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难为你们了

最近发生几件事,挺好玩的,我说出来大家乐呵一下。

1、

前几天,写了一些非产品相关的文章。于是有人说,

–「对你失望了,关注你是因为朋友说你说的都是跟移动产品设计相关的干货。」

–「真看错你 ,居然发这些不相关的东西,来点干货好不好!」

听到这些,我觉得我有必要替你们的朋友向你们道个歉。我真心的不是专业的干货生产线和鸡汤批发商。

不知道你们做菜不做菜,什么叫干货呢?就是准备做菜之前要先放水里泡半天那种,这玩意,我做菜的时候反正是最不爱用的。

所以呢,是你的朋友们错了。然后呢,你现在可以取消关注我了。

2、

还是前几天,写了一篇关于郭敬明的文章。我说,郭敬明很牛逼,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于是有人说,

–「一直以为你是个产品大牛,原来是个写软文的屎子」

–「看错你了,老是发心灵鸡汤」

这位同学做的很到位,骂完人直接拉黑,一气呵成,我连个回骂的机会都没有!真他妈感谢你们,让我有机会保持我外在良好的修养范儿。

3、

听说我有个微信公号,我的朋友分为2拨,是这么说的

–「你现在太膨胀了,到处演讲分享,还搞公众号」

–「你的自媒体现在多少关注了?」

这2方都挺好玩的,说的也都是实话,我很喜欢。不做解释,子非鱼,焉知鱼之难。

4、

有个朋友,在新浪微博上注册了个马甲,发了唯一一条微博,

–「关注你的微信公号,看你那装逼范儿,真让人恶心」

这位朋友,额,当然,也许你觉得不是朋友,我还是先这么叫吧。

我想问一下,我求你关注了吗?

我还想问一下,你是不是有求虐综合症?

我再想问一下,连骂人都不敢张嘴骂的人,还算人吗?

哦,对了,送你一句话,他们说,贱人,就是矫情!

–几件事说完,我想说几句话:

1、

那几位把我当做干货生产线和鸡汤批发商的朋友,你真的伤了我的心。难道我在你眼里,就这点价值啊,唉….

你知道吗,如果按照你们想的,我每天炮制一篇产品心灵鸡汤,那太简单了。关键是,我要真这样做了,我会鄙视我自己的!我不能鄙视我自己!

我的生活如果只有工作和制造这些鸡汤,我还上班干什么,我就去开培训班,去做讲师咯!

我每天都在努力的写我认为有趣的东西,试图让生活更有色彩。当然,也可能是因为我看错你们了?那真对不起。

2、

我陈述了很多次,之所以做这个微信公号,只是因为我觉得好玩。

我不是自媒体,我也对粉丝数没兴趣,我只看重谁认真读我写的字,跟我互动,虽然我没什么女粉丝。

我的老板,我的同事,我喜欢的人都关注了这个公号。我没什么压力,该说什么就说什么,因为,这是真实的我,我希望你们能喜欢真实的我,而不是,我展示在公众面前的那个我。

3、

我求求你们,想只要产品干货的、认为看错了我的、觉得我装逼吐槽的,都取消关注我吧,你们真的让我有压力啊!!

换个角度讲,我不欠你们任何东西,你们关注我,不代表我就要给你,你需要的东西,再换句话说,即使我给你的东西很烂,谁他妈的给你骂我的权利的!

我又不是出来卖的,就算是出来卖的,你也得讲人道不是,该不能玩的项目一样不能玩!

4、

求求你们了,别再跟你的朋友说我的公号都是干货了。

那话怎么说来着,我的特长就是特长,我很容易就让你们出水的!

哦对了,

想要骂我的,要是觉得自己在新浪微博注册马甲太累了,可以考虑去淘宝批量买点,他们注册马甲比你专业多了。

没事,花点钱,骂我也是需要成本的啊!放心,我会帮你转发的。

最后,

人在江湖漂,我从来不怕挨刀。只是,朋友,当心别伤了你自己!比如,没恶心到我,倒是把你自己恶心到了。

我就不劝你们说,别把时间花在骂我上面了,做点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如果你认真的骂我,我觉得这事儿其实也蛮有意义的!

再见GoogleReader,不要怀念

QQ20130701-2

我的GoogleReader显示,「Since November 5, 2008 you have read a total of 299,994 items.」

这个数字,将在今天,永远停止了。

一直以来,我每天会至少花2个完整的小时在这个产品上,也是因为这个产品的存在, 开始写博客。

现在,Google关掉了这个产品,关的挺好的。

越来越少的人写博客,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阅读超过100个字的内容,越来越多的阅读是在拉屎的时候完成的,越来越多的信息不再以文字为载体…..

接受改变,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所以,对GoogleReader说声谢谢,不需要怀念。

其实,完全没必要急匆匆的寻找GoogleReader的替代品。

这就好比,你喜欢一个女人,这女人也曾经喜欢你,但是,她还是嫁做他人妇。你伤痛欲绝,你到处寻找跟她长相类似的姑娘,这,完全没必要,活在回忆里,没劲!

信息一直存在,只是换了展示形式罢了。

之前,我在Wordpress里写博客,写到GFW的时候,整个域名都被封掉;

现在,我在微信里写博客,写到敏感点的时候,文章发不出来。

你看,其实一切都没什么变化啊。去寻找一个更适合你的姿势,而不是去寻找一个类似的姿势。

再见,Googlereader,谢谢你带来的福祉。

再说用户价值与产品设计

以前,有个栗子,我说了很多次。

在快捷酒店管家的前期某个版本里,我们曾经一度完全将「电话咨询」去掉,只有在线预订。然后只有当用户完成在了在线预订之后才会显示该酒店的详细电话。

目的非常之简单,我的库存非常好,在线预订更便利,所以,我认为你不需要电话了。

但是,后来我们又把电话给放回来了。原因也很简单,用户并没有信任我们,用户不认为不提前确认一下,直接预订就有房,对房间是什么样的也没有预期。

这个栗子,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想的和用户想的不一样。而背后的事情则是,产品设计者因为业务的原因,将产品的「用户价值」狭隘了。

那天,我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预订酒店,本来想用快捷酒店管家预订,但是当地没有。于是,我用了某几个同行的APP来预订

提供了「在线预订」功能的APP,都没有提供「电话咨询」功能。

而实际上,在当时的环境和当时我的心态下,我不可能仅仅看了几张照片,看了个房型描述,就立刻下单预订一个非标准化的酒店,立刻去入住的。换句话说,我对这些APP都不够信任,我必须要先跟酒店了解一下,然后才会去下单。

这让我更进一步的坚定了之前我们把「电话咨询」加回来的做法,我们可以进一步弱化这个功能,但是,不能去掉这个功能。因为,这个功能给用户带来的价值要大于强迫用户必须去在线预订或者在线预订之后才给他电话的价值。

这个价值是,我们需要帮用户立刻找到一间房,他可以立刻去入住,而我们只能最大程度的引导他如何去找,而不是最大程度的限制他如何去找。

当然,随着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我会对这种非标准化的酒店产品也越来越信任,但是,显然不是现在。基于当前网络生态设计更重要。

 

从这个切身的体会延展开来,「用户价值」应该是高于「用户体验」的,也应该是「产品设计」的最基本指导原则之一。

我们会在快捷酒店管家中增加一些看上去对我们自己来说没什么收益,但是对用户来说比较需要的功能,甚至会引导用户到第三方APP去。就是因为,我要为用户提供价值。

好玩APP,拍照利器(续)

之前有位好汉推荐过一次拍照的APP,这次,是另外一个妹子黄菲推荐的,你们感受一下。

我们以前说一款产品好总习惯于评论它某一个亮瞎眼的功能,其实对真实的用户来说他才不关心这些被单拎出来的功能点,那些都是产品经理爱研究的事儿,用户对产品只会产生一种整体的使用印象,而这个印象也特别简单且易概括。比如微信让人更喜欢交流,evernote让人更喜欢记录,普通用户谁会和你说我喜欢微信是因为朋友圈这个功能好,喜欢evernote是因为全平台同步,又或者喜欢某某产品是因为它的拟物化设计?他一定是和你说微信和对讲机一样,很好用or印象笔记很不错啊,写东西记录保存很方便——当然啦,用户用你的产品最普遍的情况是因为身边的人都在用,至于产品亮点对于选择之初可能没有那么的重要,他们会在使用中再自己体会的。

好的产品的一个简单印证就是能勾起用户的某一兴趣点从而使其生活更美好——简单且有意思。

废话多了点,进入正题。最近某拍照应用好像挺火,今天也向大家推荐几款用的特别爽的拍照应用——吃货相机、每日相机、拼立得,这三款应用都出自同一家公司——Fotoable,他们还有一款叫画中画相机的应用大家也许知道。

Fotoable

  • 日记相机InstaDaily

InstaDaily

主要特色就是他有六个应用场景——杂志、心情、天气、签到、美食和中国风,每个场景又分别有11个模板供选择,足够用了,再加上照片上显示的拍摄时间、地点、天气等信息(均为应用自动选取,除非你要改地点或者名称什么的,不然就没有输入成本)保证了每一张照片的独特性。

除了基本的拍照+模板外,当然也有社交分享元素啦,基本是每拍完一张照片就出现底下的一排分享按钮。除了微博微信,Instagram还有Facebook,估摸着国外用户也挺多吧?

说到这里多插一句,Fotoable的产品定位非常明确,只做物理“搭框架”的事——配模板,拼图,不做化学美化——滤镜。如果有滤镜方面的需求,分享到Instagram后还可以再编辑,也很方便。

日记相机下载:——>戳这里

  • 吃货相机FoodPix

FoodPix

可以看做是从日记相机里分出来的一个分支产品,大概是因为拍美食的需求比较大所以单独又做了一个吧,用法和界面和日记相机差不多,自动定位餐厅和时间也一样,目前看来的差别就2个,吃货相机会自动显示食物的颜色构成色板,另外,比日记相机美食中的多了更多食物贴图。

吃货相机下载:——>戳这里

  • 拼立得InstaMag 

InstaMag

绝对的照片美化利器,女孩子肯定爱的不得了,随随便便的几张照片,选个漂亮的模板就变的非常文艺小清新了。其模板选项之多也十分值得称赞,大的分竖型,方型,横长方,然后每一种形状里又有很多不同设计风格构图的模板,而且据说他每天都会更新新模板,团队用心程度可见一斑啊。如果觉得主界面显示的模板不够用,可以到库里自己下载,而且都是免费的,反正我是被感动了。

拼立得相机下载:——>戳这里

注:以上APP均有android版本:——>戳这里

题外话

从产品中能感知到开发团队对于产品自身的定位是很明确的,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哪些功能做太多会累赘,例如图片中的文字部分可改变,但是字体和颜色是不能变的,不做滤镜也是一点,知道重点在哪,让产品保持最简单,实数难得。

总结:Photoable的产品给人一种非常利落的感觉,动作不多——选模板+保存/分享,最重要是能把普通照片拍的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确实很不错,反正很符合我这种追求质量的懒人,而且我以后一定更愿意拍照了,也就是产品成功勾起了我对手机拍照的兴趣,世界真美好啊~给五分!

PS:技术男或大师级如果觉得弱倒是可以用用另一款叫VSCOcam的应用,也是一个标准摄影爱好者推荐的,反正我是玩不会,也许专业人士比较适合

#我的错误案例#一个关于提醒的设计

先简单交代一下业务逻辑:

在快捷酒店行业,因为有结算时间存在,加之某些酒店的IT系统不够完备,会出现一个这样的问题:

一般而言,0-4点属于快捷酒店的结算时间,在这个时间中,部分酒店的预订系统无法接单,但是,前台可以接单。

就用户而言,0-4点预订,大部分是希望可以立刻入住的;

就酒店而言,0-4点预订,默认是10点之后才能入住;

就产品而言,需要帮助用户订到可以入住的房间

 

举个例子:

现在是5月8号的凌晨1点。

张三跟朋友喝完酒出来,张三现在点击预订,张三的需求是立刻就住进去。

但是,这个时候,出现2个问题:

1、手机系统显示时间是5月8日,很多APP默认显示的房态是5月8日

2、凌晨1点的订单,对酒店而言,默认也是认为是5月8日的

3、凌晨1点的订单,张三的意思是立刻入住,酒店把这个订单算作5月7日的

这就是所谓的「凌晨房态」。这是一个快捷酒店IT系统的顽疾,也是一个业务问题,当然,更是一个快捷酒店管家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方案:

从需求入手。

假设95%的用户在0-4点预订,立刻就需要入住。(该假设无需论证,我也不想论证)

所以,产品上需要做的是:

1、0-4点,默认给用户看的是立刻就能入住的房间的房态

2、0-4点,默认用户点击预订的是立刻就能入住的房间

3、0-4点,不能在线预订的房间,切换到电话预订

 

具体实现:

1、0-4点,默认显示5月7日的房态,即用户可以立刻入住 。(之前解释过)

2、0-4点,用户点击预订的时候,弹出提示。「请注意入住时间」

3、0-4点,用户切换了日期到5月8日, 弹出提示。「请注意入住时间」

4、0-4点,用户切换了日期,但不是5月8日,不弹出提示。(不属于凌晨房态范畴)

 

情况叙述完,2分钟时间感受一下,具体实现这里是否存在问题,为什么?

 

这个功能内测上线之后,我特意去体验了1次凌晨订房。出差,坚持不订房,0:30的时候掏出手机预订。

操作流程:

1、选择酒店,进入到酒店详情。

2、看到有房,立刻点击预订了,没注意时间什么的。

3、看到弹出提示,「注意入住时间」。

下意识的,我觉得哪里出了问题,点击了知道了,然后,点击了返回按钮,然后拨打了电话。电话告诉前台,我立刻就要去住的房间有没有,得到了肯定答案之后,继续回来预订了。

 

这里,是有问题的:

1)这个提示,出现在没有完成操作之前,让用户产生疑惑,打断了操作。既然标注了房态,就该为房态负责,不应该甩给用户。

2)一旦用户需要拨打电话确认,这个事情就不酷了。他变的笨重了,失去了这个产品的意义,不如直接就放电话预订。

后来,我将这个情况说给一个朋友,朋友说了一段更直接的话:

「我只想马上睡觉,和,你能让我马上睡觉」,一语中的!

后来,我们对这个提醒的设计做了修改:

1、0-4点,默认进去显示前1天的房态;点击预订按钮,默认不给提醒;收到酒店预订成功短信,直接去入住

2、0-4点,切换了时间到当日之后,弹出提示。

 

—向任何一个总结一样,需要有个启示的部分

 

1、不去实际使用,永远不会发现痛点。

如果不是某次出差,在凌晨2点,用7天的客户端预订了一个酒店,到了前台被告知早上10点才可以住,现在满房。我只能又跑了2条街才找到另一家店,我不会对「凌晨房态」如此在意。

如果不是产品上线之后,我再次感受一遍,也不会发现这个问题。

2、用户不需要提示。

提示,是一个让人很不舒服的东西,用户,不需要提示。

这也是我之前为什么那么反感与痛恨「新手引导」 的原因。

3、感谢那个不了解我们产品的朋友。

你帮助我跳出了思维围城。

 

自己把自己恶心到了

互联网的信息产生与展示形态,从Web1.0到Web2.0,再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改变正在慢慢发生。

在未来,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与观念,绝大部分会来自于我们自己所构建的“互联网”,从Follow概念出现的那一刻起,这种改变就在发生。信息,从之前的洪流变成细流。

举个简单的例子,

在之前 ,全国人民都只有一个信息源,他被称为“人民XX”,我们每天接触到的信息都是他们发出来的。

现在,我接触到的信息来自我不认识的某个设计师或者某个到处旅行的家伙,这些人,都是我主动关注的,我关注他们,是因为我对他们的信息感兴趣。

我不喜欢周立波,在之前,我可能不得不听到关于他的消息,因为,消息是打包发布的;现在,我几乎得不到任何关于他的消息,因为,信息源头我没关注过,发布跟他相关信息的人都被我屏蔽了。

这就是改变。

说回到今天的事儿。最近有很多朋友在微博上抱怨,说微信的朋友圈真乱,天天都是心灵鸡汤,天天都是什么不转发死全家。

看到这样的抱怨,我一般都会默默的拉黑这些人,然后骂自己一句傻逼!

1、朋友圈的问题跑到微博去抱怨,是为了秀智商下限吗?

有人说,那还不是因为朋友圈里的都是熟人,不好意思在朋友圈里说吗?

靠,都在微博上骂了,难道跟帖大字报有什么差别吗?

2、谁能加你的微信,加你的时候是不是都是你自己通过的?

你选择了跟谁成为朋友,你选择了接受谁的消息,最后你自己被骚扰了,这算什么?

这就是,你自己被自己恶心到了!你被自己恶心到了,你骂别人,这妈的算怎么回事啊!

3、你肯定会说,年轻人,你太不懂人情世故了。

是的,你会说,有些人,我不得不加, 有些群,我不好意思退。

亲爱的,你活的累吗?你活给别人看,你一辈子这样虚情假意,累吗?

是的,你会说,有个姑娘长的好漂亮,心痒难挨,一定要骗上床。

哥们,为了打一炮看点鸡汤,你还想怎样?

4、微信其实提供给你们这些好面子的人某些解决方案的!

1)朋友圈权限设置

在朋友圈长按某个人头像,可以设置不看他的内容或者不让他看你内容

2)设置需要验证才可以加为好友

5、我的一些原则

1)超过3个人的微信会话设置为静音

2)尽量不加入超过40人的群聊

欢迎拉我进入200人、300人、400人的群聊,我发个广告就走。

3)尽可能的屏蔽在朋友圈里谈论星座、社会、IT、产品设计、好运气的人。

我的朋友圈,只有花花世界美好生活,因为,我的现实,已经很苦逼了!

 

多点白板,少点椅子

2013年5月15日,快捷酒店管家进入新的阶段。我们也从车库转入到较大一点的室内办公。

在这次的搬家中,我们对办公室做了点不一样的设计。

  • 在办公区设置了尽可能多的白板

快捷新的办公区还是在一栋小别墅的大厅里,所以,我们把这个大厅四周的墙上全部订上了白板玻璃,在每个工位的背后都有。

之所以这么做,有2个原因。

面对面的沟通是最简单有效的,所以,我们期望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效率最大化,随时有想法,随时讨论,有结论之后拍照发邮件留存。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很多事情,还是写下来比较能记得住。所以,很多结论我们会保留在白板上,项目计划也会保留在白板上,每天的晨会都可以review。

  • 在会议室里只摆了一张桌子

我们把别墅的某个小房间改做了会议室,因为还是会有电话会议或者业务伙伴的来访与讨论。

但是,这个会议室里,我们一把椅子都没有放,只放了一张桌子。

没有别的原因,只希望开会的时候能够更专注,效率更高。

另外,

邮件一直被很多人诟病,但是,问题的本质不在于邮件,而在于邮件的使用方式不对。

在快捷酒店管家,邮件只起到一个备份记录的作用。关于业务的讨论和设计方案的讨论都是白板完成,之后将结论放给大家存档。

会议也一直被人诟病,但是,问题的本质不在于会议,而在于会议的范围和效率有问题。

在快捷酒店管家,没有人会写PPT,也没有人会搞冗长的会议。迅速讨论,细节问题具体相关人私下讨论即可。

白板文化和站立式会议文化,试图让团队的每个人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就像快捷酒店管家这个产品一样,团队的沟通也一样的简单直接,这是我们一直努力保持的作战策略。

需求应该是自然而然的

一个产品一旦开始,需求都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似乎不需要什么玄幻的调研和推论,一切顺其自然。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用户的地方就有需求。产品一旦开始,用户会告诉你他需要什么。

最开始做快捷酒店管家,我们只是将快捷酒店信息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做了新的呈现,这个产品就这样开始了。

用户告诉我们,我只需要看有房的信息,满房的我看了闹心,这个时候只看有房的需求就出来了;用户告诉我们,打电话的方式还是不够快捷省事,在线预订的需求就出来了;在线预订之后,用户还告诉我们,出差旅游的朋友经常需要我来给他找个酒店,替人订房的需求就出来了;用户发生了多次重复预订,他是我们的老朋友了,自然而然的,我需要给老朋友一些特殊的好处,这个时候,用户体系的需求就出来了。

这一切的推进,没什么规划可言,就是用户在推动着产品往前走。

再比如,很多时候导航设计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开始,只有几个类目,就全部展示出来,再后来类目多起来,于是就开始对类目进行分类,只展示大类目,再后来,类目更多,就可以考虑分拆成不同的产品了。

当然,有的时候,用户可能推的有点猛,作为产品设计者,帮着纠正个方向就是了。

比如,到底要不要用户点评?这个需求看似很自然,其实不自然。作为一个工具类的应用,去做UGC的事情,对我们是个挑战,对用户来说也是个挑战,他需要的其实是一种对这个酒店的信任度的增强,点评只是个表象,未来,我们会用其他的方式来满足这个需求。

在做快捷酒店管家的过程中,给我的最重要的启发之一就是,产品不是规划出来的。永远不要试图去规划产品,就让他自然而然的发生。这样的产品有更强的生命力。

后续:

1、那老板要规划怎么办呢?

给他一个短期可行的规划,再长远的,给他一个愿景吧。

2、老板让我执行不自然的需求怎么办呢?

跟不靠谱的人在一起,是浪费青春。

“完美情结”是产品经理的敌人

观点:

没有完美情结的产品经理,往往更容易做出成功的产品来。

补充说明:

1、这里的产品,比较偏向于『互联网产品』。因为我只做过互联网产品,其他的领域不知道,也不便说。

2、这里的成功,指的是有较大的用户群,产品被用户认可,且有一定规模的收益。没有收益的产品是可耻的。

下面来完整的解释:

有一个好的点子,离做成一个好产品,相差着一万个对完美的妥协。

产品设计与艺术设计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艺术设计在某些程度上是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附加影响的。

产品设计则不行,用户的习惯、技术的发展、市场的容量、成本的控制等等无疑都在破坏你早期对产品完美的想法。

而完美的另外一个副产品则是,很容易陷入到细节没完没了的追求。当你深陷细节,就可能很迅速的忘记了全局,最终将产品设计变成了艺术设计。

我举个例子也许更容易理解这个,当你深爱着一个人的时候,其他人在你的眼里都可以被忽略,你的眼中只有他的美好。这种情况跟产品设计中陷入到细节的追逐类似。

那,一个没有完美情节的产品经理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1、挑出核心,并牢牢抓住。

一个产品,只有一个核心,不然就容易出问题。这个核心一点确定,所有的功能与运营都应该围绕着他来进行

2、对不影响核心的瑕疵有足够的容忍。

Bug有的时候就像是韭菜,割完一茬还会再长出来一茬。在不断增强核心的道路上,需要对边缘的瑕疵有足够的容忍度。

3、顺手除掉瑕疵

不需要为10%的用户费太多的心思,当然,如果顺手的话,费点心思也无妨。

后续:

1、肯定有人会举乔布斯的例子反驳我

99.9%的人无法成为乔布斯。

在乔布斯的产品设计人生中,我并不认为他有完美情节,他只是有足够挑剔的审美罢了。你用过第一代iphone吗?

2、没有完美情结,不意味着没有审美

没有完美情结不是说产品设计就不追求美了。丑陋的,毫无美感的产品依旧很难成功。

看十六年前的乔布斯访谈

乔布斯访谈

七印部落的同学发出了一段视频翻译,是乔布斯16年前的一段访谈视频,我认真看完,做了一点笔记。

这个访谈的时间是199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创建了Next,之后不久乔布斯重归苹果。

在这个访谈里,乔布斯讲述了他是如何开始进入计算机硬件行业的,是如何做出Mac的,他是如何看待产品、如何看待团队合作的,以及他对IBM当时处境的一些看法。

如何学会管理公司的?

生意场上有很多约定俗成的规定,我称为陈规陋习。因为以前这么做,我们就一直这样做下去。

所以,只要你多提问多思考,脚踏实地工作,你很快就能学会经商,这不是难事。

你的编程经历给你带来什么帮助?

编程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工作,它没有明确的实用性。重要的是我们把它看作思考的镜子,学习如何思考。

我认为学习最大的价值在于教会你一种思考方式,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IBM为什么会走下坡路,Lisa电脑为什么会失败?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的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制度作为工作本身。IBM的员工是世界上最守纪律的,他们恰恰忽略了产品。

经验告诉我,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虽然这些人很难管理,但是我愿意跟他们一起工作。光靠流程和制度做不出好产品。

Lisa是一款非常超前的产品,但是它过于超前以至于偏离了产品的宗旨。

什么对产品最重要?

我离开平果之后,发生了一件几乎毁掉平果的事情。sculley有个严重的毛病,跟很多人一样,就是盲目乐观,以为光凭创意就能取得成功。

问题在于,优秀的创意与产品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实现创意的过程中,想法会变化,甚至变得面目全非。因为你会发现新东西,思考也更深入,你不得不一次次权衡利弊,做出让步和调整。总有些问题是点子设备解决不了的,是塑料与玻璃无法实现的,或者是工人和机器人做不到的。

设计一款产品,你需要把数千个问题装进脑子里,必须仔细梳理,尝试各种组合,才能获得想要的结果。每天都会发现新问题,也会产生新灵感。这个过程很重要,无论开始有多少绝妙的主意。

那团队合作呢?

就像是一部磨石机。通过团队合作,通过精英们的相互碰撞,通过辩论、对抗、争吵、合作,相互打磨,磨砺彼此的想法,才能打造出美丽的”石头”。

这显然并不是某个人的成就,但是人们喜欢偶像,大家只关注我,但为Mac奋斗的是整个团队。我成功得益于发现了许多才华横溢,不甘平庸的人才。

而且我发现只要召集5个这样的人,他们就会喜欢上彼此合作的感觉,前所未有的感觉。他们会不再愿意与平庸者合作,只招聘一样优秀的人。所以你只要找到几个精英,他们就会自己扩大团队,Mac团队就是这样。

现在的微软是什么状况呢?(1995年的微软)

他们是靠跟IBM合作起家的,并且依靠windows打开了PC市场大门,同时契而不舍的跟进,完全占领。

微软唯一的问题是没品位,完全没有品位可言。只会一味模仿,产品缺少文化和内涵。Mac下字体的灵感来自字体设计和精美的书籍,如果没有Mac,微软永远不会想到这些。

让我难过的不是微软的成功,而是,他们只做三流的产品,他们的产品没有灵魂和魅力,太平庸。更让人难过的是,用户居然毫无感觉。

当然,乔布斯谈到关于团队合作的一些观点,我认为会有误导,所以没有单独列出来。

比如,他认为跟优秀的人合作,不必在乎他们的自尊,因为他们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产品上。只要你的观点是对的,他们会立刻改正。

——感谢的分割线——

关于七印部落

七印部落,微博@七印部落 是一群通过网络聚集起来的家伙,他们联合翻译高质量的外文产品材料与书籍,而且翻译的质量非常赞。

关于视频

地址: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xNDY1NDY4.html

为什么一定是小而美?

插件,大家都很熟悉了,Web端产品一种很常见的模式。比如,浏览器的插件、播放器的插件等。

插件的做法,从产品而言,可以保持产品核心功能的极简,同时给需要的用户提供更多的高级功能。

在APP上,对『插件』模式运用比较成功的是微信。

微信的核心功能从本质上看是个IM,但是他附加了很多的插件来对产品进行丰满,比如附近的人、摇一摇、笔记本等。

这使得微信可以将核心功能做一定程度的剥离,让新用户进来的时候可以迅速融入,再进一步的打开插件,按照自己喜欢的姿势使用微信。

也使得微信的很多尝试不至于吓到用户,因为只要你不打开这些插件,你的微信始终都是简单的。

也是在早上跑步的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

为什么我们喜欢说产品是『小而美』,或者『大而全』。我的意思是,为什么小后面跟的是美,而大后面跟的就是全呢?为什么不是『大而美』呢?大的真就不能美吗?

从产品的角度看,所谓的『小而美』似乎都是烟雾弹,每个产品最终都会成长为一个『大』家伙,他的功能也会越来越多,满足的用户群也会越来越到大。所以,这个问题好像变成了,『难道大的产品就不能做到美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用户才不在意大小,在意的是“需求满足的程度和效率”,大好还是小好,都是基于这个判断推导出来的结果。所以,我认为未来的移动APP也必然会朝着『大』的方向去发展。

只不过是,在变大的过程中,产品经理或者设计师不能够把握『美』了,简单粗暴的功能叠加导致产品臃肿不堪,导致完全不优雅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至于如何在变大的过程中保持优雅,我也不知道。目前这种『插件模式』似乎是一种途径。

你装逼,全世界都对你装逼

先讲几个故事:

1、某个产品改版了,有用户站出来说做的挺烂,语气很气愤很不友好。

这个产品的人站出来说了一句,这些专家的就知道瞎扯。

2、某个产品发布了,有用户站出来指出一些问题,自己用的很不爽。

这个产品的人站出来说,哪里不爽了,你凭什么不爽?

3、某个产品做了一个改动,有用户站出来骂娘,说很差。

这个产品的人私下跟用户沟通说具体怎么不爽,你想怎样,我们看看怎么改?

你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面对着3个情况,你分别做出了怎样的回应呢?

可以预见的,

被说专家只会吐槽的那个用户会告诉更多的朋友这个产品多么的差,多么的烂,动员他们都卸载掉;被质疑提出的问题有问题的那个用户会直接卸载掉,并且对这个产品团队耿耿于怀;经过私下沟通解释,那个用户开始理解这种做法,至少不再公开骂了。

所以,你懂我今天想说的主题了。

1、我假设我们99%的人都无法成为乔布斯。(这里没有不敬)

2、用户是难以捉摸的,异常挑剔的,经常以上帝自居的。

3、用户是需要哄的。

4、产品与用户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5、每个用户都希望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被听到。

6、每个产品人都是有自己的脾气的。

7、做产品不仅仅是做,更是熬。

8、平衡是一种哲学修养。

肯定会有人说,上面的几个点存在矛盾的。

是的,看上去是存在,当然,如果我引用一句经典的话就是,『他们是辩证唯物』的。

在快捷酒店管家的产品过程中,我遇到几个情况,

1、有人站出来一顿夸。

我会这样问,那你觉得有什么不爽的地方吗?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更重要

2、有人上来一顿骂,比如说我们没事就冒个『419』、『520』的气泡,很烦,要卸载。

我转发了该微博,表示歉意,并且建议他装跟我们类似功能的产品替代。

3、有人上来抱怨,典型的是为什么有登录但是没有注册入口

我会耐心的给他解释,我们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如何可以登录。

4、有人微博骂我们,为什么不能定XX酒店

因为商务上的问题,我需要私信跟他沟通,我们陷入商务谈判僵局,暂时不能用,我们在努力。我推荐你用另一个竞争对手的产品来解决当前的问题。

说这些,不是想说我自己做的多么到位,多么牛逼。只是想说,用户都是高傲易怒的小朋友,让他感觉他是受重视的,他就会心里很爽,而且愿意留下来。这是产品的另一种『交互』。

另外,你和竞争对手之间,不仅仅只是竞争关系,而也应该是一种『惺惺相惜』,至少,即使再竞争,也应该考虑用户的感受。

最后,我留一个问题大家来讨论:

A产品,改版之后,一堆人骂,说不好,要回滚;

B产品,改版之后,没人骂,也没人说好

问:你觉得那个产品更牛逼,如果是你,你愿意去做哪个产品?

oxygen的欧洲旅行APP清单

oxygen欧洲旅行APP清单

oxygen是我的一位PM朋友,他最近去了一趟欧洲,在我的邀请下列出了他使用过的APP。下面是他的自述:

5 月去了一趟欧洲,希腊和意大利,5 个城市。平时我们常说「离开智能手机会死」,出去旅行时则会说「如果没有这些 App,恐怕真的会死」。

以下 App 都是指 iOS 平台上的,都能在中文市场里下载到。除了这些,还有 iPhone 自带的相机、备忘录等 App,这里就不用多做介绍了。

1. Google Maps

长途旅行,「行」和「住」是第一位的。「住」的问题,可以提前通过各种方式解决,但「行」,则一定要到了对应的空间才会碰到问题。

Google Maps,以简单优雅的设计和界面被众人夸赞,但它的牛逼之处绝不止于此。在雅典的任何一个街头,我可以用 Google Maps 直接查询到非常详细的公交路线,时间预估都很准确;在海岛上,也能用它来确保我的自驾路线没有偏离。 提前在住处将接下来一天要去的地方搜索、收藏标识出来,更有利于安排下一天的行程。

2. Airbnb

「住」的问题,这次我主要通过 Airbnb 解决。国内涌现的大量「短租」类网站都是模仿 Airbnb,YCombinator 投资的价值 10 亿美金的明星创业公司。

选择通过 Airbnb 预订住处主要是不想住进冷冰冰的酒店,住当地人的「民宿」能更好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订房主要通过 Web 端完成,而 Airbnb App 的主要用处是: 1) 到了目的城市后,随时能查询到房东的联系方式、地图等信息; 2) 或者提前将相关信息添加到 Passbook。

3. Booking

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在准备签证的时候,递签的文件里,必须包括在目的城市的所有住宿信息,通过 Booking 预订(及免费取消)可以很方便地完善行程单,非常好用,强烈推荐。等签证到手,再免费取消这些预订(当然也可以真的就住这些…)。

在实际的「住」方面,Booking 是作为 Airbnb 的一个补充存在。比如在 Venice 的时候,通过 Airbnb 找不到合适的住处,就通过 Booking 预订了。

4. TripAdvisor

在陌生国度吃点有特色的、找到受当地人推崇的饭馆,这事总是那么重要。TripAdvisor 是 2000 年就成立的老牌旅行社区,2011 年 IPO(NASDAQ:TRIP)。它上面的评分相对还算靠谱(作为外国人也没那么挑剔了),通过它找到过几家性价比不错的餐厅,不过地图跟点评一样容易有偏离,不可全信。不过 App 的易用性其实挺差的,交互逻辑一愣一愣。

5. Google Translate

强大全面的各国语言是一大亮点,包括希腊语、意大利语等;一些生僻的单词和菜名,总有需要用到的时候。

6. 穷游锦囊

穷游网出品的这款 App 相当赞,由穷游网上有经验的版主编辑精选,以城市为单位进行组织(也有一些专题性质的,比如「美国自驾」、「欧洲铁路」)。特点是简单明了,包括门票、开放时间、交通概要等重点信息,一些城市的锦囊里还集成了地图,将周边景点、推荐的餐馆都标识了出来。五星推荐。

7. 穷游清单

同样是穷游出品的 App,很简单,出行前将你可能需要准备的东西进行罗列,形成一个完善的 Checklist。是粗心党必不可少的利器。

8. Toshl

旅行回来总会有很多朋友会问你「花了多少钱」,其实平时每天记账也是个好习惯,Toshl 让我坚持记账 2 年了,也连续两年购买它的 Pro 账号。这款记账 App 必须五星推荐,简单的界面,每次记账只需要输入一个 Tag 就可以,多平台云端保存,然后可导出为 PDF 等多种格式的文档。支持人民币、欧元、卢比等基本你能想到的所有货币,汇率自动换算。设计也很棒,形象俏皮。对于旅行这样的「事件」,你也可以提前设置一个预算,然后设定时间范围、特定的标签,就能轻松地汇总最后的开销了。

9. Solar

提前了解目的地的天气很重要,在它限免的时候买了 Solar,界面简洁,色调跟随当前天气状况而变,很 Cool。当然,支持国际化城市。

10. 微信

旅行需要记录和分享,随时跟朋友们分享美景(朋友圈),跟家人汇报情况(语音、自己的位置),不需电话费…

11. Instagram

摄影爱好者都不会忘记 Instagram,不用多介绍了。滤镜丰富,简单轻便。我的 Instagram ID 是 huanghaijun

12. Passbook

机票、住宿等信息,一个界面内方便查看。

13. 走遍欧洲

这是一个网站(还没有 App),有同名的豆瓣小组和小站。跟其它旅行网站相比,「走遍欧洲」的最大特色是聚焦于欧洲,包括签证、城市攻略、行程制定、租车、保险等实用信息。我的保险就是通过这个网站买的。

——写在后面:
1、APP推荐完全由我和投稿者的个人兴趣决定,喜欢你就看,不喜欢就再见。
2、如果你也有好玩的APP推荐,请发送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你没看错,是多了一个h的)

周陟的出国自由行APP清单

本期好玩APP由知名设计师,《UI进化论》作者周陟提供。

最近去了一趟USA做为期10天的设计访问,第一次完全自己动手制定线路与规划的外出(以前都是公司行政帮忙招呼机票酒店什么的,也有旅行团的服务)。所以难免需要一些趁手的工具来帮忙,现在安全回来了,把我自己觉得有帮助的APP推荐给大家,希望以后大家出去时用得着。

1. Cathay Pacific

我出国一般都是坐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这是个人习惯而已,机票可以让旅行社代订,也可以自己去国泰的官网订。APP可以用来追踪航班情况,也可以提前预订座位,这是很有用的,因为国际航班一般座位抢得都比较快。

2. Booking.com

Booking.com 是目前我觉得最棒的酒店预订系统,出国第一大事就是先解决好住宿的问题,否则你会遇到很多问题。Booking优秀的地方在于预订是不收预定费和信用卡预授权的,订好过去对应护照和信用卡后即可入住。但是要注意不同的酒店规定,有些酒店取消预订不需要费用,有些酒店是入住时间开始计算时就立即扣预授权了。

3. airbnb

如果对目的地有过1-2次的旅行经历,语言也没有问题,可以考虑airbnb这种短租服务,房子绝逼是酒店不能比的,各种装修和地段可以选,遇上房东好的,整段艳遇也说不定。不过airbnb上的服务和房东的沟通要好,有些房东的个人习惯很偏门,房子租用违规可能会惹官司的。

在美国没车基本就别活动了,出租车很贵的,地铁在某些景点有点麻烦,行程太长。而且很多公司喜欢把办公地点选在公路边上,或者palo alto这种小镇,没车根本到不了。

4. KAYAK

KAYAK是很好的租车预订服务平台(用它定机票和酒店也是可以的,你就当它是携程的国际高级版用),拿到租车的 comfirmation number 即可,去柜台扫描就可以提车。而且APP中也可以直接打印 booking receipts。

5.Dollar

我去美国一般租 Dollar 公司的车,这也是个人习惯,所以下了一个他们公司的官方APP,追踪一下折扣。租车公司很多,看个人喜欢什么车款即可,另外就是租车一般别在机场附近,价格比较贵。在美国嘛,建议玩玩福特野马是不错的。

6.google map

这个部分,google map IOS版完胜,落地后找个T-mobile的店,买张不限流量的电话卡,然后打开iphone,租车公司提供的GPS租用就免了。美国的公路非常简单,规划也比较好,跟着 google map 开就行。

想玩一下的,可以选择不同的线路,比如我这次从旧金山到洛杉矶走了5号公路,去赶着看球赛,回来就可以选择走沿海的1号公路。google map 一切为你搞定。

7. yelp

美国版大众点评 yelp 一直是长盛不衰的生活利器,只要有网络,跟着它的指示和评价,你不会犯什么错。从好的餐馆,特色的购物outlet,甚至到 adult super store 应有尽有。

8. ticketmaster

如果想看演唱会,球赛什么的,可以用 ticketmaster 的APP,去美国一定要看的是橄榄球,棒球和NBA,这些大型比赛基本都对接 ticketmaster 的售票系统,它还有一个附属的 ticketexchange 平台,可以说是官方黄牛,要选好座位一般都靠它了。

 

——写在后面:

1、APP推荐完全由我和投稿者的个人兴趣决定,喜欢你就看,不喜欢就再见。

2、如果你也有好玩的APP推荐,请发送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你没看错,是多了一个h的)

 

Ami的意大利旅行APP清单

注:

本文由白富美Ami提供,分享了她在意大利旅行中使用到的APP,各位有粗门旅行的,不妨参考一下。

她的微博ID:@Amizhang

【实用工具】

  • 时钟: IOS自带APP,世界时钟
  • iMoney:汇率换算
  • 天气通 . 墨迹天气:游走多个城市,穿衣要变化
  • Wunderlist:临行前打包checklist、自己购物和帮人代购的购物单
  • 飞航+:记录航班时刻并跟踪情况

【照片拍摄】

  • 相机: IOS锁屏界面直接触发拍照,适合抓拍
  • InstaPlace: 给照片加上地名标题 (推荐!)
  • InstaWthr:给照片加上地名和天气信息(推荐!)
  • Snapseed:处理照片神器
  • 照片:iPad导入相片后浏览

【地图和攻略】

  • TripAdvisor City Guides:大城市离线地图,包括景点和餐馆酒店。意大利有米兰、罗马、威尼斯和佛罗伦萨,可同步在TripAdvisor网站上的收藏。(推荐!)
  • 罗马 . 托斯卡纳 . 威尼斯:途客圈的指南APP,景点介绍还有经典餐馆和冰淇淋店推荐~ 不过地图无法离线
  • Google Maps:路盲福音~IOS版虽然不能显示自己的地图,但可以显示收藏的地点

【翻译】

  • Tap&Say: 各类常用短句,从问候、吃饭到问路、求医等等,点击可发声。可以用来学习或者在外不会说的时候让手机帮你说~ 各国语言包括意大利语版本 (推荐!)
  • Google翻译:可翻译意大利语

【旅程记录】

  • 面包旅行:特色是可以记录路线轨迹
  • 蝉游记:新APP尝试中
  • iPhoto:旅途中把照片做成日志

——写在后面:

1、APP推荐完全由我和投稿者的个人兴趣决定,喜欢你就看,不喜欢就再见。

2、如果你也有好玩的APP推荐,请发送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你没看错,是多了一个h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