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说话1007月合辑

关于看图说话这个固定的栏目从我的博客搬家到新浪微博了我的ID:@kentzhu ,平时抓到的图也都会先放到新浪微博上,然后以合辑的形式放到我自己的博客上来做存档,由于图片较多,加载缓慢,如果各位看官已经看过了请自动忽略,多谢

1、从@YesKafei同学的微博看到的一张图。饭店的盘子等也经常有特别的设计,真是聪明绝顶的设计师。

2、Android耳机的一个小细节,在外侧只有右耳有个小标志,在对比的同时降低了用户的使用成本;同时,很多耳机只在内侧有R,L的标识,也就意味着戴耳 机前要先翻一下,用户使用成本太高…

3、每次看到这种柜台,坐下之后就会有莫名的压 抑感…..取材与交通银行

4、来自必胜客的点餐单,汤与饮品的记录方式采用了格线形式

UpData:有同学问我这个点菜单有什么奥妙,我解释一下:这个单子是负责记录客人点菜和负责上菜的服务员之间传递信息用的。因为披萨等是公用食品,所以不用细分到人,但是饮品与汤是每个人不一样的,那么在上汤的时候就需要注意了。于是这个格线正好可以按照座位的不同进行标注,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这个方法是不错的,至少不需要再问下“这个汤是哪位先生的?”也不至于打断客人进餐了。

5、这是动车组上提供的杂志,这个贴纸其实并没有卷边。这种人工修饰的卷边效果至少有2个优点:吸引用户的注意,来源与真实的模拟的亲切感。在web交互设计 上这种做法其实也很常见

6、10点11分提交订单,10:43商品出库,14:48配送员出发,京东商城的这个速度确实牛掰。另外,这一排订单处理操作人的设计也确实够唬人,很震撼

7、这个,某组织的EDM邮件,这个退订链接的设置,绝对是故意的!

8、很多公共场所有摄像头的地方都提示:“图像采集区”,而光合作用书店的提示是“摄影中,请微笑”,赞!

9、北京四惠东某外贸成衣店,店门口的位置有个展 板,里面都是挂着这样的真人照片,下面标识出这件衣服的存货情况。该老板在淘宝有店。这种商品展示与营销的方式不错

新三国中重复的妙用

做为一个无趣的IT明骚男,吾平生休闲有三大爱好:读史、观影、看美女。

小时候对三国的印象大体来自墙上贴的那几张烟渍斑驳的年画,记得上面画了三英虎牢关战吕布、俏赵云救阿斗、猛张飞断喝长坂坡、锦马超展雄姿;还有就是早前那部《三国演义》,不过看的很不过瘾,一来是场面太小,骺小气的一点没有争霸气派,二来是我看着看着就很抑郁。

记得《三国演义》里刘备那叫高大伟岸啊。即使他常常当着众人的面抹眼泪也无法抹黑他在《三国演义》中被表现出来的高大。以至于我看完之后觉得老天真他娘的不公,为什么刘备这样好的一个人上天却这样对他呢?再转念一想,也许这电视剧是想告诉大家,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道理…….

这个认知伴随了我很久,直到高中的时候我读了半部三国才有稍许的纠正,开始怀疑《三国演义》中那个高大的刘备了。呃,之所以说是半部是因为我在读到一半的时候就被那个头发没有几缕的班主任给我没收了,说我不务正业…..

再说回到这个《新三国》,嗯,被很多人挑了很多刺的新三国。看到曹操持匕首刺杀董卓的时候,对曹操的表情及灵机变化的细致刻画让我决定一定要看完这部片子。且不说其是否完全的按照《三国志》来走或者依照《三国演义》在拍,单就对人物的刻画,这部片子值得看上至少四遍以上!

P.S:目前我的硬盘里收藏的值得看十遍以上的片子有:《汉武大帝》、《康熙王朝》、《士兵突击》。这三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阐述一个道理:伟大是熬出来的,寂寞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新三国》的导演是个很善于运用重复的家伙。

从曹操刺杀董卓失败落荒而逃路过那个山岭开始,这个山岭在剧中出现了不下二十次吧?

还有,那个最牛逼的跑龙套的哥们,那英俊潇洒的小模样…..

不过,最绝妙的对重复的运用我觉得来自以下2个,也正好可以拿这2个来对比一下:

《新三国》里曹操有个很特殊的爱好——替人绑鞋带。

曹操替自己的儿子绑过鞋带,给许褚绑过鞋带,也给张辽绑过鞋带。且注意,曹操每次替人绑鞋带都是没有任何征兆的,不做作的。

《新三国》里刘备也有个特殊的习惯——不怕老婆。

凤雏自东吴来投,托名参与面试,刘备嫌弃面丑,委其为县令。张飞寻县得知凤雏奇才,刘备大惊,亲自前往拜访。这个时候刘备的不怕老婆上演了第一幕:初时,小卒来报,阿斗病重,夫人(孙小妹)让主公回去,刘备曰公子病当求医,求我何用,直奔凤雏处;第二天清晨,小卒再报,夫人不悦,阿斗病加重,往主公回去,刘备怒,不归;第三天正午,小卒又报,夫人怒,让主公归,刘备大怒,摔杯,夫人怒,我就不会怒吗?呵斥之….

在刘备这三次违抗夫人命之后,凤雏归心,刘备顺利搞定一枚大牛。

后张松觐曹操,被乱棍打出,刘备得知后把张松截到了荆州,并好吃好喝伺候。此时,再次上演了刘备高大伟岸的不怕老婆形象。

刘备与孔明、凤雏陪张松宴,小卒报曰夫人(孙小妹)久不见主公,求见,刘备答夫人何时何时不能见我;次日,小卒又报,夫人不悦(又跟上次一样的话),刘备又怒,小卒三报,刘备盛怒。

跟上次一样的套路,一样的戏文,只不过是事件由头从阿斗变成了相思,一来二去,张松献图。

刘备这招拿老婆当挡箭牌中有几个地方颇有趣:

1、为何单单是苏小妹呢?刘备之前有甘夫人与糜夫人也未见此以此二人做挡箭牌。而当取了家大势大的苏小妹(孙权之妹)之后这个夫人的名字与不贤惠就常见与刘备嘴边。

很明显,刘备试图告诉世人:东吴虽势大且其人也刁蛮,但是,爷不惧之!爷是大丈夫。这种安排也让刘备的厚黑之学表现的淋漓尽致。

2、第二次刘备用同样的手段诓张松的时候凤雏就在身边,凤雏当时的表现是笑而不语,静待张松入瓮。凤雏难道看看不出这是刘备在诓张松吗?

我觉得不是这样,凤雏很清楚这是在诓骗,且也知道自己当时就是被这样诓了的,但他不愿意挑明,因为读书人都是要脸的,管他是真是假,反正当时刘备留他的时候给足了他面子。

于是这是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大牛选择为“知己”者死,他用自己做诱饵钓上了刘璋,给刘备足够充分的正当理由夺取西川。早已看清了刘备的心思,也对刘备的虚伪面孔一清二楚,只是,他受了刘备的知遇之恩,只想涌泉相报。这是凤雏最让人敬佩的地方。

只看到六十九集,看到了导演安排了曹操和刘备2个人不同的重复桥段,觉得蛮有意思,记录一下。不知道后面是否还有更精彩的比对了。表现在这2个人物上的不同的重复的对比,让整个三国充满可观性,过瘾,哈哈。

产品经理,最是那自我阉割的惊艳

记得很早的时候我在微博上说过这么一条:“每个产品设计者都必须是一个善于自我阉割的完美主义者!既要想到产品每个犄角旮旯中会出现的问题及预防措施,也要根据市场、技术等限制因素的限制对可能出 现的问题进行舍弃以保全大局。”

有的时候想想,很多事情之所以珍贵或者说弥足珍贵就在于那敢于自我阉割的惊艳。

比如,爱情为何让人觉得如此圣洁,堪比金坚的爱情为何万世传颂,其根源就在于,当你选定了一个你爱的人之后,你的心里就再无法放心任何人,TA就是你心里的唯一,从那一刻起你想的就只是为TA了。换句粗俗的话就是,你为TA放弃了整个世界,阉割掉了所有的关于“爱情”的情感,你会去主动拒绝任何异性对你的诱惑。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与需要极度责任感的事情,如果怀着这样的思想去经营爱情,那必是让人艳羡的。

说回到产品上来,之前记得我写过的一系列读书笔记中讲到“产品的机会缺口来源于不断对社会趋势(S)、经济动力(E)、先进技术(T)三个方面因素(SET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由这3个因素相互作用会出现很多的缺口。那么,当我们发现这个缺口的时候该如何处理?

个人感觉,想明白做什么不算什么,想明白不做什么才是真正考察一个产品设计者能力的地方。

按照我目前的操作手法一个产品从预感到机会的出现到最终上线会经过这样的步骤:间谍——(阉割)——演说家——(阉割或反阉割)——雕刻家——(阉割)——救火队员——(阉割)——打磨师。

简单说就是这样的:

»当预感到这个市场存在的时候,先伪装成用户潜入到这个潜在市场的目标人群中,观察他们,明确他们的需求。在这个时候数据的作用只用在告诉我这个市场预计有多大,但并不能告诉我用户的真正需求在什么地方,不尽信数据。

»获取到用户的需求,根据这个需求想到能够做出A、B、C3个产品来完全的满足他们,并获得市场占有率。对这些需求进行排序,与现有资源与企业战略目标做匹配。阉割掉那些对目前战略目标没有促进意义的,目前不做死不了人的,目前团队没有精力做的功能,实现第一步阉割。

»拿着被第一次阉割的需求做需求研讨,先做团队内部讨论再到Boss那讨论。这个过程中其实就是个演说家的角色,力求团队的人首先要达成一致目标,然后去PK老板,当然,这个过程中会有第一次被阉割掉的需求再次被提上来,抗住!(如果实在扛不住,那好吧,你可以试着弱化它…)

»根据团队明确的需求,进入产品设计与研发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小部分的需求被阉割掉,源自技术的压力以及市场的变化。当在与技术部门周旋的时候,如果一个产品设计者在最开始的时候只做了一套方案,那就会永远被他们牵着走。善于与技术妥协是门艺术!善于妥协意味着原型必须是炮灰,而最终目标(核心需求)一定不能变化!这个阶段实际上就是个雕刻家的角色,小步慢跑,同时要调动资源,平衡利益。

»在产品进入测试阶段开始,需要准备与运营部门联姻了。告知产品的运作机制,产品的亮点与卖点以及怎么卖卖相比较好。同时,进入救火队员的角色,因为根据经验,每个新产品都会有个死角在测试的时候是不会被发现,每个产品都会有让用户痴迷而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所以,如果产品上线不被用户骂,那只能说明产品足够差或者产品压根不被重视。这个时候,要顶住,如果他们骂,就努力让他们多骂一些出来,然后悄悄改掉。根据经验,往往骂声最高的用户也是最愿意为你做口碑宣传的用户

»OK,现在上线了,但并不意味着结束,恰恰只是个开始,因为新的一个循环开始。这个循环我把他叫做养孩子,就像恋爱谈完了,婚也结了,孩子出来了….一个有生命力的产品是每天都会有变化的产品,当然,肯定不会是在前台,更多的是在后台的优化….

所以,我最近常常感觉,做产品设计,其实就是个自我阉割的过程,越是优秀的产品设计越是善于阉割。

在我憋着一口真气一鼓作气的敲完上面的字之后,兔子跟我说,你这不是教人犯错吗?我想,肯定会有人没看完就直接说,你的意思就是让人一直砍一直砍,砍到最后就只剩下个小裤衩了呗….

其实不然,这篇文章的核心不过一句话耳:审时度势,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顶得住诱惑。阉割掉的需求不等于全部抛弃,有的是需要扔进“需求池”去浸泡的,在适当的时候再返回来考虑。在产品设计阶段,其实还是之前说过的那篇:做最多的,展示最好的。如是而已…..

P.S:最近思维比较混乱,所以说的很不明白。其实,我只是认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至少需要具备这样几点:有产品信仰,不惟钱;有理性思维,不惟心;知道变通,不惟己;有坚持,不惟他。

依旧蛮荒的比较购物市场

»1996年Deja 改变了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始提供比较购物,这是最早出现的比较购物网站。Deja采用了比较购物+点评的模式,对商品和网上购物网站的评价结果完全由顾客决定。不过好景不长,2000年的时候因为大幅亏损Deja将Shopping这部分业务卖给了eBay,成为Half.com的一部分。2001年的时候Google再次收购了其旗下的News业务,整合进GoogleGroups,时至今日,Deja的Usenet、邮件列表已经成为Google Groups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与Deja同时期出现的BizRate.com则活了下来,目前是美国比较购物网站的代表之一。

»自2000年左右开始,美国比较购物网站大批兴起,这些网站经过了互联网泡沫的洗礼。这种模式完全存活下来了,并且随着电子商务的复活在发展壮 大,在美国被广泛的接受,产生巨大的效益。

»1999年,国内电子商务赶上了第一波互联网创业的热潮,8848、雅宝、酷必得等纷纷兴起,依附电子商务,尤其是B2C发展的比较购物也迅速繁衍。“拉拉 手”、“打折啦”、“买必得”、“消费指南网站”等一批网站成立,业内一派欣欣向荣。不过遗憾的是,2001年之后,这些网站却都突然消失无踪。这也是国内的第一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2002年到2003年国内比较购物行业陷入沉寂,进入了一个空档期。

»进入2004年,一些比较大的网站也纷纷进入比较购物领域,8848网转型比较购物网站,中商网也在这个时候出现,搜狐也开辟了购物搜索栏 目,但这些网站在经过一两年左右的运营后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也是国内第二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2005年开始,Smarter.com宣布进军中国,同时电子商务开始回暖,表现极为活跃,曾经被埋葬了的比较购物网站迎来了新的时代,新一代比较购物网站纷纷亮相,一时间近20家比较购物网站并起。不过,在运营了2年多之后大部分网站已经不复存在,有的举步维艰,这也是国内的第三批比较购物网先烈。

»步入2008年,随着淘宝的C2C霸主地位确立同时B2C井喷趋势进一步凸显,第四批比较购物网站开始进入战场,同时社会化的特征也进一步明显。

掐指一算,美国的比较购物已经有了14个年头,而中国的比较购物也有11个年头了,但是整个比较购物市场目前的状态仍旧是,有概念,没技术;有平台,没服务。所以,这是个依旧蛮荒的市场。并不是这个市场有很多人进进出出过这个市场就繁荣,相反的,比较购物市场被这样进进出出若干次后更显得蛮荒,一片混乱的蛮荒

很多业界的观点认为,比较购物是一个垂直化的搜索引擎。不过按照我的理解,比较购物是一个以垂直化的搜索引擎为驱动的社会化导购网络

1、比较购物必须立足于核心技术,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网站本身是技术性网站,服务是借助于对信息的处理而产生价值的,信息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这个是根本中的根本,无须解释。

2、比较购物必须超越“价格比较”的单一模式,建立综合的购物信息品平台。一个成功的比较购物网站,一定是能够集购物、决策过程当中所有的信息需求为一体的综合购物网站,而不是依靠单一的价格比较功能。

3、兼顾线上和线下消费者的需求。线上查询、线下购买是中国网民中典型的消费模式。这种消费模式直接的挑战比较购物,典型的就是传统的收费模式,基于点击或者佣金的消费模式,如何服务好这些消费者,如何通过为消费者的服务创造价值,是比较购物这样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必须回答的问题。

4、平衡与商家之间的关系。这个商家包括:B2C商家、C2C商家(不局限与淘宝卖家)。淘宝与B2C直接的竞争刚刚打响,众多卖家出淘,但效果不一,比较购物对C2C商家该如何处理?最青睐比较购物的商家是成长型商家,但是这些商家的信用度与商品质量对于消费者而言都会存在质疑,而成熟型的商家又不太具有亲和力,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实现良性发展会成为问题。

5、重视基于移动终端的购物搜索市场。移动搜索和购物的结合将是必然的趋势,比较购物要获得成功,移动终端必须要最为重点来考虑。

6、提供给用户哪些除了搜索与比较之外的增值服务?避免比较购物网站沦为工具的杯具,让用户实实在在的黏在网站上。当然,我们也看到许多网站都在做点评+比较购物的模式,但是,看看运营状态都很惨淡,具体怎么走,似乎前景不乐观…

7、建立多渠道的收入体系。目前的比较购物网站盈利模式除了CPC、CPS、广告这三板斧之外似乎没有见过其他正当的良性(流量套现这种灰色收入就算了…)的收入模式,这也是为什么比较购物之前一直不被VC亲睐的重要原因。

那么,目前的状态下是否适合比较购物网站再度进场?我个人感觉,适合小团队深耕细作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目前还不是大公司大张旗鼓入场的时候,策略上应该是布局期,同时不要贪心的想着做大,指着某一个品类,咬紧了不放松,一定能咬到乳汁的!

那些销魂的原型

呃,这是一篇半扯淡式的回忆录,数一下咱曾经与现在使用过的画原型的工具。那篇“非炮灰不原型”的草稿还躺在草稿箱里,惭愧….

最开始,用Word以打表格的方式画;
更多小技巧可参考Junchen的这篇用Word画原型

后来,试试Viso;

更多小技巧参考山寨产品经理小宝的这篇用Viso制作线框图

然后,便于演示和简单效果的话可以用PPT;

使用PPT制作原型就是对交互动作进行分解,然后逐帧进行播放,这个比较适合进行演示,这里不在做图。

P.S:实际上我最近开始对Axure的交互动作有些许质疑,特别是使用很多动态面板的时候。这样许多交互步骤表面上被隐藏了,如果技术们不知道去 点,其他同事默认为线框图就是平面化的,那么,这些花费了很多经历做出来的交互动作就等于Zero!有的时候我常常会把一个交互动作进行分解,使用 Axure做出不同的状态,然后注明第一步的时候、第二步的时候…

其实,Excel也可以的;

(这张图来自Yahoo中国)

进化一下,用Axure

关于Axure,写的太多了,不再说。

偶尔新鲜点,玩玩Balsamiq Mockups等等(意味着以他为代表的一系列)…

关于这一系列的也太多,作罢,看高人们的介绍吧。

最后,最方便与快捷的方式其实是,纸!


(该原型由elya同学提供)

甚至是,餐巾纸!

于是,现在的方式是,先在纸上做出框架图和交互草图,然后,使用Web工具做出来。草图是为了整理思路,而Web原型是为了传递与交流。

P.S:当然还有N多种可以画线框图的方式,如photoshop、Dreamweaver、illustrator等等等等。工具是死的,人是活 的,工具是多样化的,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的。如果纠结与工具,那人就变成了死的…

基于被遗弃购物车的导购猜想

在零售领域中有句定律:想要多赚钱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卖更多的东西给现有的顾客群。因此有人建议,只要有顾客拿着超过3件或3件以上的东西的时候店员就应该递给他一个购物篮。

而购物篮(车)的出现解决了销售中一个很核心的问题:帮助并刺激消费者继续他们的“即兴购物”行为。因为消费者并不会按照我们设想的那样是列着单子到商店取货的,他们总是在选购了第一本书的时候往往会对第二本书感兴趣,或者碰到其他值得他们购物的商品,这种行为被称作即兴购物。

所以,在零售领域里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购物蓝(车)的摆放位置、提供形式、提供时间。比如,购物篮应该散在购物者可能需要它的任何地方而不是只放在商店的进门处(进门处其实并不是个好地方);是浅口带把手的硬塑料篮子还是像宜家那样的提供手提袋子;冬天时衣服的存放如何与购物篮结合起来?

当电子商务在互联网上兴起的时候,购物篮这个概念被映射到了Web上,我们把它统一称为“购物车”。如下图,简单模拟的电子商务网站购物漏斗(Via),在巨大的推广成本的推动下顾客最终浏览了网站,但是却在购物车环节上有很大的流失。

paypal 在2009年第八次年度商户调研中发现,有大概45%的购物车遗弃率。其中占据前几位的分别是:

  • 运费太贵,46%;
  • 想做购物对比,37%;
  • 钱不够,36%;
  • 想找优惠券27%;
  • 找不到偏好的付款方式24%;
  • 结帐时发现商品缺货或其他原因无法购买23%;
  • 找不到客服支持22%;
  • 安全的顾虑21%。

Via:emarketer

当然,关于购物车的流失率挽回问题是很多B2C产品经理非常重视的问题,基于常规的非注册用户是否可以直接购买;对付款流程的修改;客服的支持;提高网站可信度等这样的问题不在这里讨论。

那么,基于已经被遗弃的购物车该如何利用?我觉得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一个只有注册用户才能购物的平台上,如果新注册用户发生了购物车遗弃。可以考虑在一定时间内如15天向该用户投递EDM。内容包括:他们放入购物车中的产品的降价优惠等信息;和被他遗弃的购物车中商品相类似的商品的推荐营销;礼貌的询问是什么原因遗弃了购物车,要求填写调查问卷并发放奖励。对于新用户而言这种做法既能提现客户关怀同时伴随着降价信息的提醒常常会让用户觉得你确实把他当作上帝来对待了,当然,你也可以把这个叫做用户体验….

2、可以利用用户上次被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来做关联推荐。一旦用户将一个商品加入购物车,在99%的情况下他是有潜在的购买欲望的,最后迫于各种原因没有结账,而这些原因并不在于商品本身,而在于平台。当该用户第二次再来的时候,如果能把他上次选中但未付款的商品以另外的形式推送给他,这个效果相信是很好的。

3、替代品推荐。这个需要跟第2条关联使用,并借助整个平台会员的UGC力量,最终形成一个独到的“推荐系统”或者说是“需求挖掘”系统。在用户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是否有同类可替代商品?这些商品的价格与运费是否可以被其他用户接受,这些商品是否可以推荐给该用户?

4、被遗弃的购物车中的商品如何处理?当坏人在微博上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在群里曾有过一个争论。坏人认为,在购物车中的商品是用户购物欲望的体现,被用户遗弃后应该转入到收藏夹;而大熊认为,既然用户遗弃了购物车就说明用户此次购物终止,购物车应该被清空。

我的看法是,被遗弃的购物车中商品的转化需要根据不同的平台来进行判断。很多用户其实是想利用购物车来做比较购物的,保留他们所选的商品在购物车中,方便他们在不同的B2C上比较完成之后来下单应该更合适。

5、其实这些被遗弃的购物车数据也可以被比较购物网站所利用。采用OpenID的形式将是比较购物网站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比较购物而言,单纯的机器进行数据挖掘是欠准确的,最精准的最好还是基于用户UGC行为的推荐系统数据挖掘。

当然,这里会引发另外几个问题:比较购物网站是否需要购物车,比较购物网站的购物车该如何设计?下回再扯

观察:要不要再来杯豆浆?

写在前面:“观察”将是一个我会长期更新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主要分享我所遇见的和听到的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以及如何使用等现象。强调,我只客观的讲述现象,不会做任何评论,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做什么评论。

故事1:要不要再来杯豆浆?早餐需要多点营养哦

从永安里地铁站出来到CBD国家大厦,会经过一条不算长的小街道,道路的右侧是民房,这里的居民一大半是靠贩卖早餐和小吃生活的。

为了赚取多点利润,这里的早餐基本都是搭配销售,比如煎饼再搭配个火腿肠、要了煎饼再来杯豆浆或者有包好的韭菜盒子…..我经常在一个40岁左右的夫妻的摊子那买东西,他的隔壁是一对年轻夫妻。两个小摊贩卖的东西是一样的,但是生意却很有差距。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这对40岁的夫妻在你到了摊子前面的时候她会一边做手头的煎饼一边就主动给你打招呼然后问你,要几个煎饼?要不要加肠呢?等煎饼做好,给你打包后你给钱的时候,他会再问你,要不再来杯豆浆吧!早餐要有营养哦,年轻人。这个时候我多半会付钱买杯豆浆….
而隔壁小夫妻经常是这样的:来点什么?一个煎饼。要不要加肠?呃,不要。打包完事他会问一句,再来点什么吧…这个时候我会犹豫(其实是在寻找并决定),然后说,不用了。

问题出在哪?来个煎饼吧(核心功能优先展示);需不需要加肠(附加功能礼貌推荐);再来杯豆浆吧(越少的选择越多的被采纳可能)。
就像下面这种图片展示形式,焦点图高亮显示,非焦点图暗下来,用户的注意力在第一时间被聚焦。

故事2:接受第一份传单之后

还是永安里地铁站到CBD大厦的那条小街。每天早上从地铁出口一直到华彬国际路口,这里会挤满了散发传单的人。从海景房到游泳健身到外卖单到保险….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当你在开始的时候接受了一份传单之后,你将很难再拒绝其他的传单;当散发传单的人看到你手上拿有传单的时候,他会把你当作主要的进攻对象。如果你在最开始的时候就不接受传单,那么,慢慢的其他的散发传单的人会慢慢的放弃你。

这个,是不是是心理学上说的那个,破窗理论

那些扯淡的Checkin文案

下面的案例来自一堆所谓的LBS产品的核心展示(checkin)文案:

1、5gtalk,我在[北环中心”http://URL”]Check- in(踩点)了
2、我刚在 (@ 咱家人东北菜(总店))踩了一脚 http://URL
3、在家,阳台对面就是职工公寓。 我在城建四公司职工公寓(双清路14号)http://URL
4、咔呜咔(XX团昵称)刚刚使用XX团iPhone版在 卫星大厦签到. (2010-04-22 14:11:51)
5、我刚得到了’初来乍到’ http://URL  # 网站#
…….
最后列出2个来自Twitter搜索到的:I’m at 夜时尚台球俱乐部 (小营路9号, 北京). http://URL  ;西贡还不错的club名字很适合我 (@ gossip club) http://URL

注:以上文案皆搜索自新浪微博,其中地址信息我以“URL”替代、网站名称以“网站”代替….更多你觉得好玩的关于这个checkin的文案,欢迎补充。

关于foursquare的事情最近爆火,我对这个方面说实话一点研究都没有,但是不断有朋友的消息在我的微博和twitter上浮现,看着这些文案有的时候我笑喷了,更多的时候像吃了口苍蝇!

首先,foursquare的checkin是表示一种状态还是一种动作?哪一个的价值相对更高?作为网站引导用户在某个地方“踩一脚”、“露个头”、“插个旗”、“点个卯”、“冒个泡”、“踩点”、…有什么样的意义?价值何在?
在SNS的范畴里很早的时候有个应用很火,叫做“踩一脚”。从踩空间到踩日志到“逗TA一下”的打招呼等等,这种低成本的用户互动在早期的时候曾经有效的拉动了社区用户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移动社区中这个是否适用?我持怀疑态度,而且从产品长期发展上看,这是有害无益的,大量的垃圾信息会充斥整个社区。而移动社区最垃圾信息的过滤能力要远小于PC端的社区。

其次,很多人把foursquare直接当作一个SNS来玩来设计。我觉得这是个错误的想法,foursquare只是从SNS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应用。从笨重的SNS中剥离出来的东西必须是轻的,易于操作的且不能产生信息干扰的。
以上的文案信息压根没有任何可读性,试问这样的信息展示如何能产生什么价值?

第三,Checkin这个动作一般都是在用户“业余时间”完成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点菜间隙,等人中或者某个事情发生的业余时间完成。也就意味着,这个交互动作的完成必须要快!快速完成,快速反馈

最后,改进方案
我觉得checkin这个模块可以分成这么几类来设计:
1、直接了当,让部分用户最迅速的标记一下自己的状态:我在XX地方。这里,必须要让用户在最快的时间最迅速的完成这个动作,千万不要让@Liuyaping 这样的同学再出现杯具。
2、状态标准化,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对某些常用的场所设置快速checkin方式。如某些饭馆类的地点就可以内置“在吃饭”这里的快捷短语,手机上打字很累的。
3、状态娱乐化,整天死板的我冒头我踩点有毛用?这样的信息如何能引起非移动端好友的兴趣?checkin一定要这么死气沉沉毫无生气吗?
4、用户自定义化,这个基本大家都有这个想法了,不赘叙。不过请注意,当用户自定义的时候请在系统中跟你默认的语言进行下匹配,OK?
5、大家说呢?

我看好foursquare这个模式,但是我觉得更有戏的事情不是跟社区结合起来做,而是跟电子商务结合起来做,这会是一个很好玩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式。因为有隐私问题的存在许多地方你不会去checkin,即使你很想checkin,比如天上人间。但是当应用到电子商务上之后这个问题将会被稀释掉。

百”团”大战,商家的矛与盾

上一篇里,主要说明了一个问题:并不是人多好办事,往往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比做看上去很牛逼的事情更靠谱

看了很多关于Groupon的评论,大家都同意一个观点,Groupon的功夫在线下,那么,具体线下是怎么样的?没有人提起过。线下部分是一个很复杂的与互联网产品迥异的部分,正与一个哥们说,一个关于团购网站合作的商务合同就已经让很多团购网站焦头烂额了,更别提什么线下的消费环节了。

对商家来说,是否通过团购平台引入的用户越多越好?我觉得不是,再装比一点的说法就是,这个要分情况。

首先,通过团购平台过去的用户和通过自然渠道得到的用户的质量以及消费心理是不一样的。团购的用户基本会把商家正常的经营打乱,根本没有时间去照顾正常的客户,而且团购的客户反而还更挑剔一些,会给商家带来不少压力。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通常能在电视剧里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从来没有去过高级饭店的人忽然有一天被人请去免费吃喝。镜头里肯定会出现的场景是拼命的拿免费食物,胡吃海塞完全没有吃相,问东问西对任何东西都感到吃惊,然后其他食客纷纷侧目嘘嘘….这是一个很写实的场景,基本可以类比从团购平台去的用户。

而且从消费心理来看,同样是上面的例子,本来你以花1000块到这个高档的地方来吃饭为牛逼与骄傲,忽然有人可以用600块就可以过来跟你平起平坐了,你什么感觉?你的消费虚荣心一下子就被完全打击了,你会觉得这家店无法再彰显你的消费档次,最终,你去其他更牛逼的能提现你身份的饭店消费。
所以,如何处理团购用户造成的老用户的流失也成了商家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其次,每个线下的商家需要的用户都是有一个固定的阈值的,当用户量超过这个阈值的时候,商家产生的收益与他付出的成本将无法平衡。这个时候商家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来满足这部分突然多出来的不速之客。
如何有效区分团购用户与普通用户?是否有比优惠券更好的方式;通过团购来的用户如何安排?需要提前预约是否是合理的方式?…..

第三,团购的客户往往对于商家来讲都是一次性消费,因为没有巨大的折扣不会再有第二次,更有一种一次就想赚够的感觉。这种以纯小利驱动的用户如果想要被保留下来转化成常客会是商家的一个挑战。

是否是团购平台越多对商家来说越有利呢?

即使再小的平台,再少的用户,运营起来都是需要成本的。如果一个团购平台只能给商家带来不到10个用户,那么,商家是否有必要再继续运营下去?有啊之前推出了很周全的搬家计划,但是C2C商家从淘宝真正搬过去的有几个?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运营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问题。

总结,当团购商家愈来愈多且没有行业细分的时候,团购平台与商家之间的关系将会陷入一个很奇怪与纠结的怪圈当中。

P.s:Groupon目前已经在慢慢转型为一个mail list,不知道国内的团字辈怎么应对?

————————>

Update1:7月23日

我忽然有种花钱团了个累赘的感觉:在糯米团了“雷剧场”,刚打电话去预约被告知已经排到了8月中旬…我只能在周末去看(6点半下班),从8月中旬到 10月10号结束共21次机会。于是有2种可能,要么跟那些“约上小女友,小男友”的学生抢周末,要么就是忘记了票这事,给人人网贡献66块的营 收….

Upadte2:7月29日

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团购网站Groupon周三发布了一项全新的个性化功能,可以根据用户喜好为其发送最感兴趣的团购交易信息

百”团”大战,无的放矢

首先,特别感谢白鸦老师的场外指导。

09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从一个台湾博客了解到Groupon这个模式,若干天后王兴以每团付出求生,王兴的特殊身份和特殊经历一下子引爆了这种模式,跟以Facebook为代表的SNS混战、以Twitter为代表的微博混战、以Foursquare为代表的LBS混战一样,从此中国互联网进入了一轮以Groupon为代表的团购混战当中。

起初,我对Groupon有个错误的认识,我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是团购那就肯定需要人,有人了还怕没人一起买东西吗?于是,在那期的5G白话中我认为类55BBS、易购、19楼这样的网站来做团购似乎更好。但是,慢慢的我发现,这个认识其实是错误的。下面,总结一下我是怎么发现错误的

首先,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用户愿意参与团购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1)契合需求。这个东西我有强烈的购买欲望,但是原来的价格太贵;
2)冲动性消费。这个东西我买不买无所谓,但是周围的人都团了;
3)保障性消费。这个东西我想买,但是自己搞不定或者担心质量问题,团个保障;

这样分析下来,这个市场是足够大的,那么,直接扑上去是否就意味着成功呢?
(之前有个笑话,当被质疑某个市场小的时候有人回应:你没看到钓鱼广告都十年了,特等奖还是三星笔记本吗?中国那么多傻子,随便抓一撮骗一下就能把自己撑死了….)

我们假设某个大社区里有10W用户,这个社区想要进入团购市场,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最先需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分析这10W用户的团购需求,对这些需求进行归类。

这个结果不难想象,除去最大的共性需求图便宜之外,
1)A类用户最想团服装饰品,次想团母婴用品;
2)B类用户最想团母婴用品,次想团图书音像;
3)C类用户最想团手机数码;次想团图书音像;
4)D类用户最想团图书音像;次想团服装饰品;
…..

看到了吧,需要足够大,同时也足够杂,这个时候该如何切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后续再如何发展?

按照目前的参战各团做法就是,周一团服装饰品、周二团母婴用品、周三团手机数码….最后,总有一天有(N-1)类的用户不爽,对于D而言似乎你对他的价值就只剩下图便宜了。

到了这里,看出来问题所在了吧。
不对用户进行分群,有针对性的服务,试图去满足所有的用户结果只能是任何一个用户都无法满足。不能让用户有持续的愉悦感,想办法黏住用户的结果就是,用户大量流失。

发现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需求,保证消费的质量,这是最关键的事情。所以,Group是基础与核心,On是保证Group可以持续良好的存在下去的手段。这应该就是白鸦说的“靠流量和大用户全抄Groupon有点像反正树上的果子多,石头扔过去总能撞着一个….”这个错误的想法。

目前参战各团几乎都是在满足用户最最低级的需求:价格投机。以利益刺激来做团购,这是最低级的做法,Groupon的精髓不在于此。

我的感觉是,Groupon是一种更开放式的电子商务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引导消费需求,其核心体验是轻量级的购物体验,其主要的传播手法是社会化传播与营销。

当然,很多B2C网站开始增加“团购”功能,试图讲这种概念插入到自己的平台上。B2C平台上的团购跟Groupon是两种不同的形式,B2C平台的团购是一种完全的营销式团购

说到社会化传播途径,这点上也许在中国并不适用。我曾经写过一篇“从现在开始,请重视微博营销”,结果这种社会化的传播模式仍旧没有被我们的市场部看上眼过…..社会化营销模式在中国目前的互联网环境下,方兴未艾,前路渺渺。

如果考虑用另外一种方式似乎更好些?
我们先来考虑,Groupon说的是每天团一种不同的东西,那么,如何让你的团购用户第一时间知道今天团购的东西?邮件是最好的手法吗?微博是最好的手法吗?SNS是最好的手法吗?
回头再想用户,团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是什么?我认为是上班族。上班族每天第一时间(注意是第一时间)获取的信息来自于哪里?我认为是在上班的路上,话到这里,答案已然揭晓。

当然,当团购网站的用户量足够的大的时候,用户需求必然要分层,简单的就是可以考虑针对不同的用户群团购不同的商品,这里需要在前期规划好用户体系(积分、活跃度等)。

总结:
1)Groupon有搞头,但是目前的玩法有些太肤浅;
2)大流量的网站搞起来看上去很容易,其实更难;
3)Groupon功夫在线下;
4)Groupon最忌讳的事情是大而全,我赞同智勇的说法,定位最重要。

最后,几个问题:
1)有没有人考虑过商家与团购网站之间的关系,是否真的是一种纯共赢的关系?对于商家而言,是否团购网站越多对他们越有利?
2)商家与团购用户之间的关系,商家如何看待这些通过团购来的用户?

扫站:比较购物网站列表

一、搜索引擎类

1、Google Shopping:(http://shopping.google.com) 中文:(http://www.google.cn/products

2002年Google推出了一个购物搜索引擎Froogle,可以搜索诸多网站上正在出售的商品信息,2007年4月更名为Products Search,2009年5月中文版谷歌购物上线。目前,英文版由Google爬虫抓取和商家向Google Base提交数据完成,而中文版只能由爬虫抓取。Google目前采用了比较购物+聚合点评的形式。

2、Bing Shopping:(http://www.bing.com/shopping

2009年6月,Bing搜索上线,其“决策引擎”瞄准了4大领域:购物、旅游、健康以及本地。Bing购物搜索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返点的形式。

3、Ciao:(http://www.ciao.co.uk

目前其美国站点已经收归微软,整合到Bing Cashback中,不再提供评论付费服务,其他国家的网站工作正常。Ciao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购物返点(写点评付费)的形式。

4、Yahoo Shopping:(http://shopping.yahoo.com) 中文:已死(http://gouwu.cn.yahoo.com)

Yahoo旗下的购物搜索,2005年曾推出中文版,目前已无法访问。Yahoo Shopping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的形式。

5、有道购物:(http://gouwu.youdao.com

网易于2009年1月推出,9月开始有道购物加入返现功能。有道购物采用比较购物+聚合点评+购物返点的形式。

6、新浪爱问:(http://gouwu.iask.com

新浪与2010年推出。目前处于beta版,只提供价格比较功能。

7、QQ购物搜索:(http://soso.fanli.qq.com

2009年8月腾讯推出QQ返利,2010年腾讯借助SOSO推出购物搜索,目前只提供图书与数码家电类搜索。SOSO购物搜索采用了比较购物+返 点的形式。

8、便宜否:(http://pianyifou.com

创建与2006年3月,目前与淘宝及Bing合作,专注与淘宝商品搜索与淘宝返利。采用了比较购物+返点的形式。

9、TheFind:(http://www.thefind.com

TheFind是一个专门用于购物的搜索引擎,自主开发了一种名为”Product Ranking Engine”的技术,通过使用这种技术把的产品、商标及商店等进行等级分类,以便使一些主流产品显示在搜索结果首页上。目前已抓取了将近超过50万个商 店,及15亿多个产品网页。

二、国外比较购物类

1、Shopping.com:(http://www.shopping.com

创建于1999年,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购物搜索引擎DealTime,另一部分是消费者评论和排名平台 Epinions,2003年4月两个部分都合并在Shopping.com网站中,2005年 8月,Shopping被ebay以6.2亿美元收购。05年开始居美国比较购物搜索引擎之首。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的形式。

2、epinions.com:(http://www.epinions.com

被并入到Shopping中。

3、bizrate.com:(http://www.bizrate.com

1996年成立,到2004年初,已经拥有超过40000个在线购物网站的 3000多万条产品索引。Bizrate的强项在于其点评系统,同时提供优惠券。采用了比较购物+购物点评+优惠券的形式。

4、smarter.com:(http://www.smarter.com

其 母公司是MeziMedia,2001年他的第一个网站CouponMountain.com诞生后,就迅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用户上网寻找产品的信息。 2004年Smarter.com上市,2005年开通中文站和日本站,目前已经覆盖了40多个国家

5、pricegrabber.com:(http://www.pricegrabber.com

6、mysimon.com:(http://www.mysimon.com

7、pricescan.com:(http://www.pricescan.com

8、kelkoo.co.uk:(http://www.kelkoo.co.uk

9、become.com:(http://www.become.com

10、dealnews.com:(http://dealnews.com

11、dealcatcher.com:(http://www.dealcatcher.com

12、cnet reviews:(http://reviews.cnet.com

13、nextag.com:(http://www.nextag.com

14、calibex.com:(http://www.calibex.com

15、pricewatch:(http://www.pricewatch.com

16、best-price.com:(http://www.best-price.com

17、shop-com.co.uk(http://www.shop-com.co.uk

18、Shopzilla:(http://www.shopzilla.com

与 2005年被媒体公司E.W.Scripps以5.25亿美元收购。采用比较购物+点评的模式。

三、国内比较购物站点

1、易购比价:(http://bi.egou.com

2、51比购网:(http://www.51bi.com

3、聪明点:(http://www.smarter.com.cn

4、智购网:(http://www.zhigou.com

5、爱比网:(http://so.aibiwang.com

6、顶九网:(http://www.ding9.com

7、友买网:(http://www.uobuy.com

8、特价王:(http://www.tejiawang.com

9、迅购网:(http://www.xungou.com

10、一兜网:(http://www.yeedou.com

11、比价网:(http://www.beargoo.com.cn

12、价格比较网:(http://www.jiage.cc

13、无觅处:(http://www.wumichu.com

14、丫丫比较购物:(http://www.askyaya.com

15、大拿网:(http://www.danawa.com.cn

16、购龙网:(http://www.goulong.com

17、议价网:(http://www.yijiawang.net

18、百货网:(http://www.baihuo.com

19、O蜜网:(http://www.omiw.cn

20、一比二购:(http://www.1b2g.com

21、麦芽购物搜索:(http://www.5maiya.com

22、点评狂:(http://www.testfreaks.cn

23、购灵:(http://www.gouling.com

24、好图书:(http://www.haotushu.com

25、琅琅比价:(http://www.langlang.cc

26、奥比网:(http://www.ob1b.com
08年9月,中国新蛋推出新蛋比较网站NeweggPortal(www.NeweggPortal.com),后启用该新域名

————欢迎提供更多比较购物网站信息————

说说那些商城的导航

简单说,设计就是要解决问题,这是设计的本质与落脚点

电子商务网站的主导航设计是整个网站最最最核心的模块之一。导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告诉用户如何快速准确的到达他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在所有电子商务网站中,Amazon(注意,不是卓越亚马逊)的导航设计向来是所有电子商务网站学习与仰慕的对象。Amazon的导航在经过数次变迁之后被从顶部挪到了左侧,从横向Tab变成了纵向Tab。Amazon的这种Tab页签式导航,相对与卓越亚马逊的标签列表式导航而言缩短了主导航的高度,在第一屏的时候就能把所有商品大类全部暴露出来,降低了用户的寻找成本。因此,这种模式的导航被越来越多的电子商务网站所接受。

大约在1年前,QQ商城改版,借鉴了Amazon的这种导航模式,同时做了创新式的扩展。QQ商城在每个Tab页签里不仅展示了二级类目,同时还展示了品牌,这使得整个主导航从纵向上进一步缩短同时往横向上扩张。
随后而来的京东商城淘宝商城(扩展有分类推荐与品牌推荐)以及淘宝电器城纷纷相仿并采用了这种扩展式的Tab导航模式。

不过,我觉得这种创新在某些交互细节上有待改进,我们先来看一下QQ商城的主导航截图:QQ商城的这个主导航在Tab页签的标题上显示的形式是“一级分类标题+二级分类推荐”的形式。
从这个表现形式上看,“运动鞋”、“棒球帽”是2个标签,我这么认为是没问题的吧?

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你来到QQ商城,很明确的就是想购买“棒球帽”,你肯定是会直接奔去点击“棒球帽”(注意,是点击)。因为这个“棒球帽”长的跟一个标签一模一样,我们之前的Web使用经验告诉我们,标签就意味着是带超链接的,是可以点击的。可是,当你把鼠标移到“棒球帽”这个标签上的时候,你发现,他是个伪娘!
你点击了半天,发现没有反应,你再仔细一看,他引导你打开了整个“运动户外”下的二级分类….这个时候,你的鼠标需要在做一次长途奔袭,去弹出来的弹层里寻找“棒球帽”,当然,你还得小心点别奔袭到界外,不然整个弹层就关闭了,你需要再来一次(图中虚线)。
这个场景里,我们经过几个动作:1、准备点击;2、无数次点击后觉醒;3、鼠标小心翼翼的滑过弹层去寻找;4、点击。
P.s:其实,图中这个例子我们在弹层里也找不到“棒球帽”,因为它被变异成了“运动帽”?

我们再来看京东商城和淘宝电器城(注意,不是淘宝商城)。其实跟QQ商城差不多,只不过样式上做的难看点….当我目标明确的奔着“洗衣机”去的时候,鼠标所到之处弹层出现了一级分类“大家电”下的所有二级类。同时,“洗衣机”、“平板电视”这2个处在Tab页签标题上的推荐二级类被覆盖了。
这个场景里我们经过的动作:1、准备点击;2、发现要点的家伙没了,开始寻找;3、点击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认为,京东商城和淘宝电器城的这种处理方式要比QQ商城在体验上更好。QQ商城在鼠标Mouse on之后给了我2个道路:点击,拼命的点击、鼠标奔袭到弹层;而京东商城和淘宝商城直接覆盖了之前那2个长的像标签的家伙,我只有一个道路:鼠标奔袭。
有的时候,给用户越少的选择更能让用户集中起来完成目标任务

OK,案例观摩完毕,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问题?
很简单,我觉得就是没有把一个东西做到极致,随心所欲的使用表现层的东西去覆盖了框架层与结构层的事情。展示在Tab页签标题上的那些(洗衣机、平板电视)其实并不是标签,但是,他们在展现上跟标签一模一样(京东使用了灰色字体,说明他们意识到了这不是标签,但是我觉得还不够)。

解决方案?
请参见Amazon的做法。
把那些长得像标签的家伙砍掉,使之不具备标签的属性,换成文字描述就OK了。

最后,几句题外话:
1)不知道京东商城暴露在每个Tab页签标题栏里的那2个二级分类是怎么来的?我仔细看了一下,似乎是程序直接调用而不是经过人工编辑的?如果是让程序来调用这个黄金地段的内容,那就真太可惜了。
2)京东商城在首页左侧主导航里的一级分类都是可以点击的(如数码手机),但是在全部分类页面却变成了不可点击的,Why?
3)QQ商城暴露在每个Tab页签标题栏里的那2个二级分类似乎是经过编辑的,但是这种标签式的展示让我很挫败,比如我想买个棒球帽,结果找了半天只发现个类似的运动帽….
4)最后, 大熊哥主导的淘宝商城在此次主导航比拼中最终胜出!

情景依赖性

这篇是读《好玩心理学》与《决策与判断》两本书的读书笔记。

首先,我们需要在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我们并不是孤立地去感知和记忆某个事件,而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和事件发生时的情境去理解和解释新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人对同一刺激的认知可能完全不同。这个就是心理学上常说的“情景依赖性”,他主要有四种表现方式:对比效应、初始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

对比效应也叫做感觉对比。这是我们最常见和最容易被感知到的一个情景依赖性行为。由对比效应引发出来另一个心理学效应叫做错觉,常见的是错视。
值得注意的是对比效应也是产品设计中最常用的一个设计原则;而销售中也常常运用这个效应,比如商家在劝说用户买下其想要出售的房屋之前,常常会让买家看一所破旧不堪或者标价过高的房子,以利用二者之间的对比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做初始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开头效应等。
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的道理。
这个效应没有必要做过多的解释了吧。不过,提醒注意的是,首因效应往往是不靠谱的,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近因效应也叫做新颖效应。事实上,初始效应是有关进入位置及其对判断的影响的一个总体描述,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往往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
如果人们连续的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就会产生很强的初始效应;但如果人们在列出有利原因和不利原因之间有3分钟的间隔,就会出现近因效应。这个技巧也在销售中被广泛应用,销售者常常会鼓励顾客列出购买原因(有利因素)和不购买原因(不利因素),如果在列出各自原因之间没有间隔,顾客就可能在无意间受到初始效应的影响。
近因效应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顺序效应,当某一答案出现在所有备选答案最后的时候其被选中的概率最高。当然,这个效应跟被问者对该问题的了解程度成反比,当被问者完全清楚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效应几乎不存在。

晕轮效应也叫光环效应。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 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 特点。我们用一句成语来概括的话就是:爱屋及乌。
苹果公司之前推出的imac、macbook、ipod、itouch等不论在品质、设计还是易用性上都得到了较高的赞扬。前几种产品的良好形象为苹果公司制造了一个光环,在这个光环的照耀下,消费者对其推出的其他产品也抱有很高的期望,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
当然,我们目前见人就说美女、美女经济学等现象其实也是一种光环效应….

情景效应处处可见,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忽略他的存在。知觉本身就是具有选择性,因此在做任何重大决策与判断之前,很值得停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
我看待实物的动机是否收到了某种动机的驱使?我在看待和处理问题时是否夹杂了自身的预期?我是否与那些与我有不同预期和动机的人交换过意见?

思维盲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朱棣起兵造反欲取建文帝而代之,在离胜利只差一步的时候,朱棣陷入思维陷阱。朱棣得知京师空虚,如果此时出击京师必可得胜,但是此时朱棣在北平建文帝京师在南京,而在通往南京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在朱棣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

于是朱棣很郁闷,欲取建文帝需先取京师,欲取京师则必取山东,但是,山东无法撼动。朱棣倒推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希望了…..
就在朱棣钻入思维牛角尖的时候,谋士告诉他,我们的目标只是京师而已,去京师又不是只有一条单行道,条条大路都可通京师,我们为什么不绕道山东过去呢?朱棣恍然大悟,遂引兵南京,夺了江山…..

当年明月认为,这里山东就是朱棣的思维盲点,朱棣对江山、京师、山东三者关系的推定就是思维死循环。读到此处恰逢近期也遇到类似的事情,颇有感受。
4月的时候我的房子会到期,过年来了之后我和室友连想到没想直接准备换房子搬家,于是我们找了约半个月的房子无果。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接受房租比去年稍贵的地方,但必须离地铁近。于是我们拿着这2个标准去对照,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地铁边的都超级贵,便宜的都质量很差,同时不满足交通。
就在我纠结与房子的时候,有天我突然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搬家?我搬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上班方便,同时房租不贵。OK,那,我现在住的地方算不方便吗?不算!那,我现在住的地方房租算贵吗?虽有涨幅但与寻找新房相比相当能接受…..

靠!问题回来了,那,为什么要搬家?又折腾又难找…于是,我说服自己继续住这里。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也会经常钻牛角尖,当由于技术的或者其他的阻力的时候我发现我无法按照之前的构想来继续设计,于是,我不断的对之前的那个想法进行改良,不断的堆加新的东西进来进行补充与完善以求可以实现,最后搞的自己累的要死。
突然有一天睡觉之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这个模块或者这个交互?目的是什么?最后发现,靠!完全可以舍弃他,对核心功能没有影响啊,遂释然….

2010年3月的UCD书友会话题是“设计的沟通与协作”,在说到如何向团队成员表达你的设计意图的是时候,Angela提到应该先再次的向团队成员统一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然后再开始布道….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永远不要忘记问题的核心点,不要被横着的马其诺防线挡住,可以试着把他竖着来看!
如果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把现在做的东西与我们的目的进行比对,或许会避免出现很多不必要的思维盲点。以此共勉。

我写博客的态度

我写我的博客,你看你的文章,喜欢拍砖,欢迎,但是别在砖头上抹屎;嫌我扯的太臭,可以,别再来就是。

我同意你们说的,有能力的、能安心做事的都不会写博客,写博客的都没什么本事且爱炫耀。
但是,如果你真是一个行业最有能力的人,你为什么不把你的想法与经验表达出来,好让这个行业更多人能够学习和借鉴呢?这样整个行业才能更迅速更健康的发展。你默默的做,不分享,你牛逼了,整个行业呢?

我同意你们说的,你写的都是正确的废话or错误的幼稚的观点。
但是,这是我的博客,我写正确的废话是因为我要存档并且告诫我自己常常注意正确的废话,因为废话往往是被丢弃的最快的;我写错误的幼稚的观点是因为这些观点是我在工作中真实遇到的,我没有能想明白,我写出来希望搞明白的人愿意无私的帮我解答一下,或者几年后我明白了我再回头UPdate一下。

我同意你们说的,有写博客的时间还不如埋头做事去。
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你是否也常常有睡觉前想到一个极妙的ideal但是睡醒就忘记了的时候?我把这些睡觉之前想到的想法在睡醒之前记录下来,不时的自己翻翻看看,每当再看到这些想法的时候我都为我当时的思考无比激动,虽然常常不一定正确。

我不同意你们说的,牛逼的人哪里有时间写博客!
时间就像乳沟,只要你愿意挤就一定有;博客一定要长吗?我看三表哥微博化的博客就很爽心悦目,我也正在尝试微博客化,把每篇博客都加个内容提示;把每天正经的思考发成微博不是博客吗?
当然,也许你把你每天的思考放在了带锁的日记本里,那对不起,我错了!

我不同意你们说的,我没有什么好写的。
如果你坚持,几年后回头再看,你会发现你的加速度要比其他人快很多。

最后,我只是个小人物,我的博客虽然简陋但是很干净。请不要在我的博客发布毫无意义的评论和毫无水平的广告。
毫无意义的评论是在浪费你的键盘和鼠标;毫无水平的广告让你自己都觉得恶心!

我迎接并适应着互联网微时代的到来,但是我不会抛弃博客!
写博客常常是一个比做爱都爽的事情,特别是写着写着就发现自己的想法又完善了一点的时候,那比高潮刺激多了。

UPdate:
2009年1月1日,我买下ikent.me的域名,12日的时候在廿九的同学免费赞助的空间里搭建wordpress开始写独立博客(至今仍被免费着..),1年半后的2010年4月26日,博客订阅数达到1K。
我将继续使用博客这种方式强迫自己不断的思考与记录,听着自己成长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