参与产品的某个阶段,工作完后就去做另一款产品 ,那么毫无疑问,此人非产品经理也。

二、产品经理的职责
对产品负全责,谁都会说。但是怎么才叫负全责呢?所谓的负全责是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负责”。从市场调查、产品规划、概念设计、功能设计、产品逻辑设计、 原型设计、交互设计、界面设计、技术环节的沟通、项目管理、产品上线、上线后的运营管理、产品推广、对外合作、产品改版升级……总之,从产品诞生 开始一直到产品推出市场,再到市场运营,再到改版,知道产品退出市场。这一切都应该是由一名产品经理全权负责。他对产品的方方面面都很了解。一个PM在一 款产品上做3、5年是很平常的。

三、产品经理的典型工作
我随便罗列一些我的日常工作吧,尽量按照产品生命周期写。
1. 规划阶段:竞品分析、产品整体规划
2. 设计阶段:产品一期概念设计、功能、交互、原型设计、技术可行性分析、可用性测试、形成需求文档
3. 开发阶段:项目排期、项目跟进、产品一期单元测试、产品一期上线
4.运营阶段:产品一期运营(内容运营、技术运营、运营人员工作安排,周末值班人员安排)、市场营销与推广(寻找合作机会,参与合作谈判——通常与市场部 合作,签署合作法律文件——通常与公司法务部合作,监督合作推广的执行,分析推广效果ROI等等)、运营数据分析、一期改版意见、产品二期概念设计、产品 二期需求文档草案
5. 产品二期设计阶段:产品二期需求文档、产品二期技术论证
6. 产品二期开发阶段 …….
…………
……..
…….

四、哪些职位被误认为是产品经理:
1. UE设计:这个东西最害人。产品设计师绝不是产品经理,请大家务必记住这一点。产品设计师管理的是设计过程,而产品经理管理的是整个产品的所有环节。目前有很多UE从业者——多是设计师——最容易将二者混淆
2. 项目经理:项目经理的职责是保证项目顺利按需求上线,别的不管。而产品经理要自始至终的管理一款产品。
3. 产品运营:运营是产品经理最主要的只能,但不是全部

五、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
“控制”是产品经理的核心技能。要对产品的一切细节了然于胸,要对产品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要能够控制产品团队(设计、技术、运营等一切环节),要有高超的沟通能力和技巧,要有极强的成功欲望和非常主动的做事态度。

六、总结
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经理是很难得的,压力是很大的,待遇是很高的,人才是很稀有的:)
头顶产品经理title的人99%不具备产品经理的资质
也许你认为我写的这些要求太高了,但事实上一名合格的产品经理的确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朝这个目标发展。压力是巨大的,困难时巨大的,成就是巨大的

附上部分回复:
1、UE和UI是有区别的,UI更多的是表现层的UE部分,而UE包含与用户接触的所有内容,多数公司主要有资深产品经理完成,少数国际公司有专门负责UE的人员。
2、产品经理对产品负全责。产品用户体验不好,你挨骂,产品推广不利,你挨骂,产品内容更新太慢,你挨骂,产品服务器当机,你挨骂,没错,这就叫负全责。
3、产品经理之所以有那么多不同的理解,阿笨想,主要是因为,很多产品做不了多久就over了,或中途加盟的人员,所以,或只能见识到产品的策划和建设,或直 接去运营和管理。如果一个产品可以跟到二年以上,在互联网行业也算是比较幸运吧。都被称做经理,有的只是负责产品设计,有些只负责项目建设,有些只负责产 品的BD,所以,不去计较也罢。对产品全过程负全责的人,我建议用产品总监这个词。

PS:原文标题为“什么是真正的产品经理,不懂的进来看看吧”,作者:朱小草

【摘】一个真正的产品经理

每天下班回家,都要路过一个卖菜的摊位,每次多少总要买些菜或者水果,久而久之,就和菜摊老板混熟了,买菜的时候总和他聊两句,聊聊怎么挑菜,菜价走向什 么的,上周日,遛弯到了他那菜摊,老板也正好不忙,就多聊了一会,天南海北,天马行空,聊了不少,聊着聊着就聊到了生意上,我们说了很多,聊完以后,我真 正的感觉到:再小的生意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其实才包含者最值得学习的知识,一切来源于细节。
以下是我用产品管理的角度重新整理的谈话内容,各位看官上眼了。

1、市场分析
老板原话:
这是个很大的小区,单说卖菜,不可能只有我一家,你也知道,就这附近算上摊位、大的市场,不下5家,你看,我旁边就有一家,但是,你要知道,北京市规定菜 市场是不允许建立在小区周边的,因为影响景观和绿化,尤其是新建小区,对于个体流动摊点则没有严格限制,只有不进入小区内部就可以了,你看我,就是在铁道 边上,并且还是在进入小区的三条通道之一的旁边。
专业分析:
他的话很朴实,没有什么大道理,从咱们专业的角度来看,他的话中包含了如下市场知识:
1)目标市场:很大的一个小区,这个我知道,因为我这个小区属于旧小区和新小区混合的社区,是由4个楼盘组成的,常住人口大概有2万人左右,如果算上辐射范围,就更大了,至少在7-8万人,因此这个市场非常大。
2)竞争对手:市场大是谁都可以看到的,因此,在这个小区的周边,就我所知,成规模的菜市场就有两个,东西各一个,零散的摊点就多了,他算一家,离他5米 不到的地方就又一家,这是可以看得到竞争对手,至于那些散兵游勇就更多了,但是因为不固定,目前看来还不能够对他造成直接威胁。
3)政策环境:我们都知道,大规模的菜市场肯定是最有竞争力的,品种全,价格低,但是这有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劣势,因为,北京的政策是,像菜市场这样的零售 市场,是不允许离小区太近的,这样就给他们这些摊点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他们可以采用抵近策略,直接把产品和服务推到用户的门口。
4)区域选择:如何进入市场呢?他选择的是在小区三个入口之一的地方,我们的小区背后是一条专用铁道,通常没有火车经过,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区域,我后来考虑,是基于以下原因:
A:进入成本低:刚才说到了,我们小区一共有三个入口,一个在南边,因为那个入口靠近主干公路,是市政绿化带,因此,从那里切入市场是不可能的;另一个在 小区东面,虽然远离市政范围,但是因为这个入口是新建小区的门面,物业就不允许,按理说,物业没权利管他,但是你要想了,隔三差五的,物业过来说你,时间 成本是很高的;另一个就是他现在所在的位置了,这个位置在小区的北面,因为靠近铁道,并且是一个旧小区的背后,这个旧小区物业管理很不到位,既不是市政管 理区,物业又不管,进入成本是最低的,当然就选择这个位置了。
B:最接近用户:即使你是某个区域的唯一产品提供商,也不要想着你能把整个市场的目标用户吃掉,你吃掉的只能是离你最近的用户,也就是你的通路能够达到的 地方,他选择这个地方还有一个最占优势的因素,就是这个进入小区的入口是离地铁站最近的,每天有大量的用户会从这里出入,这就是抵近策略。对于那些不乘坐 地铁的用户来说,虽然他们也是你的目标用户,但是你无法实现抵近策略,只能是鞭长莫及了。

启示:
市场大并说明你就是第一,竞争对手多,也不一定你就不能成功,如何能从实际的情况出发来切入市场才是最关键的,当然,行业有行业特点,但是有一个原则是所有行业都要遵守的:就是成本低风险小的抵近策略。

2、用户特征:
老板原话:
后面的小区(指旧小区)退休的人多,前面的小区(新建小区,也就是我所在的小区)年轻人多,老头老太太一般不会到我这里来买菜,因为他们习惯的是早上出去 遛弯的时候就把菜买下了,因此,菜市场的远近他们是不会考虑的,而上班的人呢,一般下班回来就6点多了,有的菜市场都关门了,下班经过这里的时候,捎带就 把菜买了,你看,我现在都是下午4点以后才出摊呢,早上出来根本没人买,并且,天也这么热,要是放一天,菜都烂了。
专业分析:
对于他来说,他早已对小区内的用户特征有了足够的分析,具体结果如下:
在他眼里,买菜的用户只有两类:一类是退休的;一类是工作的。
第一类用户:退休用户。
这类用户习惯于早上遛弯,并且在遛弯的过程中就把一天中的吃喝所需解决了,因此,就会有好多的早市来满足这类用户的需求,并且这类用户中以老年女性居多, 因为夏天到了,他们活动的时间一般是早晚,中间时间她们很少外出,这就要求销售商熟悉目标用户的作息规律,销售时间一定要和她们的时间吻合才行。
再加上刚才提到的,这类用户对于销售商的终端能否到达自己门口的需求并不是非常强烈,因此,该老板只用从这两个因素考虑就可以基本放弃掉这类用户了。
第二类用户:上班一族。
这类用户的的时间其实是最固定的,除了工作时间,就是生活时间,他们一般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只能是下班后,通常为下午6点以后,下班,回家,买菜,做饭, 休息,通常为这个流程,而这个流程几乎不会变化(现在物价这么高,自己动手做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因此,买菜就成为自由时间中的第一个步骤,该老板就 是抓住了这类用户的特征,因此,他只选择在下午4点以后出摊,就是为了满足这类用户的需求。

启示:
目标市场的用户是多类的,其特征也是多样的,在我们对用户进行取舍选择的时候,通常会总结出一大堆的东西,但是,可能在这么一堆东西中,对你的决定具有根 本影响的因素可能只有那么几个而已,因此,在工作中,如果一个条件就已经决定某个事情是否可行,那我们还有必要再去找第二个条件吗?事情并不复杂,是我们 的思维太复杂了。

3、用户需求和产品选择:
了解了市场,知道了用户,产品经理下一步的工作肯定是要开始做需求分析了,还是先看看他的原话吧。
老板原话:
夏天了,主要就是卖一些绿叶蔬菜和时令水果,你别小看这蔬菜,选择什么样的菜可是有名堂了,你看我这些菜,基本都是容易做,有营养,大部分都可以凉拌吃的 菜,虽然这菜不太容易放,但我每次进的量都不大,一般不会放到第二天,还有水果,都是应季的,别人卖的什么柚子,桃,要么是存下的,要么就是催起来的,本 来就没到那个时候呢,怎么可能大量上市呢,并且价钱也贵,他们那些便宜卖的,称上都有问题。
专业分析:
知道了该老板主要是做年轻上班一族的生意后,就可以进一步分析这类用户对产品的需求具体是什么。
很明显,夏天到了,年轻人上班回家后,希望买到的肯定是能够越短时间做出来的菜,最好是洗洗就能吃的,例如黄瓜,西红柿什么的,或者是稍微一加工就可以 的,例如油菜,白菜,油麦菜等,只需要稍微用开水抄一下即可凉拌食用,至于那些制作比较麻烦,必须要做熟才能吃的菜,他进的很少,例如茄子,蒜薹等,因 为,他知道,年轻人本来上了一天班,就很累了,如果回家做饭再花掉他们很多的时间去经受烟熏火烤,就肯定会有问题了,另外,夏天到了,吃些绿叶蔬菜对身体 也是有好处的,一是制作简单,二是营养丰富,这就是年轻人在选择蔬菜时最强烈的两个需求。
该老板就做的非常好,在产品选择上就主要满足这两个需求,至于其它的非主要的需求,适当满足即可。
至于水果产品的选择,他则选择时令性强的,一是因为在供货上没有问题,不会出现断货的情况,二是价格是处于不断下跌的状态,对于用户的二次购买很有吸引力。
启示:
产品经理要面对的用户需求有很多很多,并且千奇百怪,作为企业,我们做的任何一个产品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用户需求,因此,对用户需求的筛选就是每个产品经 理最需要练就的能力之一,从众多的需求中找到大部分用户共性的,然后去满足,至于那些小的需求,能放则放,我始终相信一句话:做需求就是放弃!

4、竞争策略:
刚才提到,虽然他能够切入到这个市场中,但是周围毕竟是充满了竞争对手,离他不足5米的地方就有另一个菜摊,经营范围基本雷同,并且在价格上,他也不是很占优势,那么他是如何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并几乎要压到直接对手的呢?
老板原话:
我在这里卖菜不是一天半天了,做生意吗,肯定是要做长期的,是吧!价格合适,别少份量,你看看我这里的,都是回头客,每天都要见的,真要是缺斤短两,我就没法干了。
专业分析:
面对激烈的竞争,他并没有采用“价格战”的竞争策略,而是在两点上下功夫:第一就是不“缺斤短两”;第二就是做好服务。
先说第一点:不缺斤短两,目前在蔬菜销售行当中,不缺斤短两的几乎已经绝迹了,在他的竞争对手中,有一个菜市场,几乎全部市场都是用的8两秤,最恐怖的就 是那些散兵游勇,你知道他们的秤少多少吗?一斤能少半斤,因此他们从来不一斤一斤的买,都是“10块钱三斤”这种销售策略,通过低价吸引,然后在秤上做文 章。
他非常不错,真的做到了“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我家里有一个经过了技术监督局校对的秤,每次买完东西,我都会秤一下,刚开始的时候,我也对他不是很信 任,不过买了几次后,用自己的秤一核准,几乎分量不差,这是我最感动的,现在,我宁可绕远,也要到他那里去买菜。
第二点:做好服务:他们不光卖菜,还买知识,在你买菜的时候,他会主动告诉你这菜应该如何吃就最好了,如果你对哪种菜不熟悉,或者不知道如何制作,他会不 厌其烦的告诉你,也不会欺骗你,把不好的菜卖给你,尤其是到了夏天,在买西瓜的时候,他都会给你挑最好的,不像一些人,欺负你不会挑瓜,专给你挑那种半生 不熟的瓜,一是压秤,二是可以减少经销商的风险。而他就做的非常好,虽然我能看出,他告诉用户的蔬菜知识也是一知半解,但他的态度很让人感动,做服务,其 实不就是对客户的态度吗!
启示:
在产品上市后,面对竞争,我们应该如何制定竞争策略呢?是价格战还是在产品上偷工减料呢?产品的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由产品延伸而来的 服务提到了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家?作为产品经理,必须要知道的是,服务的基础是产品,脱离了产品去谈服务,那就是虚无的东西,只有产品而不 考虑对用户的服务,那产品将毫无竞争力而言,肯定会有人会问“那这应该如何做呢?”
其实很简单,这位老板已经告诉我们了:做好产品的原则就是“货真价实”,做好服务的原则就是“童叟无欺”。

终于写完了,真的没有想到,一次和一个菜摊老板的对话,竟然让我从产品经理的角度想到了这么多,我们每天免不了要买菜,买水果,买其它的东西,可能我们没有去留意,为什么有的商家会换来换去,而有些则雷打不动呢?
当我们作为产品经理,每天为产品功能,产品销量发愁的时候,每天抱怨市场不好,用户不乖的时候,是否从这些在我们看起来都是小生意,而且大部分都没接受过 太多教育的经营者身上学到些什么呢?是他们的智慧,毅力,还是决心,我想都不是,应该是他们的心态,一个真正经营者的心态。
这正是产品经理最需要的心态:产品经理,用老板的观点去看待生意。

突然想到一副对联,和大家共勉:
上联:生意无大小,尽是智慧
下联:市场无好坏,全在人为

横批:还没有想好,大家来给补个横批吧!

摘选自:中国产品经理联盟

忘记了用户名咋办?

我记得我的用户密码,因为基本上所有不牵扯到一些重要性东西的注册我都用同一个密码,我害怕密码多了我自己都记混淆了。 我记得我的注册邮箱,因为基本上我只用一个邮箱注册,因为这样单一好记。 但是,我忘记了我的用户名。因为,每个网站要求的用户名都不一样,有的需要全是数字、有的需要全是英文、有的需要英文+数字、有的限制在多少字符以内、有的需要全是汉字、有的需要必须用真名,但是我想用马甲、有的网站太疯狂了,我的名字被人抢注了、有的网站…… 终于,有一天,我忘记了我的用户名了……. 但是,我咋找回呢? ————————–百度说,想找回帐号?首先输入用户名。我靠,我忘记了,我不要密码,我要用户名!!!

—————————–wordpress和SNS说,想找回帐号?告诉我用户名和邮箱。我靠,我就是想要回我的用户名,我不要密码!!
——————–豆瓣说,想要回帐号?直接输入邮箱地址,我靠,终于记起来了,原来我在豆瓣上叫“没有证明就不给你开锁!” 可是,TMD,老子证明都被锁在里面了!

哥们,昵称别改的太绝了!

我主要用的IM工具有3个:QQMSNgtalk,加上新出的百度hi数目上看是4个。但是,我把MSN整合到gtalk了,同时,百度hi上基本现在还没有多少聊的起劲的朋友,所以,实质上看一共就2IM工具。


QQ
:因为企鹅的先天条件,已经垄断了我的大半个好友市场。基本上我的大学同学、老师、初中同学、家人、朋友都在QQ上,所以QQ也是我使用最频繁的IM工具。

MSN:部分没有被QQ箍死的同学、朋友;以及上班的同事基本上在MSN能找到。

Gtalk:嗯,都是熟悉和认识的人。

百度hi:刚刚新起,目前还是一片陌生人。
我的
QQ里,刚数了一下差不多有400人,但是,事实上我看了一下,我认识的人不足一半,数量最多的还是大学的同学,上线最多的也是这个组的。MSN+gtalk一共不到80人,基本上都是认识的。


前些日子有个活动,我需要用
IM工具通知所有的参与者。于是我开始翻开QQ分组里的LNTU组,开始找相关人员。当打开分组的时候我傻了,因为,基本上,大家都改过昵称了,除了常聊的我能知道是who之外,其他的,基本上我都不知道是谁了,加上那些在我好友里,但是,一句话没有和我说过的人…….崩溃了,我不得不凭他们写的资料来看谁是谁,实在不能确定的还要通过聊天记录来看。


但是之前我机器大补过,很多记录遗失了,而且现在似乎很流行资料空白化、头像非本人化、个性签名脑残化、详细资料扯淡化、
QQ空间火星化…….折腾了一圈大约还有18人还是无法辨认。今天终于受不了了,开始逐一的给QQ联系人备份,足足花了近1个半小时才把QQ里所有的人备份一遍。


我一直不想着去备注我的
QQ联系人,有安全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喜好。

1QQ的安全性太低了,指不定那天QQ就被人撬了,于是,他可以轻松的通过你的备注给你家人发信息,后果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即使这次备份我也没有把我家人的QQ备注出来。


2
、备注联系人之后,聊天记录里的显示全部是真实姓名的记录,隐私度大大的降低了,而且QQ的聊天记录如果没有设置的话是不加密的,于是乎,太可怕了。不过现在好像能设置成不显示备注昵称了,这个看着还不错。


3
、有的时候我自己备注完了之后再搜索的话我有可能忘记了我怎么备注他的了,这样的话搜索都搜不到了,那不更郁闷。所以,这次我一律备注全名。而且备注之后和显示这帮家伙的千奇百怪的昵称相比,还是显示他们的昵称比较有意思。


但是,
MSN就不同了,基本上不存在备注的问题,邮件地址相对于QQ的数字ID而言要稳定的多而且更容易被联想记出。至今还没有看见我MSN里的联系人有多少说自己的邮箱丢了的,倒是QQ里每天都能收到因为丢了QQ所以换QQ的消息。这样一来基本上他们的地址都是固定的,邮箱ID也都是和他们的真实姓名相关联的,找起来比数字ID还是方便了很多。所以我不用担心MSN里的联系人修改昵称的问题,当然,如果人数再多的话就不一定了。但是,如果他们不随意更换自己的邮件地址的话相对于冷冰冰的数字ID应该找起来也不麻烦。


那么,现在有这么几个问题:

1数字ID相对于email以及百度的杂乱ID,哪个更容易被接受?事实上又是哪个更方便使用?我的答案是email!现在QQ已经推出了邮箱绑定和邮箱登陆功能,百度hi也已经推出了邮箱功能,这样看来不久之后我似乎可以考虑用一个邮箱登陆4IM了,实际上我现在就是1个邮箱登陆了MSNgtalk的。


2
如果所有的IM都互联互通,那会怎么样?如果IM最后发展到都可以用邮箱登陆了,那么是否相当于一个邮箱就是所有的IM了?如果有人能够开发出一个整个所有IM的客户端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之前的我们看见MYIM做过,但是不久倒闭了; pidgin一直在做这个;貌似好像最近又出了一个新的客户端也是在整合这个。不过,QQ这个垄断了我们大部分好友的家伙如果不松口估计没什么戏,我们都不得不承认离开QQ我们确实少了很多朋友。


3
、如果不能实现互通,能否让所有的IM软件有一个统一的聊天记录保存方法?QQ是直接在安装目录生成一个QQ号码的文件;MSN、百度hi可以自己选择目录;gtalk很帅气直接放在邮箱里了。不过,之前放出的QQ2009已经把目录放在了CMYdoc里了,MSN和百度hi如果不注意设置会在机器被黑之后丢失所有的聊天记录。如果所有的IM都可以通过用户的选择把聊天记录放在一样文件夹里,那应该就很爽了。


最后,希望大家昵称改的不要太考验我的智商了,至少保留一个能让我联想到你是谁的信号吧!不然我要请你吃饭都找不到你,那你不是亏大了!

为什么不一样?

参与者:baidu.com,soso.com,g.cn
被搜索词:幻风阁
结果:见下图,

百度的结果: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301篇,用时0.001秒 。
其中,第一个出现的是我的旧地址,是07年11月写的最后一篇。第二个结果是4月10号写的博客修电话那天。排在第三的是一个非官方排名网站上我博客的排名,第四的居然是我N久之前的MSN空间上的一个文章,而且这个空间我已经通过博客搬家的方式搬到了百度上……….

搜搜结果:搜索到约360,000项结果。其中,第一个出现的是我现在的博客,第二位出现的是我的旧博客。第三的是有哪吒网订阅到的我的博客的内容,更新的和现有内容一样。第四的是豆瓣9点抓取的博客内容,更新也一样。

谷歌搜索结果:约有594,000项符合幻风阁的查询结果,以下是第110项 (搜索用时 0.07 秒)。其中,内容排名前3个soso.com是一样的。这个是正常的,因为soso.com买的是 google的技术。

总结:
1.内容相关度。谷歌≥搜搜>百度;谷歌和搜搜好多第一页出现的内容都是来自叫“幻风阁”的名称的网址的,而百度第四项开始就已经是出现各大网站上的“幻 风阁”的名字而已,如豆瓣小组、cnbeta等等。
2.相关结果。谷歌>搜搜>百度;谷歌594,000项、搜搜约360,000项、百度相关网页301篇。
3.耗时。谷歌>百度,搜搜未提供时间,无法比较。但是从内容的多少来看似乎还是谷歌耗时少点,因为人家搜出来的东西多,哈哈。

结论:
谷歌:目前依然是最好用的Blog搜索引擎,反应非常迅速和及时,搜索结果也是最多最全面的。但是,对于微Blog这种中间类型,Google的态度非常 坚决,直接划分到Web类,根本不在Blog搜索结果中体现出来。
百度:百度Blog搜索返回的内容很慢很少,而且爬虫过分喜欢门户网站的Blog,新浪、搜狐、Windows live、和讯。很明显,百度在这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只是作为一种必要而不重要的搜索功能。
搜搜:没什么说的,因为现在技术是谷歌的。

疑问:
既然百度自己也是BSP空间提供商,那为什么他自己的空间搜索排名这么差?是因为我的博客质量差被收录的少?这里我又找了一个最近比较火的博客感染漫哈顿搜了一下,结果和我的一样,抓取到的最新日期是 07年12月8号。
搜搜可以自动记住我的搜索历史,即使我选择了不保存cookies。这样是不是有泄漏我的隐私的嫌疑,如果我真的不想让别人知道我搜索过什么呢?有什么办 法去掉?
谷歌没什么说的,就像朋友说的,他主要就是败在名字上。谷歌、谷狗、狗狗…..虽然域名短了,但是读音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