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体验,设计

思维盲点

读《明朝那些事儿》,朱棣起兵造反欲取建文帝而代之,在离胜利只差一步的时候,朱棣陷入思维陷阱。朱棣得知京师空虚,如果此时出击京师必可得胜,但是此时朱棣在北平建文帝京师在南京,而在通往南京的路上,最大的障碍就是山东,此地民风彪悍,士兵作战勇猛,而且还有名将镇守,无论如何也是很难打过去的。在朱棣看来这是一个很难克服的障碍!

于是朱棣很郁闷,欲取建文帝需先取京师,欲取京师则必取山东,但是,山东无法撼动。朱棣倒推了一下,发现,自己没有希望了…..
就在朱棣钻入思维牛角尖的时候,谋士告诉他,我们的目标只是京师而已,去京师又不是只有一条单行道,条条大路都可通京师,我们为什么不绕道山东过去呢?朱棣恍然大悟,遂引兵南京,夺了江山…..

当年明月认为,这里山东就是朱棣的思维盲点,朱棣对江山、京师、山东三者关系的推定就是思维死循环。读到此处恰逢近期也遇到类似的事情,颇有感受。
4月的时候我的房子会到期,过年来了之后我和室友连想到没想直接准备换房子搬家,于是我们找了约半个月的房子无果。我们的问题是,我们可以接受房租比去年稍贵的地方,但必须离地铁近。于是我们拿着这2个标准去对照,发现,根本没有办法做到,地铁边的都超级贵,便宜的都质量很差,同时不满足交通。
就在我纠结与房子的时候,有天我突然问我自己,我为什么要搬家?我搬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上班方便,同时房租不贵。OK,那,我现在住的地方算不方便吗?不算!那,我现在住的地方房租算贵吗?虽有涨幅但与寻找新房相比相当能接受…..

靠!问题回来了,那,为什么要搬家?又折腾又难找…于是,我说服自己继续住这里。

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也会经常钻牛角尖,当由于技术的或者其他的阻力的时候我发现我无法按照之前的构想来继续设计,于是,我不断的对之前的那个想法进行改良,不断的堆加新的东西进来进行补充与完善以求可以实现,最后搞的自己累的要死。
突然有一天睡觉之前,我问自己,为什么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做这个模块或者这个交互?目的是什么?最后发现,靠!完全可以舍弃他,对核心功能没有影响啊,遂释然….

2010年3月的UCD书友会话题是“设计的沟通与协作”,在说到如何向团队成员表达你的设计意图的是时候,Angela提到应该先再次的向团队成员统一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然后再开始布道….其实,也是这个意思,永远不要忘记问题的核心点,不要被横着的马其诺防线挡住,可以试着把他竖着来看!
如果在做产品设计的时候把现在做的东西与我们的目的进行比对,或许会避免出现很多不必要的思维盲点。以此共勉。

观察:一个项目副理的常用软件

写在前面:
“观察”将是一个我会长期更新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主要分享我所遇见的和听到的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以及如何使用等现象。
强调,我只客观的讲述现象,不会做任何评论,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做什么评论。

小S,女,24岁,某互联网国企项目副理,操作系统Win7。下面是她办公常用的工具:
1、搜索引擎:百度、谷歌,百度为主

2、邮箱:263企业邮箱+OA邮箱

3、有过做在线文档经历吗?
我整天打转的是RP,WORD,PPT。在线文档..没玩过

4、你用RSS阅读器吗?
之前用MSN订阅,最近才换到Google reader,不过不怎么看。
5、你用什么IM?觉得目前使用的这些中最好的是?
用QQ,MSN,飞信,最好用的是QQ,最垃圾的是飞信(我已经跟数业投诉过N次他们的破产品了!)。对,还有公司搞的内部通讯
6、浏览器呢?
浏览器用的是FF和SAFARI…,最近换到chrome的
7、你平时主要的信息来源呢?
看报纸哇,偶尔去逛逛网易科技,会比较常去开心网看转贴
8、具体用什么设计工具呢?
axure,但是不是很熟练,没有自己的组件库,也不知道什么是组件库

有用or没用

首先,请注意本文问题存在的环境:针对与电子商务网站商品点评的内容的Digg行为!

其次,请注意,我这里说的“踩”与你在社区里看到的“踩”或者“踩一脚”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这里的踩是指对这个点评内容进行投票,质量差的内容你判定后对它进行踩,是踩下去让他不会在前排被围观的意思;社区中出现的“踩”是指你去访问TA的空间,留下你的足迹,是对你行为的一个记录,跟质量判定没有关系!

从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商品点评来看,所有的开放了对用户点评的内容进行Digg的系统都采用了“有用”or“没用”、“顶”or“踩”、“鲜花”or“鸡蛋”、…等的两元属性对该内容进行进一步的UGC,我的问题是,这两元属性是否需要同时存在呢?为什么要同时存在?

我试着从我的想法来分析,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同时存在。
首先,为什么要对用户点评的内容进行UGC?是希望对用户点评的内容进行数据挖掘把用户们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放在最前面,即使这个内容对商品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比如“三狼啸月”的案例;其次,假设我们存在“有用”与“没用”2个属性,那么,出现“1000个有用”、“1000个没有用”这种情况下的时候,这个数据该如何处理?用户是否需要这个数据?作为网站方是否需要把这个数据告诉用户?

那么,如果我们只放置一个“有用”,如果用户觉得这个点评确实是那么回事,点击该按钮做一次Digg;如果用户觉得不怎么样,或者是错误的,那忽略之;如果用户觉得错的离谱,这个时候又没有反对按钮,那么回复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反对按钮的替代品,这样是否会提高了对点评回复的数量呢?
同时,仅存在“有用”选项是否会妨碍或者打破现在的点评Digg体系呢?我觉得不会,只存在“有用”也一样会把有价值的信息凸显出来,有价值的信息被凸显出来是否也就意味着把没有价值的信息沉下去了。

有人提到目前电子商务网站的点评内容Digg同时存在“有用”和“没用”是不是和Digg.com一样的存在“-1与+1”这样的复杂的算法?  我觉得完全没有,也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不是核心功能!
那个不存在的视频网站Youtube设置视频的评分是5分制,结果显示,几乎被打过分的视频都是5分或者1分;那个存在的视频网站Youku设置视频的点评是2分制(顶or踩),结果得到的效果跟Youtube一样…..

那,为什么对商品点评内容的Digg非要是同时具备两元属性呢?我只设置一个属性不行吗?大家觉得呢?

同时引发出几个问题:
1、存在“有用”与“没用”的情况下,是否还需要“举报”和“分享”呢?
2、对“有用”与“没用”的点评应该做怎么样的限制?是否允许用户今天觉得有用,明天又觉得没用?
3、当仅出现一个“有用”的时候,是否与再出现一个“分享”相抵触呢?

商品评论的Tag模式

这是再次扯起商品评论这个话题了,09年12月的UCD书友会话题就是“商品评论的设计”,当时我在引导讨论的时候主要涉及到的是很具体的问题,并没有做太大的发散,现在继续来扯….

在商品评论这个问题上一直存在一个矛盾,就网站而言是希望通过点评收集越多的信息越好,而对用户而言则是希望花费越少的成本越好,当然,不排除很乐意点评的情况,比如一个点评5块钱或者晒单。在这个矛盾下造就目前的电子商务网站点评情况是,产品设计师把表单设计的越来越长,用户需要手动输入的东西越来越多,网站运营起来越发困难,不能不花钱买点评(许多点评网站都是这么起来的)。
我小样本的抽查了京东商城的商品点评(如对E71的2000余点评),至少发现3个问题:①用户对“总结”这个表单项不知所错,不知道该写什么;②用户对优点、缺点、总结的输入超过50字的不足10%;③逐条看优点、缺点,很累也不利于数据挖掘。

我们再回到电子商务网站商品点评的本质,商品点评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引导用户快速的作出购买决策,而用户所发出的点评其实是拿商品本身来与自己理想的商品做对比。
这里,我觉得商品点评(上面说的是电子商务网站的点评)应该分为2个大类:引导用户形成购买欲望、引导用户快速作出购买决策。前一种一般由资讯站点与导购站点完成、后一种由电子商务平台自己完成。
作为让用户形成购买欲望的点评必然是图文并茂最好,而作为引导用户快速作出购买决策的点评,我的看法是,越简单越好,越直观越好!所以,长文本框的输入必然不是好的选择,多表单的常文本输入框更是一厢情愿!

那,引导用户快速作出购买决策的点评表单该是怎样的?我们先来看个我曾在新浪微博上提到的例子

这是美国著名的比较购物网站Shopping.com的点评系统的部分截图,其前身是一个购物搜索网站,后期的时候收购了当时美国火爆的点评网站epinions.com。在收购之后他对epinions的点评系统做了改进,整个表单包括打分(5分制)、撰写标题、以checkbox的形式选择出商品的优缺点与最佳用途(允许自定义)、详细描述、是否推荐给朋友。而在前台展示的时候shopping.com对checkbox中的标签根据用户选择的热度只显示最热的部分。
实际上Shopping.com的点评表单就是一个Tag模式的数据挖掘,这种标签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用户的点评成本,同时用户在浏览的时候也能更加迅捷的知道该商品的性能属性。

当然,我并不认为shopping.com的这种表单设计符合中国网页的设计,我看到确实有点评网站汉化了shopping的这种点评表单,但是,这确实不是一个好做法!
首先,checkbox的做法会让表单显得很长,依旧没有完全的解决我之前提到的最大程度降低用户成本的做法;其次checkbox不是最低成本的用户交互模式;第三,我觉得作为一个比较购物网站,shopping的这种必须要求填写点评标题和内容的设计也是值得商榷的。
我的改进想法:①、利用Tag点选的模式来取代checkbox组件;②、把打分与点评分开。在打分的时候包括5分制的打分和Tag点选模式的选择,点评内容隐藏起来,加一个checkbox选项“不过瘾,我想再说点什么”;在选择点评的时候则显示完整的表单。

目前,没有看到中国的电子商务网站有使用这种低成本且便于做数据挖掘的点评系统出现。我认为,这种模式(不是指这个样式!)会是一种巨大的变革,会是对电子商务产品设计有非凡的价值,那,谁会是第一个有勇气革命?

UPdate:2010年3月28日 ,接内部读者举报开心网(kainxin001)的转贴点评设计(如下图)跟我改进过的shopping的Tag模式类似,牛逼!
原来淘宝UED在去年的时候在淘心得部分的点评中已经实现了我的这个想法,拜服,拜服!

关于系统邮件的设计

写这篇文章的直接诱因是今天下午那个巨崩溃的淘宝注册体验(注意,我说的是给我的体验巨差,没有说用户体验!)。电子商务产品的设计中,我们会最频繁的面对的一个模块就是EDM,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想法,一并记录下来。

系统邮件可以简单分为2类:提醒类(注册提醒、订阅提醒、生日或节日提醒)、EDM(电子邮件营销)。

一、作为提醒类的系统邮件,我个人觉得比较简单,只要把握住:简洁、直接2个要素就足够了。提醒类邮件不需要花哨的修饰,不需要夸张的表达,因为对用户而言他唯一需要的就是知晓邮件的内容同时点击那个他需要的链接就足够了,建议使用文本形式制作。
>>对于发信人:表明身份即可,可以直接使用网站名称。如:Twitter、Flickr Mail
>>对于标题:表明邮件的来处+需要处理的信息类型就足够了。如:kentzhu is now following you on twitter!
>>对于邮件头部:需要有一个固定的头部,一般直接使用网站的LOGO就够了。当然,也看到部分EDM放的是LOGO+网站导航。建议不放,因为提醒邮件的作用在于让用户快速的完成任务,不是推广,区别与EDM邮件。
>>对于邮件内容需要注意:
1) 千万不要使用图片!这点我觉得是跟网页设计最大的区别,网页上设计师都会使用大且带颜色的按钮来吸引用户的视觉注意,但是在邮件设计中恰恰是个巨大的错误!因为,几乎所有的邮件系统在接受邮件的时候都默认不加载图片的。所以,在邮件中最有力的吸引视觉的手法是文字!比如,
淘宝的注册提醒邮件,使用了2个巨大的登录按钮,但是,默认的时候图片被屏蔽,于是整个邮件一片空白….
2) 链接地址千万使用明文的!目前主流的提醒邮件链接是一个文字链同时附加一个明文链接地址的做法,也是可以的。因为有的邮件系统可能会过滤文字超链接,所以设置成超链接和明文链接的地址一致的做法可以避免这一点。
3) 如果,你真的要使用图片,那么,请在这个图片上加注“Alt”属性。这样即使图片被屏蔽了也能知道这个图片代表是嘛玩意。比如,Flickr的提醒邮件在这点上就很棒。
>>对于正文:请千万简洁,表述一下这个是什么动作,用户该怎么做就OK了,其他的啰嗦的不要!因为在这个模块里,用户的目标任务是单一的,你需要的是用更单纯的页面来让用户快速的完成这个任务,这就OK了。
>>其他:如果可以请告诉用户如何退订类似的邮件(别学
流氓卓越亚马逊!);可以善意的告诉用户请勿直接回复该邮件。

二、EDM邮件对用户而言,用户可能会更关注其内容的丰富性和视觉效果。因此EDM邮件必然无法纯文字,且EDM邮件的主要目的是吸引用户去网站乃至与去购买,所以会更复杂一些。
>>对于标题:务必吸引人。但是前提是要表述清楚内容同时不要过长。
>>对于页面的宽度:建议控制在650px以下。个人比较倾向于使用650px,因为这个宽度不管是对于2栏还是3栏的设计都比较容易布局(刨除10px的间隙,然后再整除一下,很明显这个数字比较容易搞定)。
>>对于页面内容:因为使用图片无可避免,但是,重要的内容请务必使用文字,哪怕是使用了图片也务必给出文字标识!这点上有啊的EDM做的很棒,有啊的EDM页头是LOGO+主导航的模式,LOGO使用了Alt属性,同时主导航是直接实用的文字链接的形式。这样就算整个邮件图片被屏蔽了重要的信息还是可以显示出来。
>>对于图片的使用:建议给每个图片一个固定的宽度和高度及Alt属性标识,同时,注意不要使用背景图片。
>>对于引导:一般的EDM都会在web端留一个源地址,所以,请在你的EDM的明显位置给出一个超链接,“如果图片无法显示请点击这里查看”,这样就算被屏蔽了也能引导部分用户。
>>关于一致性:如果您会定期发送EDM(这句好似废话啊),请注意使用统一的风格,主要是页头和页尾的风格统一。如果,你是有期刊号的请将期刊号和时间也一并加入!
>>关于提醒:请将如何退订、如何联系等必要的内容不吝的放在页面的底部,做个彬彬有礼的推广者。同时,如果您愿意提供退订按钮,请务必试着实现一键退订….

>>一些补充:系统邮件的制作应该随时注意按照邮件的玩法来走,打开速度要快;页面不要过长,建议在2屏内。关于具体内的排版与设计且听下回分解。


奉上有啊EDM一枚(故意屏蔽图片)

交互设计应该看人下菜碟

让我们再来重复一下那句关于交互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的论断: 优秀的交互设计应该是用最低成本的交互,最愉悦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那么,什么是最低成本的交互?我的理解,用户需要的时候才出现交互,用户用不到或者不能使用的时候就不出现交互;当用户需要交互的时候如果能二步完成就坚决不搞成三步。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看人下菜碟。

在大的层面上,在对产品进行需求分析的时候我们会考虑不同的用户群,他们对一个产品的使用需求和使用方式都是不同的,在这里我们对用户进行了划分。我们把这个思想坚持到交互分析里来,对于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需要的交互方式也是不一样的。
之前,顺网UED的同学们对用户交互行为的分析提出了“交互表格”的方法:划分2个纬度,页面元素和用户行为。最左边一列是页面可见元素(包括光标);最上面一行,是用户的行为(尽量按操作流程)。中间交叉的为场 景描述。通过这种枚举的方式可以详尽的列出所有可能存在的交互行为,然后我们对每个交互行为再划分出不同的交互方式。

比如:我们要做一个积分商城的积分兑换交互。经过分析、合并,我们知道可能存在这么几个场景:①用户未登录(注册);②用户已经登录,但是积分不足;③用户已登录且积分足够。
下面,我们选2个电子商务方面的代表网站(京东商城VS支付宝)来看一看他们怎么处理的:
京东商城的积分商城页面里,不论你是否登录(注册)、积分是否足够,积分兑换详情页的内容永远保持“一致性”。当未登录点击兑换的时候会跳转到登录页面;当登录后积分不足点击兑换的时候会弹出窗口提示积分不足; 当登录且积分足够的时候,会显示兑换成功。
支付宝的积分商城里对上述问题做了改进,我们看到支付宝的设计师对业务逻辑做了足够的分析:先对用户登录行为做判断;把用户所持有的积分放在了所需积分的下面;积分不足的时候给出提示。

那么,这些足够了吗?不,我觉得还应该有改进空间(京东商城的设计完全不具备交互性,不做分析)。对照“看人下菜碟”的说法,我们来看看哪些是可以改进的。
1、如果用户没有登录(注册),用户是否需要去点击“兑换”OR“评论”按钮?答案是否定的。这个时候用户最需要什么交互?是登录!
当然,这里会存在一个用户是否需要注册的行为?我个人认为,在积分商城这个产品场景里,注册是存在几率很小的行为,完全可以放到登录的引导页面里去。(积分兑换的前提是注册用户,且在网站上发生了用户行为产生过积分才能兑换,就算是注册送积分也是需要先完成整个注册过程的 吧)

2、如果用户登录但积分不足,用户最需要什么交互?了解积分还差多少,如何获得更多的积分。其他的交互行为对这类用户来说都是多余的。
3、 如果用户登录且积分足够,用户最需要什么交互?兑换。这个时候用户是否需要“点评”交互?我觉得不需要,还没有兑换使用,怎么点评?“点评”这个交互行为 应该出现在用户兑换之后再次浏览到这个物品的时候。
下面,是我对积分兑换这个交互模块做的改进。
1、如用用户没有登录(注册):不做用户持有积分判定(当然,也没法判定);不出现“兑换”按钮,他的位置由登录提示取代。
2、如果用户登录但积分不足:做用户持有积分判定,同时提示积分差额;不出现“兑换”按钮,他的位置由积分不足提示取代,可夹塞广告,如何获取积分。
3、如果用户登录且积分充足:做用户积分判定;出现兑换按钮。

(左:支付宝的积分兑换交互;右:我的修改版本)
当然,这里只是一个简单的交互条件限定,还可能会有更多兑换限制,从而出现更多的交互行为,比如:注册多久的用户对可兑换、实物兑换 的时候填写收货地址,发货时间段(这个很重要!)、可兑换的数量、等等。

对于任何一个Web页面而言,都必须承担着2个功能:顺利的完成本页面的任务、流畅无误的进入下一个任务。对于如何实现这2个功能,我的土方法就是:有的时候我需要强制你专一的完成本页面的任务,不给你回路;如果这个页面上你要完成的任务太多,我可以考虑帮你拆解。
比如,在注册页面除了注册表单什么都不放,什么面包屑导航全部去掉,甚至LOGO也要搞成不可点击的,这些都是为了“强迫”用户完成本页的任务;用户在后台录入产品的时候,可以考虑对产品的属性进行分块,然后把录入页面拆开(当然,你不能无限制的拆分!)….

我个人的感觉是,之所以交互过程被搞的很笼统,大部分原因在于交互设计师很懒。懒的做分析,认为只有流程能走通就OK了,不愿意继续细分;懒的做交互Demo,认为这些给技术说明白就可以了。前几天做某个模块的时候我偷了个小懒,在DEMO里把工商银行写成“工行”,然后在PRD文档里做了详细说明。今天再看测试,好家伙,还是“工行”!搞的我羞愧难当,这个问题的责任完全在设计师本身,设计师懒就不能指望技术勤快!当然,这里还存在一个原型图的制作问题,改日再谈。

PS:为了迎合“微”时代,我以后的博客都会以“本文想表达的意思是….”开头,看完导语如果你有兴趣可继续,如果觉得扯淡可以略过,省的搞到你读着伤脑筋, 我想怎么回复你的评论麻头皮…

什么是元数据(MetaData)

在读《Web信息架构》的时候第九章讲到叙词表、受控词表和元数据。当时书中的定义很模糊,所讲的篇幅也少,就没有在意,一直也没有能完全理解。今天在读《锦绣蓝图》的时候第四章中再次提到元数据这个概念。遂多查了些资料认真的理解了一下。

什么是元数据?

元数据(Meta Date),关于数据的数据或者叫做用来描述数据的数据或者叫做信息的信息。
这些定义都很是抽象,我们可以把元数据简单的理解成,最小的数据单位。元数据可以为数据说明其元素或属性(名称、大小、数据类型、等),或其结构(长度、字段、数据列),或其相关数据(位于何处、如何联系、拥有者)。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使用过数码相机的同学都应该知道,每张数码照片都会存在一个EXIF信息。它就是一种用来描述数码图片的元数据。根据
EXIF标准,这些元数据包括:Image Description(图像描述、来源. 指生成图像的工具 )、Artist(作者)、Make( 生产者)、Model (型号)、….、等等。
生活中我们填写的《个人信息登记表》,包括姓名、性别、民族、政治面貌、一寸照片、学历、职称等等这些就是锁定kent.zhu这个人的元数据。

通常情况下元数据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固有性元数据、管理性元数据、描述性元数据
固有性元数据;与事物构成有关的元数据。
管理性元数据;与事物处理方式有关的元数据。
描述性元数据;与事物本质有关的元数据。
当然,并不是说所数据总能清晰的划分在以上3类中。比如:一张由kent拍摄的大小为20K的JPG格式的印着一只小狗的圣诞卡照片。
它的固有性元数据包括:20K、JPG;管理性元数据:kent拍摄、圣诞卡;描述性元数据:狗、小狗、圣诞、照片、圣诞节、…
但是,圣诞卡则可以放在以上任何一个分类中。与事物构成有关(说明这个东东是什么)、与事物处理方式有关(说明这个东东的用途是什么)、与事物本质有关(可以直接用来描述这个东东)。

元数据之于信息架构的意义

元数据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用以确保网站上各种形式的内容确实都能被查找到。比如我们常常为搜索很久之前看到的一张美女图片犯愁,而如果一个图片网站如果信息架构足够好,我们就能凭借我们回忆到的元数据(关于武藤兰的?2000年拍摄的?)清晰的找到。
元数据之于信息架构就像是房子的砖瓦,它可以根据需要摆放成不同的信息检索系统。元数据是所有组织系统的基础,从搜索到电子商务网站上的导航系统都强烈的依赖于元数据。
前面提到,元数据实际上是为产品的可查找性(Findability)服务的。而用户在查找信息的时候不会按照机器思维去找(不会输入该照片的ID),而是直接输入关于信息的描述性信息如:“小狗 圣诞卡”。也就意味着在创建关于描述性元数据的时候要尽量的提取出任官关于这个对象所讲述的故事,这些才是人们能记住的和习惯搜索的细节。

我们会发现,机械生成的元数据常常是不靠谱的,如在UCH系统下发布日志的时候系统会自动根据标题进行机械分析生成的一些元数据。
而充分利用手工元数据(handcrafted metadate)是提高可查找性的一个好方法。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我们见到的Tag。Tag就是一种用户自创的元数据,其特点是无层次结构、自定义。比如
这张Flickr照片下的手工元数据就为在Flickr上查找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我是这样抄袭着做产品的

是的,我是个抄袭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这点我毫不否认,如果某个产品模块我不会设计,我会毫不犹豫的拿我竞争对手的或者类似的产品来进行抄袭。然后把做出来的东西交给我的用户来做检验,最后修改与完善。

我的抄袭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求同
拿到某个需求之后进行分析,并与我脑袋中储存的我用过的我见过的产品进行比对,如果没有就去搜索。发现我现在做的产品和我之前用过的产品的相通点。

2)存异
认认真真的使用一次存在与我现在做的产品相通的产品,去看大家对他们产品的反应,以及我用我自己的观点和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看哪些是他们做的优秀的,哪些是他们做的不好的,哪些是对他们而言可行但是却不能放在我的产品上的。
比如,Gmail的邮件功能做的很强大,防spam模块也很赞,但是,类比这个去做电子商务网站的邮件系统,那就绝对是得不偿失了。

3)组合
研究完所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之后,我会发现A家的未登录提示做的很赞、B家对于文案的优化很合人心、C家的信息架构很牛掰。然后我需要做的就是把A、B、C三家的优点做综合,然后分开抄袭。
是的,完全抄袭一家的产品是低级的抄袭,也是不认真的抄袭。

4)优化
也许D家的类似产品的创意很棒,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实在太烂了,用着超级不爽。我就会选择把他的创意抄袭来,然后进行优化。
比如,之前做电子商务平台商铺系统的时候,有个小站搞了个“邻家铺子”的小功能。但是,点击“邻家铺子”按钮的时候他只是对所有的店铺进行一个按顺序的在新 页面打开而已。我觉得这个创意太牛掰了,但是这个设计太糟糕了。于是,我也做了个邻家铺子的模块,我把规则修改成从与当前用户浏览的该店铺的同类店铺中随 机打开一家进行展示,既达到了邻家的目的也做到了契合用户兴趣。

5)修正
当把这些抄袭来的东西进行拼装之后,属于我的抄袭作品就出来了。它看着像是披着A产品的皮,拿着B产品的刀,走着C产品的步子,还比D产品多戴了顶帽子。但是战斗力如何则是由我的用户说的算。
快速上线之后,通过后台流量的监测、用户的回馈、相关领导的意见等等就能知道这个组装出来的家伙是变形金刚还是坨泥巴了。这个时候你也知道问题点出在什么地方了,迅速做出判定,然后修改之。

概括来说,这就是我的产品设计迭代理论。个人觉得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首先是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其次是个不断的被抄袭、抄袭、再被抄袭这么一个大的迭代过程,整体来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而决定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条件是,你是否能“抄越”。因为抄习,所以抄越!

当然,不排除你是天才的产品设计师的可能,那么,如果你是个完全就只按照自己脑子里的设计想法去设计而不会参照任何其他人的产品的设计师,请,尽情的鄙视我吧,我完全真诚的接受你的鄙视!

附注:“抄越”一词我从我们团队的一个美女那听来的,后经bian和白鸦同学的演化就成了,“因为抄习,所以抄越!”

最后,用毕加索的一句话结尾: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Picasso

能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

事件缘起,哥们让我去观摩一个网站,然后跟我说,这个网站很牛掰的,值得我们学习。
我去溜达了一圈就出来了。因为我发现无论从信息架构上和体验上还是交互设计上都算不上出色,而且视觉上还略显简陋。
若干时间后,哥们问我,看出什么门道了吗?知道他们的牛掰之处了吗?我茫然,说这个站点很一般啊,没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吧…….
哥们听完大笑,然后跟我说了其中的门道。听完我真是拜服的五体投地,彻底的被洗脑了一回。

这个感觉就像是看魔术表演,魔术师表演看着很玄幻,搞的他跟个神仙,一旦那个原理被揭开,我们就惊呼原来事情那么奇妙。比如,我们看Gmail,从表面上看他足够简洁,但是功能足够强大,强大到你想到什么他都能提你实现了。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只是Gmail简洁的界面,优秀的用户体验,然而,其背后的东西呢?我们都看不到,那么Gmail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是仅仅简单的界面与架构吗?显然不是!

核心竞争力是个不断被诠释和放大的东西,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是Google的简洁?是淘宝的免费?是支付宝的可信赖?是目前电子商务B2C的便宜?
不,这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恰恰是那些无法被局外人看到的东西,是无法通过模仿得到的东西。
外界总是在说腾讯在模仿,但是他从来没有模仿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他也无法模仿到。当然,他能成功,这是他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所以,我们之前没有发现腾讯的这个核心竞争力,恰恰也是因为,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总是看到腾讯在模仿,却没有关注腾讯在模仿的背后的巨大的力量。当我们的目光总是落在外在的时候,我们是无法读懂他的。

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更何况,往往,我们连看都没有仔细的看,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超越。

所以,不要去相信什么观察家,观察无法出真知。观察到的东西是最肤浅的现象,是人家故意走光给你看的。
我是个会不断有不同的ideas的家伙,几个月前,Tony千鸟对我做了个会诊,结论是:我是个缺乏实践的可以培养的学生。那个时候,我总会通过自己的一点观察就下结论,现在等我深入了,我越来越觉得,那个时候自己多肤浅啊。
当你观察的时候,你时常会从一个很单一的维度去做判定,当你深入去做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这个设计是多个维度权衡的结果,而你之前作出判定的那个维度跟其他的点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点是可以忽略掉的,因为,平衡之后的设计是最优化的设计。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做产品

假如,我说假如。
有一天,我们产品设计师们都没有底薪了,也跟销售一样按照提成拿工资。我们的提成算法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产品模块给公司带来了多少收益,设计师们根据这个收益进行分成。
我们对注册表单的改进为网站增加了多少注册用户;我们对购物流程的优化提高了网站多少转化率;我们对首页的信息架构重构提高了多少PV;我们对一个按钮文 案的更新增加了多少销售额;我们对一个小细节做体验的改进减少了多少跳出率;…,所有这些产品的改进、设计给公司带来了多少效益,然后根据带来的效益 来确定设计师们的提成工资,我们的设计状态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想法来自于今天下午一个会议之后,我突然想到的。

设计师们总是在说UED,在说以用户为中心,但是,实际上设计师恰恰是对用户效益最不敏感的一个职业,一直以来。
设计师的产品做好了,市场容易开拓了,运营也好做了,销售更是可以把黄金卖成钻石价钱。但是,设计师们呢?设计师们看到每个月市场与销售们春光满面,看着 运营越玩越有意思,他自己实际上是没有太过直接的感受。说的再露骨一点,没有金钱的刺激,他们感受不到他们好的设计和他们不好的设计的差距。目前好的设计 与坏的设计对于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是否有用户站出来骂,是否有用户偷偷的叫好,看老板心情爽不爽。
我再继续把我的观点低俗化一点。想让设计师关注用户,从用户出发有2个可能,设计师本身有深刻且正确的UCD信仰,设计师受到直接的利益的刺激(工资)。

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公司这么玩着呢?你们玩的怎么样?不过从现在开始的时间里,我要这么玩下去了……

观察:他们这样寻找入口

写在前面:
“观察”将是一个我会长期更新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主要分享我所遇见的和听到的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以及如何使用等现象。
强调,我只客观的讲述现象,不会做任何评论,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做什么评论。

1、某女性论坛用户这么去她喜欢的淘宝店铺
小A,女,24岁,非互联网公司职员,上网主要是购物、看娱乐新闻,经常出没与某一女性社区,使用XP系统,浏览器是IE7。
她去她喜欢(经常购物,对该店铺依赖性较高)的淘宝店铺的路径是这样的:打开常去的该女性社区,找到那个淘宝掌柜在该社区中发的帖子或者回复过的帖子,点击帖子下面该淘宝掌柜的签名中链接的淘宝店铺地址,去该淘宝店铺购物。

2、某产品设计师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
小B,女,25岁,互联网产品设计从业1年,由于工作需要会经常收集很多设计不错的网站,使用XP系统,浏览器IE7、遨游。
她在做某个设计的时候如果需要打开她收藏的网站做参考的步骤是这样的:点击浏览器菜单栏的“收藏”,展开所有她收藏的网站,没有对收藏夹进行分类,收藏夹里的网站覆盖了整个屏幕,鼠标从上到下依次滑过进行筛选,找到她需要的网址,点击打开。

3、某公司高管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
小C,男,28岁,互联网企业高管,使用Win7系统,浏览器是IE8和firefox。
今年9月起,google在其谷歌中国站上取消了登录按钮。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google考虑到其在中国的服务全部不需要登录(谷歌音乐不支持登录,也不支持google),同时也是为了规避某些风险。
PS:之前看到有产品设计师说谷歌的这个做法很“傻逼”,我想,他一定不是一个翻墙界人士,一定在贵国局域网里生活的很舒坦!
他是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的:打开谷歌搜索,输入关键词“登录”,点击第一条结果进入google帐户登录界面。

4、某产品经理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和登录他的google帐户
小D,男,24岁,互联网产品设计从业2年,使用XP系统,浏览器是firefox。
他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收藏夹有分类,常用的、设计素材、工具、…,但是里面的网址并不多,他直接在firefox的浏览器里输入他需要的网站的名称,firefox自动为他做跳转,如果该网站在他的浏览记录(地址栏记录)里或者谷歌搜索排名较高则会直接跳转,不然转到谷歌搜索页面,点击打开。
他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光标焦点移动到firefox里的google工具栏搜索里,enter,跳转到谷歌首页,点击“Google.com in English”,在右上角登录。

让评价故意走光

2009年UCD书友会的最后一期话题是:商品评论的设计。结合我之前做的相关设计和一些收集做了一个简单的PPT分享。有同学跟我要PPT的原件,由于我个人真不擅写PPT,所以做的蛮难看,这里就结合下午大家的讨论简单把提纲列出来吧。

1、商品论对与电商的意义
1.1重要性
参照CNNIC09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
1.2如何引导评论
>用户评论的原因在于利益与精神点的触动:利益受损、得益;与某些评价共鸣、参与感;得到的心理满足;获得利益(积分)
>常见引导手法:EDM(卓越);积分奖励(京东及社区站点);营销手法(三狼啸月)
2、评论的权限

2.1谁能评论
任何人?注册用户?购买过的?编辑/专家点评?
2.2评论频率/次数
只能一次?在购买完成的某特定时段内?可以对评论做修改?
2.3未登录的处理
亚马逊、ZOL的失败案例
3、评论的内容

3.1打分
3.1.1打分的形式
>交互:下拉?单选?JS星星触控?
>分制设计:3分?5分?10分?
3.1.2打分的要素
3.2评论
3.2.1评论的形式
>是否需要标题?
>是否有字数限制?
>是否分项评论?优点、缺点、总结的做法是否正确?
3.2.2评论框的设计
>细节之未登录的处理
3.2.3评论的UGC
>是否允许对评论投票?
>是否允许对评论再评论?
3.3评论与网站其他内容的组合传达
>评论的内容如何传递到社区?
>社区关于该商品的优质信息如何传递到商品页?

3.3.1评论与讨论之间的关系?
卓越:评论+讨论
当当:先社区再BBS
4、评论的展示
4.1评分机制
>不同用户群所做出的评论的权重如何处理?
>海量评论数据的系统消化与展示:豆瓣打分5分制,显示10分制;有啊打分10分制,显示百分比制
4.2商品页面的展示
>与BBS、SNS的组合
>展示排序:时间?投票指数?digg指数?
>展示的地方

5、案例展示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商品评论设计的ideas,欢迎参与UCD大社区话题:商品评论的设计

完整PPT下载:http://www.slideshare.net/kentzhu/ucd12

对目前网银提现系统的一个小疑问

最近在做一个提现系统的设计,少不了的要参考一下国内的几个网银提现老大哥的设计,以免走了弯路。看了下支付宝以及百付宝关于提现信息设置这个模块的设计,有些许疑问,写出来大家帮忙看看。

以支付宝、百付宝为例,目前的提现设置是这样的:身份证信息与银行卡信息关联;允许与参与认证的身份证持有人信息相同的银行卡开户人提现;每个提现周期内仅允许向一个银行卡提现;在不同的提现周期内允许向不同的银行卡提现,但前提是银行卡持有人与认证人相同。
简单说,可以向kentzhu户名下的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分别提现,但是每次只能选取一种,且更换要提现的银行卡无周期限制。

那么,目前kentzhu第一次选择向招商银行提现、第二次选择向农业银行提现、第三次选择向招商银行提现需要的操作是:
设置支付宝提现银行信息为“招商银行”——申请提现——成功;添加(实际上是替换)提现银行信息为“农业银行”——申请提现——成功;再次添加(实际上还是替换)提现银行信息为“招商银行”——申请提现——成功。
看出问题出在哪了吗?目前的网银提现设置里,是仅仅允许存在一个银行帐户信息的,但是,规则却是允许向同一户名下的不同银行帐户提现的。所以,当上述问题存在的时候,用户多做了许多的无用功!为什么是替换目前的提现帐户信息而不是添加,然后在提现的时候让用户选择一个呢?

我的想法很简单:是否可以把这些银行帐户信息都保存下来,使用真正的添加,而不是写着添加,实际上是替换的方式来进行银行帐户信息修改?
如此设置之后,上面的情况就变得很简单,在提现之前先选择要提现的银行帐户信息,如果该银行帐户不存在则添加之,然后申请提现。减少了用户每次都必须存在的无用操作,以提高提现效率,缩短流程。

当然,或许有的人看到这个想法之后说要考虑安全问题,考虑套现的问题。实际上,目前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在安全上或者套现上做了什么规范(对更换提现帐户没有限制)。所以,我的这个想法是基于目前的设计来考虑。如果真的是要规避套现风险的话,那则需要在更换帐户的设置上再做一些限制,这个是后话了。

最后,简单膜拜一下支付宝2010版本(官方木有放出版本代号,姑且这么叫吧)。
我是11月16号拿到的新版使用邀请。第一次进入的时候就被震惊了,支付宝进一步脱离了淘宝支付平台的影子,越来越朝着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生活平台的方向发展。单从产品架构和交互上看,这次的改版可以说是让支付宝脱胎换骨了,用户的操作路线越来越明晰,不再像之前那样一个屋子给出N个路口进入,最后把用户搞迷糊了;同时核心功能也最大限度的凸显。
简洁化设计已经成为Web设计最大的趋势。摆脱掉华丽花哨的小favcion和厚重的背景色正在流行着。

不过,也许是改版不完整的缘故,有些地方个人觉得还是蛮别扭。比如,
1)新增提现帐户那弹出来的默认城市居然是“
美国省美国市”;
2)在申请提现频道下面点击“提现记录”居然跳转到了消费记录频道下的“充提记录”子栏目了。这个跳转打断了我对“提现”这个事件的操作,让我从一个事情忽然跳转到另一个事情,体验上我没法接受。另外,提现属于消费的范畴吗?
3)无操作自动退出系统的时限设置是多久?我怎么老是感觉我被弹出了系统,然后不断的需要登录呢?这个体验,我没法接受。

UPdate:
12月22日发现,在新版支付宝中,支付宝已经可以设置多个提现银行帐户,并且在提现的流程里会显示目前你设置的银行帐户,您可以选择一个银行帐户提现,也可以添加一个新的银行帐户。

从公开唱菜到手划菜单

之前上班吃饭的地方在一个商场的底层,在那里我发现“一小碗比一大盘赚的更多”;现在上班的地方四周都是小饭馆,这些小饭馆典型如顺口溜使用的是手划菜单点菜的方式。餐厅在每个餐位的抽屉里放若干菜单和笔,顾客到店内后直接用笔在菜单上划下自己要点的菜,然后叫服务员取单下菜。
第 一次见到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个巨大的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员的压力,也可以大大的提高顾客下单的效率。服务员不必再挨个站在顾客的桌前拿笔记下 顾客报的菜名,同时也减少了这个过程中服务员的误记(常见于口音重的顾客),服务员只需要收取单子做必要的标记(是否有忌口)然后递交厨房就可以了。

今儿躺在床上终于读完了《怪诞行为学》之后,我发现,原来这里也隐藏了一个经济学上的道理: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作者丹·艾瑞里做过类似的实验:在一个酒吧里抽取若干桌客人让他们依次公开的报出他们要点的酒,然后让另外若干桌客人分别在一张菜单上写下自己要点的酒,实验者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喜欢自己选的酒及喜欢的程度,对所选牌子是否后悔。
结果发现,人们按顺序公开点酒与私下点各不相同。当他们按顺序点,每个桌子上点各种不同的酒,从本质上说是趋于多样化。虽然某种酒不是很好,但是其他牌子别人都选过了,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不愿意跟随他人,于是选择了别人没有点的。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要咬牙坚持喝下那杯与众不同的难喝的酒。
总的来看,公开点酒,就像我们在饭馆点菜一样,对酒本身的享受程度,不如私下点酒无须考虑别人意见的那些人。当然,第一个公开点酒的人是例外,因为他一样不会受其他人影响。人 们选择菜品或者酒似乎有2个目标:给自己带来最大享受,或者在朋友心目中炫耀自己某些正面的人格特质(独立有见解)。不过他们一旦选择就必须勉强食用自己 不喜欢的东西。当然,在标新立异不被视为正面人格特质的文化背景下或者被压制的环境下,这个现象并不存在。跟领导吃饭的时候或者在高级酒店里是决计不会有 这种自划菜单的。
返回来继续说这个手划菜单。也许,有人会想到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推销特色菜或者特价菜?也许不是,这种不暴露自己隐私的做法反而更加利于推销特价菜,只不过要依赖于这个自划菜单的设计了。

当 然,我更欣赏的是这种利用自划菜单提高顾客点菜效率与服务员压力的做法。上次去吃海底捞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服务没有什么太过深刻的印象,当然,除了那个甩 面的帅哥在甩断4根面条之后仍然坚持甩出招牌动作以飨食客的敬业态度之外。不过他们对能缩短的流程最大程度缩短(如买单),能细化的流程尽可能细化(如洗 手间门口的引导),这种做法强化了系统的效率与协调性,值得学习。

听白鸦UCD2009广州年会演讲

很遗憾,因为正好公司的年会与UCD2009广州的年会在同一天,加之囊中羞涩,所以没能参加。收到了广州那边发过来的5段视频(已经上传至优酷,在这里),很认真的看了一遍之后,觉得实在是遗憾哇。仔细的听了2遍白鸦的演讲,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实践,写了个听讲笔记。

1、需求,还是需求,一直是需求
需求是整个产品的根,需求支撑着整个产品设计的成长。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从需求出发,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着做着就忘记这个需求了,我们开始纠结在如何展示上,纠结在使用华丽的特效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对照着原始的需求再锊一遍。
2、以用户为中心
产品有三大要素:可行性、可能性和用户的期望值;
产品、运营、体验三者是一体的,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的;
一个产品设计师是必须要同时具备这3个方面素质的。
3、用户体验的5个层次
需求是根本(有用);
稳定是基础(能用);
难用不会成功(易用);
给人带来愉悦(友好);
建立品牌(品牌)。
4、用户驱动
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满足用户原始需求,发现新需求;
迎合用户习惯。
5、核心致胜
找准抓稳核心用户,明确目标;
做精做透核心需求;
逐步满足非核心的用户和需求;
不做用户不需要的东西。
6、支付宝的粗略设计流程
1)需求调研:核心用户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需求?市场目标?技术难度?
2)需求分析:用哪些功能来满足需求?优先顺序是什么?打算怎么传递给用户?该阶段产出设计概要
3)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原型设计、模拟和演示
4)设计实现:反复回归原始需求、效果测试
7、用户研究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困难;
只有定量的数据只能看到现象看不到原因,以表带本;只有定性数据只能以偏概全;
把产品先做出来给用户用,然后再快速的改进,迭代;
8、产品路线图
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添加可能的非核心需求——一定量的积累后添加新的功能
9、以小致胜
小细节;
小团队,小公司

比照我们团队目前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核心问题出在需求分析与确认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没有能完成对需求的优先分级、与需求提出方进行确认、与技术沟通 实现手段与时间等问题。于是出现的状态就是产品设计师总是在忙原型,不断修改,技术也在不停的改,导致项目被延迟。
在我刚进入团队的时候我就和另外一个设计师做了约定:在每一个设计开始的时候就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我们需要做的核心是什么?达成一致,然后才开始分工协作。但是,我还是忽略了最最开始的阶段:对需求的比对、确认、沟通。所以,这个做什么还是不是真正需要的做什么…..
关键还是“做什么”,“什么时候出来”。 看来,流程,简单易行的流程势在必行了!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信息,点击这里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心得体会,点击这里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的Twitter互动,点击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