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简单粗暴化了的简洁

标题有点拗口。

首先,简洁并不意味着低劣或不注重装饰。

而是说,装饰要紧密贴近设计本身,任何无关的要素都要剔除。简洁的特征应该源自你所要表现的产品,以及用户所执行的任务。

其次,复杂是一种常态。

互联网,甚至于整个自然界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存在。设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要将这种复杂变的“有序”。

“有序”是简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比如,查找到附近的快捷酒店并完成在线预订原本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包括,如何确定距离最近、如何确定现在确实有房、如何确定不是虚拟预订等等问题。但是,一旦我们把这些条件做一些有序的排列处理,正如快捷酒店管家所做的,预订附近的快捷酒店只需要40秒而已。

第三,谁该面对复杂才是核心问题。

​设计简单的用户体验,不应该问“怎样才能把这个功能设计的更简洁”,而是问“到底应该把这个复杂性放到哪里?”

很显然,创造简单的用户体验,意味着要把复杂性转移到正确的地方,让用户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简洁之美。

同样的,使用快捷酒店管家预订酒店,你要做的就是点击1次app,显示附近的酒店;点击第2次,选中1家酒店;点击第3次,提交订单。然后,去入住。你感受到的是简单快速,我们工程师们面对的则是复杂的程序请求,复杂的房态请求等等。

第四,粗暴化的简洁会让事情更复杂。

砍需求,做更少的功能,做更多的限制,这些看起来会让事情变的简单。

新手引导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粗暴化简洁。新手引导试图将一件事情分成几个步骤,达到简单的目的,但是,却让用户失去了控制权,事情变的复杂了….

减法或者加法,简单或者复杂,都不是问题的核心点。核心的问题在于,你面对的是怎样的用户,他所处的是怎样的场景,他要解决怎样的问题。这才是产品设计的终极三问!

最后,推荐大家阅读《简约至上》这本书。这是一本给了我很多启发的书籍,是一本我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读一遍的书籍。

好玩APP,体验阅读的乐趣

本期的好玩APP由豆瓣漠非投稿完成。

她在豆瓣长期坚持更新了一个帖子,随手点评她使用过的APP,在我的邀请下,她对其中的阅读类APP做了整理。她的帖子地址: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1200696

里面有部分电子书免费,其余的需要购买。支持将本地的epub、pdf导入,还增加了中英文字典的支持。

多看也支持iPhone,不同设备上的阅读进度会同步到云端(仅限于从多看上下载的电子书的进度)。

感觉多看现在要比 iBooks 好一些,尤其是目录的显示方式和支持 wifi 导入书籍。

如果有人问起来如何在手机,ipad上看txt电子书,我多半会给他推荐多看。

它的设计极为贴心。

iBooks内置了英文词典,选中一个单词后会有英文解释,还能下载字典。

iBooks支持 pdf 和epub。看Epub略有瑕疵,经常出现在一页的最下方汉字只有上半部分的现象。查过一些资料,不记得是epub的问题还是iBooks的问题了,总之就是有这样一个瑕疵。

另外,我下载的一些pdf电子书都不是特别清楚,看起来体验不怎么好。

一般都放txt格式进去。

QQ阅读的体验也是很不错的,它的电子书资源是否丰富就看个人需求了。不过,有时候觉得QQ阅读总有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

英文的。支持将epub和pdf导入到里面进行查看。

iPhone,iPad通用。推荐iPad上用,毕竟效果更佳。

把读书这件事作为一个又一个的小任务,这样,每天都能抽出一点时间读书,压力也不会特别大。

不太好说豆瓣阅读,阅读的体验是很棒的,但是相比起其他的阅读软件,功能少了很多,还是跟豆瓣本身的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喜欢的可以试试。我是看了一下下,就没继续用了。

总的来说,推荐多看、iBooks。

——写在后面:

1、APP推荐完全由我和投稿者的个人兴趣决定,喜欢你就看,不喜欢就再见。

2、如果你也有好玩的APP推荐,请发送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你没看错,是多了一个h的)

移动产品设计书籍推荐

这是我曾经在知乎上对一个问题的回答,最近也有好几个朋友在公号里向我提问,对于做移动产品设计,有没有一些比较值得一读的书来推荐。我把这个问题重新梳理了一下,更新到这里。

移动产品设计,狭义上的理解就是设计手机及Pad上的应用和Wap站,包括ios、android、WP等几个主流的平台。这个答案也是围绕着这个狭义的定义来的。

1、各个平台的设计指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uidelines

这是当前而言,所有的移动相关的书籍中,最最最最最基础的,也是最最最最最为重要的。所有的从事设计相关工作的人,都必须至少读3遍以上,甚至更多。

在Guidelines中,以ios的编写最为规范与完整。这套指南会很详细的告诉你,ios系统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为什么要做ios的设计,什么样的ios设计是适合与这套系统,然后告诉你有哪些基本的模式,再然后是具体的设计。迄今为止,还未发现讲ios设计的资料有超越这套资料的。

基本上来说,熟读了Guidelines不看其他什么书问题也不大。强烈建议新入行做移动产品设计的同学,在没有读过Guidelines之前,不要读任何的其他书籍。

2、《简约至上 – 交互设计四策略

副标题看,这是一本讲交互设计的书。但,实际上,这是一本产品设计的入门书籍。讲述如何站在主流用户一边,以及如何从他们的真实需求和期望出发,简化设计,提升易用性。

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做产品的人看,同时,建议不要再读《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其实只需要读标题就成了。里面的例子和内容都不太实用。

3、《Tapworthy(触动人心)

这是一本讲述如何从iphone的角度来思考并设计一款ios应用的书籍。书中有不少的实例。

4、《移动应用的设计与开发

这是一本相对比较老的书,其中有些例子与数据可能不太适用了。不过,书中很详细的对整个移动生态系统做了描述,这是很值得一读的章节。因为,只有我们理解了所处的生态系统,才能很好的在这个系统中去设计应用。

5、《移动应用UI设计模式

很早的时候关注了这个姐姐的博客及要出的书,今天去看了一下,发现已经有翻译版本了,准备入手一本来看看。这本书分10大类介绍了70个移动应用设计模式(包括反模式),用了400多个屏幕截图和图解。基本上,是一个工具书了。

注:

以上书籍收录于我的豆列“移动产品设计书籍”。

另外,补充一些素材网站:

1、pttrns.com

这个网站会不定期的分享一些APP的截图,同时,网站还按照不同的分类将这些APP截图做了整理。

2、mobile-patterns.com

跟pttrns类似,不过更新好像没那么勤快。也是根据不同分类整理APP截图的

3、appsites.com

这是一个收集展示APP网页的网站。简单说就是很多APP的介绍和下载页面的收集整理

4、花瓣网的APP频道

唯一的缺点是网站和APP混在一起的,且内容没经过筛选,质量并不是很高,不过,其中有几个用户的专辑是很赞的!

——

如果,你也有跟移动产品设计相关的书籍、站点、资料推荐,欢迎邮件我哦~

盘点:我常用的手机APP

我有个习惯,过一段时间就会把手机什么的重置。重置,意味着可以帮你放弃那些你不知道是不是该放弃的东西,重置,意味着重新开始,有可能出现不一样的启发。

前段时间,重置了iphone,然后从零开始下载APP。凭着第一印象,还能记下的APP可能是我常用的,就下面这些了。

  • 工作与效率

微信:我和我的团队可以随时随地用这个来沟通,用户报个bug,直接把工程师拉进来,现场就解决了

印象笔记,也叫Evernote:跨平台存储文档,多来源存档,就一个字,牛逼!(关键是,那谁说要做一百年)

邮件&Gmail:一个公司邮件,一个私人邮件。2个APP,各司其职 (Gmail仅米国区有售)

GoTasks:这是一个可以同步Google日历的APP。在ios和android上都有,对于我这种习惯了用Google日历做To Do List的人来说,很够用

Google Map :作为一个地图APP,作为一个手机地图APP,我推荐这个,还需要解释吗?!!!(注意,我说的是地图APP,不是那什么)

快捷酒店管家:找房准、订房快的开房利器!(这个,真是工作啊~~~~)

  • 阅读与消磨时间

糗事百科:我已经推荐给很多做产品做的抑郁的同行了,反馈都说疗效很好!(他们的微信公号:qiubai2005,也强烈推荐)

Reeder:对于一个长期依赖Google Reader的人来说,这个APP很够用!(在android上,可以用Press来替代)

Fit随享微博:如果你坚持要刷微博,那么,我还是推荐你用这个吧。相对而言,还算可以了。(在android上,可以用四次元来替代)

Chrome:对于跨平台,对于移动浏览器,我推荐这个,还需要解释吗?!!

  • 娱乐与娱乐

豆瓣FM or QQ音乐:听说有个人,在豆瓣FM上听到一个歌,然后去QQ音乐搜索,然后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Path:虽然慢,但是,这个很有设计感且很好用的APP还是大部分情况下满足了我拍照+check in的需求的

Running:Nike+ 是一款记录跑步的软件,但是,因为找不到比他做的更稳定的关于骑车记录的APP,至今我也用他替代了骑车记录

 

这就是我常用的APP,还有诸如游戏类、旅行类、拍照类什么的,大多可以自称一类来推荐,就不在这里推荐了。

那么,你常用的APP有哪些呢?欢迎一起来聊聊,可以发邮件给kenth.zhu@gmail.com。

好玩APP,拍照利器

注: 这期的好玩APP由豆瓣网友ID:aragaki 推荐。在他的豆瓣主页有一系列的APP截图收藏,也很赞。

aragaki推荐了他经常使用到的拍照类APP。一共8款,不管你是高富帅还是白富美,不管你是小萝莉还是俏大叔,应该,都有一款是适合你的。

1、LINE camera

滤镜效果一般般,但相框做的很不错,种类多而且简洁大方。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图章,布朗熊&可妮兔、馒头人这些系列,谈不上美貌甚至还带一点WS气息,但是很能反映心情。

LineCamera下载:——>戳这里

2、乐画cute

​很适合女孩子,以装饰照片为主。图章和相框都很多样可爱。在添加文字时,字体有很多选择。一点不足是这款app感觉运行起来要比其它的慢一些…

乐画cute下载:——>戳这里 

3.DECOPIC  &  Petapic

这两款APP是一个系列的,DECOPIC用来美化照片和装饰图片,而PETAPIC则用来拼图。

DECOPIC的感觉和乐画cute有些相似,也是很适合女孩子使用,但DECOPIC的印章做的更精致而且实用,很容易找到适合的。

DECOPIC下载:——>戳这里

Petapic下载:——>戳这里

4.Weico+

非常喜欢weico的滤镜,种类很多而且效果自然,很容易拍出清新或者lomo的感觉,虚化效果和裁剪功能用起来也很顺手。

weico微博客户端不仅可以很多主题可以选择,发图片时无论是拼图还是gif快手都可以一键完成,比新浪自己的微博客户端好用很多。

Weico+下载:——>戳这里

5.Instagram & Instake & InstaCC

Instagram,不解释。

Instake,它可以把Instagram上面的图片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无论是自己上传的还是别人的。

InstaCC,将你发到Instagram的照片按照日历的模样排列,最后就会像是照片墙一样记录自己的生活,同时它也支持从InstaCC分享图片到Instagram。

Instake下载:——>戳这里

InstaCC下载:——>戳这里

 

写在后面:

APP推荐这个类别,内容是纯的由我个人和投稿者的主观意识决定的。所以,你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滚蛋!

如果你也有想跟大家分享的APP,欢迎邮件联系kenth.zhu@gmail.com,或者直接在公号 iamkentzhu 里回复我。

别告诉我结论,说现象!

又是1年春节假期结束,按照惯例,在未来的几周里,应该不断有类似“x线的互联网现状”、“y线的人们都用手机做些啥”之类的文章出来。大抵思路是说,我下乡去了一趟二三线城市,然后看到这个城市的一些人是如何用手机的,如何用互联网的,由此我发现了一个什么什么这样的。

1年年看下来,越看越没意思,因为,从现象到结论,来的太突然。很多人应该是就看到了7到8个人或者更少的人是怎么使用的,然后就贸然的下了结论,更有甚者估计就看了1个人是怎么用的就开始下结论了,这是个很可怕的事情!

对于我来说,我更希望的是你真实的告诉我你看到的现象,不要帮我下结论,结论,我会自己来下。很多时候,做一个好的陈述者比去下一个结论,做一个评论者要难的多的多,陈述,是一个很客观的还原,而结论,每个读者都会有不一样的判断,这样,你的文章才会有更大的价值。

早前的时候,我坚持写过几篇文章,叫做“观察”,锻炼自己描述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需求的能力。可惜,后来没坚持下去,最近准备重新捡起来写。写这个的目的也很简单,不能融入到场景中的需求和用户,都是虚的。这也会直接影响后续如何与团队沟通,如何把需求顺利的传达出去。对于团队的其他角色来说,告诉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我们可以怎么做,比直接告诉他们,我就要这么做好的多。

同样的,真心期望大家可以把回家过年看到的情景真实的描述出来,只描述出来就足够了。在描述的过程中,有用户的样子,有使用的场景,有他是如何操作的,这就是最有价值的记录。根据这些场景,可以挖掘出什么来,那是读者的本事了。

对于阅读者,看大家写出来的场景远比看最终写作者给出的结论强。根据别人给出的场景,作出自己的判断,也是一种能力的修炼。

移动产品设计之新手引导

APP的新手引导,原本的出发点很简单,类似于一个简洁的产品说明书,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用户展示该APP的核心功能及用法。一般出现在用户首次安装APP后打开的时候。欢迎界面一般为3 – 5屏的全屏静态图,左右滑动进行翻页,有跳过按钮;新功能指示及操作引导一般用蒙板加箭头指引的形式完成。

比如,快捷酒店管家的APP在用户首次打开的时候会出现4屏静态图,左右滑动翻页。第一屏是说我们只做快捷酒店的生意,有全部快捷品牌的货源;第二屏是说在地图上不同的房态如何展示的,因为地图的展示形式有些新颖,担心用户首次接受有障碍;第三屏是说我们额外提供了酒店的电话及导航功能;第四屏是说预订很迅速。然后,进去之后用蒙板介绍一下一些隐藏的功能的位置,因为藏的相对比较深。

快捷酒店管家的新手引导,只会出现1次,APP的版本做了更新之后再次打开,这个引导都不会出现了。因为,你已经是老用户了,新功能是在老功能的基础上迭代的,你不会感觉突兀。但是,现在想来,还是有些罗嗦,接下来的版本中,会把新手引导减少到2屏,会把操作蒙板引导去掉,因为要保证用户能足够快速的进入APP,解决当前的困难。

随着APP设计的发展,APP的新手引导逐渐成为一种标配,而这种标配,很多时候充满了不必要与乱象。

某些APP,生怕他的用户都是白痴,所以,恨不得每个功能都做一个提示,那张操作指示的蒙板,俨然一个刺猬,满界面都是箭头……

某些APP,功能和操作简单到爆,也要来个5屏的新手引导,引导就引导吧,还是上下滑动的,你左右滑半天还以为是APP挂掉了……

某些APP,每次更新都来一轮新的引导界面,真不知道这APP有多少视觉设计师在操作啊……

某些APP,看人家微信弄了个5屏的小文艺引导,也学。学就学吧,还学的不伦不类,搞的酸了吧唧的,完全是奔着写散文去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你现在憋了一泡屎在裤裆里,着急想找个厕所,路口正好有1个,你正准备冲进去大便,这个时候,门口站了一个大妈,开始跟你说,我这厕所冬暖夏凉,在我这里拉屎蹲坑舒服无比,我这厕所瓷砖都是艺术品…..你几次三番的想冲进去,但是,大妈不说完是不会开门让你进去的,于是,你就只能听着听着,听着,然后,妈的,直接拉裤裆里了!!!

这,就是现在APP新手引导之殇,你他娘的就顾着自己在那煽情,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人家只是想让你赶快的定位成功,赶快的展示出来主界面,赶快的帮我解决问题,你他娘的还一个劲的让我翻翻翻,翻你妹啊!!!老子不是来看你煽情的好不好!!!

有人说,你看人家微信,不是每次都是5屏小文艺吗,人家还在新手引导上直接来了一首歌呢,凭什么我就不能这么玩了?拜托,神有神道,人有人路,修为没到那程度,就别练那心法,不然就是走火入魔!微信这种极客范儿的小文艺,很难学的来的,这是一种骨子里的东西。

不信?那,我们来简单看几个例子。老规矩,中枪的算你倒霉!

app新手引导

 左侧第一个,某问答社区的APP。第一次打开后,进入到某个答案具体页面的时候的新手引导。提示右滑可以返回,为了看答案,你得把这个提示消除掉,当你点击那个蒙板,你以为可以消失,但是,他,真的就,返回了,返回了,你妹的,我是来看答案的啊,你给我返回了,你什么意思!

中间那个,你们能猜出他是什么APP吗?这是他首次打开的新手引导第一页。然后,你知道该左滑还是上滑?反正我是亲眼看到某个做产品的人在这里呆了半天….

右侧那个,微信的漂流瓶新手引导。如果你拣到瓶子,立刻就点击了,是永远不会看到这个提示的。只有你捡到了,但是几秒没任何操作的时候,才会出现这个。你看,这才是优雅的引导!

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形式不要大于功能!(注意看,这里有个度的限制)作为设计者,永远应该想到的是,怎么让用户爽,不要做那么多的铺垫,简单粗暴一点更合适。对于APP的设计,有些东西,只是一个简单的辅助,但是一旦辅助变成了绊脚石,那就是问题了。

法治的Apple与浮躁的开发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进入Apple的生态圈中,随之而来的是开发者的乱象与生态的冲突。不断爆出APP的刷榜乱象与内幕,众说纷纭的App下架猜测,重新被质疑的Apple封闭生态,充满抱怨的Apple态度傲慢等等…..

如果我们来做个类比,我觉得Apple很像一个帝国,一个依靠法治来运作的帝国。在这个帝国里,Apple制定了完备的苛刻的各种透明的规则保证其良好的运行,同时,也有一套完全黑盒的同样苛刻的规则支撑着他自循环。AppleStore的法治形式,颇似秦法,法令由一统、事皆决于法、以刑杀为戚。

在AppStore,每个开发者都是平等的,不管你是1个人开发,还是100个人开发,还是千人的上市公司;在AppStore,每个App也一样是平等的,你做的优秀,就会被推荐在榜首,你作弊,就会被惩罚被下架。在AppStore,App的设计、开发、审核、排名都是由制度可循的。在AppStore,对作恶者的惩罚也是平等且严苛的,刷榜就会被惩罚下架,私用接口就会被下架封号,出现色情信息就会被打击。

这种透明的严苛法治让整个生态如此良性蓬勃。不会出现“特殊开发者私有接口”,也不会出现一个开发者独大,其余开发者没饭吃的情况。那些试图利用规则漏洞牟利的App会被干掉,那些不仔细研究设计指南和开发者政策文档的App会被限制,那些努力做好体验的App会一夜爆红。这一切,源自于封闭的生态和法治的公正。

当然,为了Apple自身的利益,维护用户的权益,Apple会做很多的限制。我们听到的一些接口不会开放,或者一些接口之时小范围的使用,比如为未来企业服务预留的接口等,因为这些接口涉及到一定的安全风险,Apple认为一旦扩散可能会使用户的利益受伤害,所以,有限制。

为什么会做限制?这就好比,在帝国里,给每个城管都发了枪,后果是怎样的,大家都可以想像…..另外,Apple的越狱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风险,且越狱后的设备不再享受Apple的售后保障的。

中国的开发者应该是享受管了人治待遇,好像不太能适应这种纯法治的环境。很早的时候某个移动游戏社区就曾经因为利用Apple的漏洞导致帐号被封禁,创始人飞去美国求情,无果,后来转战android了。随着近几年开发者暴增,我们看到很多的App开发者用包壳的方式提交App牟利,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刷榜公司其实比App开发者赚的还多,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公司将企业证书发行的,只能用于企业内部的APP,公开发给普通用户,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App开发者其实根本没完整的看过设计指南和政策文档就开始开发,然后出事了,联系Apple碰壁就开始咒骂Apple。

那些被下架的App,哪位敢公开一下跟Apple的沟通邮件?因为你是上市公司的高管,你犯错了,去找Apple,人家就该也出个高管跟你见面?别闹了,这里不是中国啊!让你觉得丢人了?那就对了,谁让你犯错了!一个个人开发者也好,一个上市公司高管也好,在Apple的规则面前,都是平等的!

还有人说,“这样的一个帝国之所以能受人欢迎,是因为乔布斯的神鬼之才。他能把产品做的非常好,非常完美、极致,让无数人趋之若鹜。但实际上,苹果的架构和文化是倒退的文化。当没有了乔布斯,没有了他的创新,没有了他的完美,没有了他的创意,这套体制的弊端就完全暴露出来了…”

看到这里,忍不住的笑出声来了,一个生态的良性,一个帝国的兴盛,岂能完全是因为某个人的存在吗?这是多么低级可笑的人治思想在作祟啊!商鞅死后,秦国可曾因此而倒下?秦统一六国,汉承秦制,秦法功不可没,此时,拒商鞅被车裂多少年代了….

当然,因为Apple的总部在美国,沟通习惯及时差上的关系,会导致跟Apple的沟通并不是那么及时。在这一点上,随着Apple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相信会有所改观的。

最后,其实挺希望Android的生态环境也相应的向Apple靠拢的。过渡开放的Android使得很多小的开发者在大公司的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过渡的开放也使得Android的安全问题有可能重演PC时代的杯具,一旦保安最终守住了你家的大们,你要进出都得交保护费…..

学习周鸿祎的产品推销手法

2013年2月1号,周鸿祎上了一期《天天向上》,介绍360公司的发展历史及宣传360当前的主要产品。这期视频,值得所有做产品的同行仔细的看一遍!

1、始终高举用户利益旗帜不动摇

回顾老周所有的言论,高举用户利益始终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和不断循环被提起的。当然,这也是所有产品经理都必须第一个关注的话题,是所有产品的出发点。这个,颇有些类似“我们是为老百姓服务的队伍”、“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手法。

当年做流氓软件,是为了用户的利益;后来亲手干掉流氓软件,也是为了用户的利益;当年跟卡巴斯基合作是为了用户的利益,后来干掉卡巴斯基也是为了用户的利益….

当然,是不是真的以用户利益为最重,不得而知。不过,作为一个这个领域的小白用户,这话很受用!谁能拒绝一个始终为自己着想的贴心的“管家”呢?

2、以跟用户在一个阶层为出发点

这几年的历史剧中最常见的台词,“我们也是穷苦出身,从前也饱受欺负….”、“我们就是要带领跟我们一样穷苦的人,去….”

按照产品上的说法,这个叫做“同理心”。简单说就是,我和你有共同的疾苦,共同的敌人,所以,我们会有共同的语言,所以,我所做的完全是为了你!

把你电脑里的IE干掉,强力的安装我的浏览器,是因为我也痛恨它;把你电脑里的其他同类软件干掉,强力的安装我的软件,也是因为我痛恨它。什么?你的感受,我不是和你已经是一个感受了吗?我的感受就是你的感受啊!

3、从对比中见优越的夸赞自家产品

没有对比就没有优越感,所谓的好用和牛逼都是个比较级。当然,如果能在比较的过程中顺带调侃打压一下竞争对手,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们是垄断的,我是来破坏垄断的;他们都是新时期的流氓,我已经不是流氓很多年,所以我知道怎么干掉流氓。看,我们才是牛逼的!

总结来看,以用户利益为基石,辅以同理心,再祭出比较级,形成了老周营销手法的三板斧。

4、见缝插针的以场景为导向推销产品

这点,是最最最值得学习的,这是“武学正宗”!这里面有2个点非常的牛逼,时刻想着自己的产品的用户场景,时刻准备向用户推销自己的产品。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这点,自知与老周相距甚远,惭愧惭愧…..

每个产品都是有使用场景的,初始,我们观察使用场景做出产品,之后,我们更要观察使用场景来完善产品,迭代升级。老周直接把自己的手机号放出来,用来介绍360的电话拦截功能,这是最好的以场景来营销产品的手法,高明至极!

5、打太极

这是基本功夫了,周老板用的很好,不再赘述。自己看节目就知道了。节目可以在这里找到。

最后,附赠一个微博上流传很广的关于如何写好广告的总结和案例:

1、简洁:尽量能一句话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 2、亲切:拉进距离,和受众建立亲和感; 3、了解受众:广告做给谁看,受众有什么特点; 4、击中要害:唤醒受众内心的心理需求和欲望。(图片来源与网络)

最好的营销标语

做产品还是做咸鱼?

关于如何做产品的事情,有无数的讨论,也产生出很多的理论,很多的模型,很多的体系。都挺好的,挺高深,我看了一会就觉得自己内力不济,看不下去了,挺烦闷的。于是,只好捡起《金庸全集》继续又看一遍了。看着看着,觉得心静了不少。

于是,回顾了一下最近见到的和自己犯的一些错误,杂乱的做了一个小总结。没有什么关联,我只信笔而书。

1、产品之要,首在场景感

产品之设计,无外乎3个因素:场景、人物、任务。即,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问题,而你准备如何帮助他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很多人,没有场景感。不知道他的用户会是谁,会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他的帮助。还有的人,知道他的用户在什么场景下需要他的帮助,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去帮助。你比如说,最近和流行二维码,看到别人铺,他也铺,但是,看这个支付宝的地铁广告二维码,人与二维码之间隔着铁轨,但是还那么小,怎么扫?还有网易新闻之前在地铁车厢里的二维码广告,二维码的位置在海报的最下方,基本上与看到的乘客的膝盖齐平,要蹲下去扫吗?….

没有场景感,就像是找不到龙,纵有屠龙刀,又有何用?

2、产品之要,次在聚焦纵深

所谓,棍扫一大片,不若枪挑一条线。只有愈深入方能愈得窥真经,方能立足稳当。之后再依次扩展当有可能。

这一点,很多地方,很多高人都做了阐述,不再班门弄斧贻笑大方了。

3、产品之酷在极客范儿

极客是一种行事方式。

微信4.5出语音聊天室,当时我问allen zhang,我说这是解决了之前微信群聊的时候,语音群聊连续播放的那个问题吧?allen说,不完全是。这是一个完全模拟对讲机的功能,基于VOIP技术的,多酷啊!

Apple火爆之时,因为大家都觉得不论Mac还是iPhone都是一个很酷的设备;Facebook发迹之时,因为年轻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酷的社交方式;微信成名之时,也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是一种很酷的沟通方式。

没有人愿意使用和传播一个不酷的产品!如果做产品,不增加一点酷的元素进去,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4、产品之灵在于幽默感

幽默,是一种“活”的外在表现。是要传达给用户,这个产品是有“人”在做的,是去试图消除“我是在跟冰冷的机器交互”这样的感受的。幽默,是让这个产品看起来有爱,让用户能打破心扉去接受。

在很多产品人多脑子里,充满了理性的思维,到处是严密的逻辑,当然,这些都是非常的有必要的。但是,如果脑子里这些,只有逻辑,只有数据,那这产品人也无异于机器了,机器再去做产品,结果可想而知。

幽默之感,不一定在于主流程中,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我的观察是,工程师往往比产品人都幽默,但是,工程师这种幽默又往往会被产品给浇灭。再快捷酒店管家的app里,有很多细节的让人看了觉得很欢乐的细节,都是工程师做进去的,倒让我惭愧了一阵子。

产品即产品人之线偶,你是什么样的人,便做出什么样的偶;你使什么样的心思,观众便感受到什么样的戏。爱之,慎之。

如何做一个干货且装逼的产品经理演讲?

最近天干气燥,我是来吐槽的,如果误伤到了谁,那真是,恭喜你了,算是提前给你的新年礼物了!!!

如何做一个充满了干货且蕴含了一种淡淡的装逼范儿的产品经理演讲呢?

当然,超薄的MacBook Air最新款配上Keynote是首选;同时一定要运用多种高清的大图,注不注明图片来源不重要;标题一定要取的夸张,最好要结合最新的网络段子,最不济也要引经据典,一定要让听众第一眼就看不懂;动效很重要,一定要把Keynote里的复杂动效都用上,最不济的也要把PPT的动效运用纯熟喽!

然后,我们来看看要讲哪些内容呢?请一定要熟练记住并活学活用下面的几个句式,如果讲出来不够装逼,那,那,那肯定是你还没修炼到家。

1、“我自己就非常非常喜欢xx” ;

这里面的隐藏了一种淡淡的装逼,那就是,我就是用户。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这个,所以,我很懂喜欢这个的人也喜欢什么,我一定能把握住他们想的,然后,我从这个出发点出发去做产品。你觉得,这样还不成吗?

但是,你喜欢是你喜欢,你是给你做还是在给你的用户做,这是个问题。

2、“我们认为我们更专业”

这1条跟第一条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专业”这个词,本身就是一个金光闪闪的装逼了,再轻轻的加上一个“更”字,装逼于无形。

但是,多专业才叫专业?不专业的人他也不敢上场打仗啊。

3、“我们要做极致的用户体验”

这个就更牛逼了。你要问,现在整个互联网最差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用户体验啊!你看,这个地方居然还要我登录,你看,那个地方居然不提示。一看就是用户体验太差了,这些做产品的都是吃屎的吧!你看,我们不仅要做,我们还要做到极致!

但是,等等,你理解的用户体验是什么呢?

4、“我们更灵活,迭代更敏捷”

这是一种更超然的装逼了。我们小,所以我们灵活,我们人少,所以我们敏捷。我们才不会一个项目100个设计师来支持呢。你们大公司用那么多人来做,我们就这么几个人也能做,这,就是牛逼啊!

但是,….,嗯,自信是好事!

5、“我们暂时不考虑盈利,只想着做大”

之所以把这句放在最后,确实是因为这是终极装逼的一招了。我们不考虑盈利,看,我们高尚吧;我们只想着做大,做大的另一个含义就是服务好用户,我们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的,我们洒脱吧!

但是,不盈利你拿什么做大?你都那么大了还不赚钱,还靠父母接济,你丢人不?

6、欢迎补充

——updata——

切忌不可随意使用的点:

1、不要随便摆数据出来装逼

摆数据出来,看似很高级,但是,往往装逼反被装逼误,最后死的很惨。比如,看了100万张照片,少了177米等等

我是这样做APP的

击中用户的痛点

APP发展时期不同,获得用户洞察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

任何一个成功的APP必然能够击中用户的某一个或几个痛点。帮助孤身一人的旅者、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陌生城市的落脚之地,这就是“快捷酒店管家”最为核心的诉求,其背后是对现代人天涯孤旅况味的理解和挖掘。再进一步,它抓住的是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缺失的安全感与日益减弱的计划性。各式智能移动设备使现代人的出行随意轻便,抬腿就走,这一趋势正是“快捷酒店管家”当日预订、当日入住模式的深层支撑。

准确地找到用户痛点,业内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竞品分析为代表的数据分析方法,比如搜索引擎公司会设置指标,开展搜索,评估搜索结果,从而对用户需求做出判断;另外一种则是“答案在现场”,开发新产品的团队往往会更多地采用这种方法。我们公司CEO住了上千家快捷酒店;开发团队的成员每人每月都有3次公费入住快捷酒店的机会,亲身体验自己开发的产品是否靠谱;客服人员会通过接听用户电话以及社交网络搜索等方式实时收集用户的反馈;团队成员甚至会在周末去客户的酒店做前台,观察那些拿着手机到前台展示订单的住客究竟是怎样的状态。

发展时期不同,APP获得用户洞察的方式也会随之变化。用户样本量较小的初期多采用现场体验发现的方式,在用户量级达到一定水平后,则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比如可以通过分析,帮店长把握其周边客户群体的性质,分析每天有多少人看过他的店,有些人最后没有预订是什么原因等等。未来甚至可以据此探索用户预订酒店方式的改变。

APP不是规划出来的

基本价值定位确定之后,产品的改进、丰满乃至走向,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某种程度上说,APP产品不是规划出来的。也许听上去不可思议,“快捷酒店管家”永远没有产品规划,甚至不知道2个月之后自己会做什么。举例来说,“在线预订”现在是这个APP的核心功能之一,其实2012年3月产品刚上线时并无这一功能,用户仅能进行电话预订。上线后不少用户反映不爽,因为他们的电话会打到酒店前台,前台再转给400订房专线,因为APP的数据无法传输,400客服还会再问用户在哪儿、住几天、住什么房等信息,整个过程要多花费一两分钟。于是,只需点几个键就能完成整个流程的“在线预订”功能应运而生。

由于用户群体内部存在差异性,产品功能较为显著的调整往往会引发用户的不同反应,此时需要在准确判断主流趋势的基础上拿捏分寸,要渐进柔和地调整,切忌简单粗暴。就拿上面提到的从电话预订转为在线预订来说,其间也经历过“斗争”。一开始我们采用“硬掰”的方式,直接把电话预订的功能隐藏掉了,结果引起不小的反弹,因为有些用户就想打电话。为此我们又进行调整,只是将电话的位置弱化,突出下面的“预订”。

不仅如此,对于像我们这种连接用户与商家的“桥梁式”APP来说,基本价值定位确定之后,产品的改进、丰满乃至走向,某种程度上是多方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开发者对相关利益方的需求进行捕捉与平衡。使用早期的“快捷酒店管家”,用户打开地图后能看到所有附近酒店,满房是红色,有房是绿色。用户就提出,我只是想找一间房,为什么把满房的也给我?其实,设为全部显示是为了满足一些店长的要求,他们可以通过APP查看所有酒店的预订情况,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但更好地满足核心用户的需求才是第一要务,于是我们就添加了一个可选功能,默认“只显示可预订”。

就这样,我们被推着一路前进,用户把“快捷酒店管家”当做预订平台,酒店则把我们当做营销平台,作为第三方的我们努力把桥梁当好。除了通过微博、微信、客服电话、关键词推送等方式对核心用户的需求不断揣摩外,“快捷酒店管家”也渐渐增设了不少体现酒店需求的信息展示功能,如是否有免费wifi,是否有停车场,附近是否有地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最初做产品时没有想到的。

 优秀APP的三个标准

设计APP产品必须学会放弃,大而全地绑定用户始终是一种诱惑,但当你想要的东西特别多的时候,得到的就会特别少。

一个优秀APP产品往往要具备三方面的特点:一是性能好,通俗讲就是加载速度快;二是用户第一眼就能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三是设计有人情味儿,也就是现在很多人常说的“有爱”。

首先,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APP产品的性能好,用户无需等待与忍耐,这是判断一个APP好不好用的重要标准。微信的性能就相当突出,在网络环境很差、很多APP都无法打开的情况下,它还能够使用。但性能并不是一个纯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包括策略层面的考虑,开发者需要对速度与效果进行平衡。比如在点击查看微信的消息时,它总是会进入到消息列表,而不是只显示单个消息,此举虽然会牺牲一些速度,却可以使消息的到达率更高。“快捷酒店管家”同样如此,原本打开地图就显示方圆50公里内的酒店,加载速度很慢,后来考虑到用户很少会跑到那么远的地方去住,选择也无需提供那么多,便将搜索直径缩小到10公里,只有再次拖动地图时才会加载其他酒店,速度明显提高。

第二,必须学会放弃。大而全地绑定用户始终是一种诱惑,但当你想要的东西特别多的时候,得到的就会特别少。作为在手机等移动终端上使用的APP来说,简洁是很重要,因为设备屏幕空间有限,用户完成的任务也有限。但如何理解“简洁”?它其实是一种合理的整理。飞机驾驶舱里有无数仪表,你能说它不简洁吗?它必须那么复杂。所以并不是说少和简单就是简洁。APP的简洁应该指核心功能非常突出,不核心的功能可以找到,不需要的功能没有。

在产品设计时要在“用户想要什么”与“你想给什么”之间博弈。用户使用APP就像鱼在池塘中游弋,产品开发者需要通过搭建障碍来引导用户。某些通道的口会留得很宽,那是希望用户经常用的功能;某些口很窄,想通过要困难一些,适用于用户使用较少的功能;有的地方就是雷区,不能让他们过去。比如“快捷酒店管家”打开后的地图主界面默认为定位用户附近的酒店,这正是多数用户需要的;也有用户要找其他城市的酒店,主页面的某个位置会提供搜索按钮,可以切换到相应界面;在预订下单等关键点,就会要求用户必须输入姓名与手机号才能继续,以此保证订单的真实性。

第三,“有爱”是一个好APP的重要特质。APP总要跟用户交互,交互过程应当尽量让人感到愉悦。要做到令人愉悦,就必须认清自己的用户群体,根据他们的特征喜好不断增加细节元素。过去打开“快捷酒店管家”的地图,附近的酒店会一下子显示出来,缺乏特色又十分生硬。后来考虑到我们的核心用户群体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的QQ皮肤会很花哨,微博模板也个性十足,也就是说,他们追求的是张扬、好玩儿、酷,于是我们将酒店的显示方式改成了从天上哗啦哗啦掉下来的有趣方式。 

 让用户感觉APP是活的

并非所有的用户流失都是不良的,相反,进行用户管理有时候还要故意“逼走”一些用户,“净化”用户队伍。

对于一个APP来说,用户的下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载后的用户流失是必须面对的问题。有研究说,APP产品在下载后三个月内平均会失去76%的用户,维系用户确实是个难题。

用户流失的原因各不相同。一种是3分钟效应,甚至有人说是60秒效应,就是说如果在3分钟之内用户无法找到你的亮点,或者说他急需解决的问题你无法解决,就可能会直接把你删掉,或者无限期打入“冷宫”。这是产品自身的问题,需要做出根本改变。第二种是用户确实在某个特定时段没有需求,比如订酒店就不是日常需求,如果APP因为这种原因被搁置,那就需要通过不断的运营让用户在需要的时候想起你。

APP的运营对于维系用户来说非常重要,业内常说的打榜虽然可能一时有效,但如果后续没有运营也没有意义。如何理解运营?我认为它包括产品运营与市场运营两部分,其本质是建立起产品与用户的关系,而不能仅仅理解为做活动。产品运营的方式很多,信息推送最为常用。在产品中增添好玩的细节、功能也是一种自我运营,比如我们会时常更换有趣的开机界面,圣诞节时将酒店图标变成举小牌子的圣诞老人,目的是让用户感觉你的产品一直有人在用心去做,你的APP是活的而不只是冷冰冰的工具。

维系用户固然重要,但并非所有的用户流失都是不良的,相反,进行用户管理有时候还要故意“逼走”一些用户,“净化”用户队伍。我们的团队有一个原则,即如果一个用户从来不进行搜索、预订等任何活动,他就被视为需要清除的“毒瘤”, 因为他不仅会让用户活跃度等数据变得难看,还会因其无视各类升级要求而增加不同版本的维护成本。“强制升级”是剔除“毒瘤”的方式之一,强制升级时用户打开APP,只有一个“升级”按钮,不升级就进不去。此举自然会因“激怒”用户带来流失,但这种流失是对无形负担的减轻。

此外,恰当管理用户预期也是客户运营的智慧所在。我们拒绝一个人连续给5个人订5间房的用户,尽管这并不违背行业规则,但对于APP产品来说,这种情况会让预订的验证程序变得更加复杂,从而影响其他用户的体验。为了让产品做得更简洁,宁愿牺牲这类用户。面对此类需求,我们会实话说自己做不到,或者请用户多等一段时间,而不是随便答应改变。为用户设置一个合理的期望值,在合理限度内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使用体验,这也是打造良好用户体验的重要方面。

——

这是跟中欧商业评论的记者聊天的整理,原文发在《中欧商业评论》2013年1月号上,题目是“一个产品经理的用户洞察法则”。感谢罗真美女的耐心整理。

年度故事汇第2012期

跟2011年一样,仍旧是22点,打开电脑写今年……

2012这一年,全世界都在说2012这个故事,虽然知道这是个闹剧。我也在说我们的故事,只讲一个故事,如何帮人快速的完成快捷酒店预订,这,是2012年全部的故事。

2012年,我和我的兄弟们在路上。

3月份,我离开百度加入快捷酒店管家,开始着手一个全新的产品;4月份,全新的快捷酒店管家上线,一路不断优化;10月份,我离开北京开始在上海跟一群兄弟更加专注的做快捷酒店管家。这群兄弟,是我2102年最大的收获,也是带给我最多感动的。

2013年,我和我的兄弟们继续在路上,我们一定会有属于我们自己的新突破。

2012年,我继续产品设计和移动互联网。

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全新模式的产品,全新的手机产品设计。从4月18日上线到现在,收获到的是用户的认可,是不断的被模仿。

2013年,我将继续移动互联网的产品设计,将这个产品做到更优秀。

关于2012年的中国互联网。

手机、手机、手机

android手机越来越宽,iphone手机越来越长,WP手机越变越糟。大家都说cook的apple不行了,但是apple的产品依旧大卖;大家都说android很难用,但是很多人转向android作为第二个常用手机;windowsphone仍然不断自己跟自己说我又有新突破,但是人们依旧只津津乐道他可以用来砸核桃…..

2012年,国内数得着的大公司都出了手机,百度的百度易,怎么看都不易;阿里的阿里云最后陷入到了与Google的官司疑云;盛大和网易分别插了一条口水,也权当凑了手机这热闹;最滑头的360用特供机框了厂商和用户,2头占便宜;最聪明的腾讯坚持做服务不做手机;最狂热的小米卖了750万台,米粉几乎成了互联网的邪教;最杯具的魅族直接被米粉口水给淹没了;最会说相声的老罗的手机跳票了……

不过,不管android如何慢慢从分化走向统一,iphone5仍然是我认为的目前最好的手机。

移动、移动、移动

所有的大公司都有了自己的“移动产品事业部”,同时,每个独立的产品线也有自己的“移动化产品方向”。两拨人,同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KPI。是的,你想到了,这活,没法干….2013年,移动事业部与单独产品的移动化到底是什么关系,将是很多公司面临的问题。或者,换个角度,整个公司如何移动互联网化将仍旧只是个口号

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或多或少的都带有一些“原罪”,这些原罪使得他们进入移动互联网成为阻碍。很多公司依然没有理解什么叫做移动互联网,依然不知道如何移动互联网化;另一些公司知道必须移动互联网化,但是却无法甩掉历史的包袱。

2012年,移动生态开始从野蛮生长变成充分竞争,大批怀揣梦想进入淘金的团队遭遇困境。单从Apple的生态系统看,小的APP开发团队将很难再找到机会,转向国际市场的APP开发团队也会举步维艰。

2013年,移动互联网将进一步被用户接受,而移动互联网也会加速切入到用户的衣食住行中。LBS、O2O经过洗牌之后,会更加理性,而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将带动手机生活的爆发。

社交、社交、社交

这1年,“吾有上将app,取人贞操于千里之外”成为常事,微信、陌陌位列上将之首。碎片化与随时随地的沟通,让陌生人交友井喷式的爆发。作为媒体的微博不甘落寞,三番五次给自己做整形手术,怎奈不管怎么整都无法整掉一颗媒体的心;作为交易的阿里系不甘收租,左一个熟人购物关系,右一个关系导入,怎奈不管怎么搞,买东西的人还是只想着买东西;作为社交的腾讯,大刀阔斧自革命,一个微信完胜360全部的移动APP…..

2012年是属于社交的1年,2013年,基于社交关系会有一些细化的好玩的产品出来。

寒冬、寒冬、寒冬

这个词,从下半年开始,频繁在各个创业的兄弟和VC兄弟的嘴里冒出来。我其实对资本寒冬什么的不是很敏感,也没什么好说的。

但是,当我看到创业这个词频繁的出现在各类媒体各人的嘴中的时候;当我看到各种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遍地开出来的时候;当我看到不断的有以创业导师自居的人站出来的时候;当我看到各类分析师满嘴喷粪指点江山的时候,我总想说,不寒冬就怪了!

哦,对了,2012年的冬天,确实特别的冷。

抄袭、抄袭、抄袭

前些年,如果一个团队抄袭了别人的作品,他会被整个行业的人骂,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写博客讨伐他;现在,抄袭成为一种常态,更可怕的是,抄袭成为一种营销宣传的手段。

我其实并不反感抄袭,但是,我忍受不了把人家原本很棒的东西抄成一坨屎的家伙!是的,什么东西一过脑残的脑子就变样子了!

是的,如果你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终会有一天,你的劳动成果一样会被践踏!

2013年,几个大公司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差距会逐渐拉大,新的移动互联网入口出现;2013年,APP产品由之前的分化开始慢慢呈聚合趋势;2013年,用户会更顺畅的从手机娱乐切换到手机生活。

2012年,我和我的兄弟们在战火纷飞的移动互联网中潜行,并且我们活下来了,更重要的是,我们收获了无数的欢乐,难忘的经历,这真是这辈子都值得珍惜的事情;2013年,战局会更残酷,战火会更猛烈,兄弟们,这仗一定会更过瘾的,想想就激动,哈哈!

微信阅读的压力

在微信中,我只关注了2个媒体类的微信公众账号。现在,他们每天会各发布一条消息给我。实际上,我并不是正好是在他们推送给我消息的时候,我就正好有时间阅读。

所以,会出现2种情况:不管这条消息,等我有时间之后再读。但是,每次看到微信上有一个红色的新消息提醒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有压力,感觉有点什么事情没做 ;先点击进去,把消息提醒去掉,之后再读。但是,微信的信息刷新太快,这个消息会很快就被淹没掉,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这条消息被遗忘了。

这,是我现在在使用微信媒体类公众帐号的时候,遇到最大的问题。这种push形式的信息,对于阅读而言,是一个矛盾的存在。

我一直坚持使用Google reader ,我可以在有空的时候,选择我想要阅读的条目去阅读。阅读这事,一旦形成压力,就会变成一个很奇怪的结果。要么取消关注,用另外的形式去获取,要么信息到达了,但是不会被打开。

微信限制公众账号每天的发送条数,一定意义上是在减少这种信息阅读的压力,但是,似乎并不是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了。

微信对话列表中对信息的展现形式,旧的消息会被迅速覆盖,使得当信息过多的时候,信息的筛选成为难题;同时,手机并不太适合承载长信息,而现在的媒体类公众帐号的信息都很长,这使得沉浸式阅读与碎片化的展示形成矛盾。

也许,微信需要进一步的扩展公众账号的信息展示形式。现在的展示形式过于单一,纯文本、图文混排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公号信息展示需求。

同时,媒体类公号或许也应该考虑,独有的信息显得更重要,因为在微信的平台里,用户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有同质化内容和没有很高价值的媒体内容,微信阅读的用户会跟挑剔。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链接

因为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做了个微信公号,叫做“订酒店”(加订酒店为好友即可)。在微信上实现了在线预订快捷酒店的功能,已被众多微信公号模仿,基本上成为了微信公号利用地理位置的标杆,算是小有创新吧,所以,最近很多媒体朋友找我约稿,问我怎么看微信的开放平台,问我微信的出现会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这一问,真心把我问住了,我向来看的都比较短浅,远没有把握行业发展趋势的能力,做产品也是打到哪儿就走到哪儿。关于微信“订酒店”这个公号的由来,之前在知乎已经回答过一次,不再赘述。当然,这篇文章我也谈不出来任何关于微信开放平台的看法,只是最近在做产品的时候想到个事情,随手记在这里。

我们都知道,链接是整个互联网的基础,在Web时代,相互的链接让整个互联网充满活力。以浏览器为载体,各个产品之间相互链接,用户在不同产品之间流转,形成一套系统。以链接为基础也衍生出“入口”这个词,典型的如搜索引擎、导航网站等。而一个产品在不断的衍生下会形成各种子产品,这些子产品继续通过链接跳转来细分用户,并在一个网站中完成用户的所有需求。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种链接在很长的时间里,不work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独立的APP,APP之间是孤立的,不能相互链接与跳转。这种形式使得APP产品从专注的满足用户某一个独立的需求出发,反而做出另外一番繁华。

但是,越来越多的APP,且不说手机容量如何,即使是整理也是一个费劲的事情。我之前说,APP被用户下载了,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下面还有是否会被打开,是否会被保留,是否会在使用的时候被记起来,等等…..之前我的手机里面装了超过200个APP,但是经常使用的却非常少。很多APP在用户的手机里根本没有曝光的机会….这是每个做APP的产品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坚持做一个细分的APP来满足用户,很多大公司也坚持把自己的APP分拆出来,做成APP群,每个细分产品一个独立的APP,去运营,去获取用户。原因只有一个,用户不需要大而全的APP,独立的细分APP可以做的更好,体验更优秀。但是,用户真的是不需要大而全的APP吗?我保持怀疑。

微信的出现,第一次使用了“插件系统”这个形式。当时,我就说,这是微信最伟大的地方之一,也是未来微信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方之一。因为插件系统的出现使得一个APP的扩展成为可能,同时,插件系统是一个用户自助的系统,且很灵活,这真是个天才的想法!

后来,微信实现了与APP之间的相互调用。通过APP分享一条信息给微信,微信判断用户是否安装了该APP,如果安装了,直接调起,然后进入该信息的展示页面。这太酷了,这不就是入口吗!那些坐拥巨大流量,号称着开放的大产品,你们在想什么呢?

微信的这种开放性尝试,第一次实现了APP之间的“链接”。这种链接是如此轻巧与共赢的,第一次,用户在移动互联网上也可以实现跳转了,虽然看起来不是那么轻盈,但,这已经很酷了。

实际上,微信订酒店在微信上的尝试,是我的另外一个思考。作为小的APP开发者,在市场推广完全无法于大鳄们抗衡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突围?我向来认为,弱小的时候傍大款是个很好的方式,只要你能保持住品牌的独立。所以,借助微信的开放平台,我们做了这么一个事情。

Allen Zhang看完我们的微信公号之后说了一句话,在未来,每个微信公号就是一个APP。说实话,第一个版本的时候,我其实没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只能实现基础的查询与电话调用。后来,我们再继续往下走,我们发现,在微信上,可以实现完整的产品流程的,用户查询酒店,在线预订,管理订单。这事跟在APP上可以实现的功能完全一致,只是我们换了一种方式去交互。是的,在微信上,每个微信公号真的可以就是一个APP,一个有完整的体验流程的APP。

微信这种做法,跟之前调起APP是一个思路,让APP之间形成链接,去建立不同APP之间的联系。然后再往下,这真是个牛逼的思路啊!就跟360消灭了IE6这个毒瘤类似,微信是否会让HTML5重现光明?我很期待.

媒体朋友们不断问我,你怎么看微信的开放平台,微信接入电商是否有戏,微信做O2O会不会成功,微信会不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入口,….我,真的不知道。我也不关心,我只关心,微信是否真的足够开放,我的用户是否在微信上如果需要订快捷酒店了,那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他们需要我们给予什么样的帮助,我们需要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是个做产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