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妈的身份!

1985年,因为我的出生触犯了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母亲离开了代课老师的队伍,父亲继续着一个代课老师的责任。
8年后,我上小学,我的启蒙老师里包括父亲基本都是代课老师。
在我的记忆里,每当过农历小年,也就是学校发通知书的时候,父亲总会拿着一到2张红色的奖状回来,这些奖状包括“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 学能手”等,还有就是和其他所谓的“公办教师”比少得可怜的一点工资,那个时候我和哥哥都小,父亲的这点工资是我们家重要的经济来源。
1998年我开始读初中,因为学校离村子太远,所以都是寄宿在学校。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最后到现在,我离家越来越远。
每次回家的时候,奶奶总这样跟我描述父亲每日的行程:早上5点起床,下地做1小时农活,随便吃点早饭然后骑1个半小时的自行车到学校,晚上8点多到家。农村的的冬天是非常冷的,父亲当时执教的学校在另外一个镇子。
就这样,父亲坚持了5年,5年后调到村子里的小学执教。(全县的老师是要服从一个叫教育局的机构分配的,并不是你一定能在你村子附近的学校执教。)这5年里,父亲依旧每年能拿回红色的奖状,这5年里,父亲没有一天迟到早退过。

在这20多年里,父亲的身份一直是,代课教师!
在我们那个小村子,“老师”是一个极为神圣的称呼,是一个备受尊重的人。40多年过去了,父亲现在出门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有父子两人都是父亲的学生,有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在临走的时候把孩子领导我家让父亲帮忙管教。
再过几天就是父亲的52岁生日,对于父亲来说,“老师”2个字应该是他这辈子听到的最熟悉最温暖的话。

我的记忆里,农村的教师一直存在着“民办教师”和“公办教师”的区别。所谓的民办教师就是我们说的代课老师,而公办教师就是那些获得国家认可的吃皇粮的。 而从民办转到公办是需要极其复杂的程序与手段的,包括学校的提拔、参与考试、获得一个叫教育局的衙门的认可,这里是会存在很多暗箱的。
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的区别在于,你是否获得国家的认可。而这个认可的标准与你是否爱岗敬业、是否业务熟练、是否成绩优秀没有一毛钱关系!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除了薪水不一样,其余的4A评比与KPI权重都是一模一样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区别在于,他们拿的工资与福利是不一样的,而这一切无关与业绩…..

而农村教育的现状是这样的,拥有相对高学历的大部分是年轻老师,这些老师一有机会就会拼命的向县城转,绝大部分不会留在农村,更不会教小学;而国家的“下乡 支教”政策已经很多年了,我至今没有发现我们村里的学校有多少年轻的面孔。那些享受过国家高级教育的正牌新老师们会知道什么是 a o e,知道怎么跟农村的孩子们沟通吗?
而现在呢?想留想奉献的被拒绝了,这他妈的是什么情况?!
现在那些大老爷们一句清退,他们就全部要离开他们这一辈子唯一的岗位。我敢妄言,制定这些国策的人里肯定有启蒙老师是代课教师的人。你们想过你们的恩师吗?再看看这个政策的名词“清退”,再看看那少得可怜的清退费,你们就这么尊师重教?

去他妈的身份!去他妈的狗屁编制!去他妈的政策!

5年前,父亲最高兴的1年,经过了许久的等待与乱七八糟的考试,父亲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去年回家,父亲问我现在每月拿多少钱,我告诉了父亲,然后父亲哈哈大笑,“小子,你老子我奋斗了一辈子现在的工资还不到你的一半啊…..”,当时,我哑然……

此刻,我只有 一粒清泪,老师,你们辛苦了

我是这样抄袭着做产品的

是的,我是个抄袭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师

这点我毫不否认,如果某个产品模块我不会设计,我会毫不犹豫的拿我竞争对手的或者类似的产品来进行抄袭。然后把做出来的东西交给我的用户来做检验,最后修改与完善。

我的抄袭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1)求同
拿到某个需求之后进行分析,并与我脑袋中储存的我用过的我见过的产品进行比对,如果没有就去搜索。发现我现在做的产品和我之前用过的产品的相通点。

2)存异
认认真真的使用一次存在与我现在做的产品相通的产品,去看大家对他们产品的反应,以及我用我自己的观点和掌握的知识做出判断。看哪些是他们做的优秀的,哪些是他们做的不好的,哪些是对他们而言可行但是却不能放在我的产品上的。
比如,Gmail的邮件功能做的很强大,防spam模块也很赞,但是,类比这个去做电子商务网站的邮件系统,那就绝对是得不偿失了。

3)组合
研究完所有类似功能的产品之后,我会发现A家的未登录提示做的很赞、B家对于文案的优化很合人心、C家的信息架构很牛掰。然后我需要做的就是把A、B、C三家的优点做综合,然后分开抄袭。
是的,完全抄袭一家的产品是低级的抄袭,也是不认真的抄袭。

4)优化
也许D家的类似产品的创意很棒,但是做出来的东西实在太烂了,用着超级不爽。我就会选择把他的创意抄袭来,然后进行优化。
比如,之前做电子商务平台商铺系统的时候,有个小站搞了个“邻家铺子”的小功能。但是,点击“邻家铺子”按钮的时候他只是对所有的店铺进行一个按顺序的在新 页面打开而已。我觉得这个创意太牛掰了,但是这个设计太糟糕了。于是,我也做了个邻家铺子的模块,我把规则修改成从与当前用户浏览的该店铺的同类店铺中随 机打开一家进行展示,既达到了邻家的目的也做到了契合用户兴趣。

5)修正
当把这些抄袭来的东西进行拼装之后,属于我的抄袭作品就出来了。它看着像是披着A产品的皮,拿着B产品的刀,走着C产品的步子,还比D产品多戴了顶帽子。但是战斗力如何则是由我的用户说的算。
快速上线之后,通过后台流量的监测、用户的回馈、相关领导的意见等等就能知道这个组装出来的家伙是变形金刚还是坨泥巴了。这个时候你也知道问题点出在什么地方了,迅速做出判定,然后修改之。

概括来说,这就是我的产品设计迭代理论。个人觉得互联网的产品设计首先是个快速迭代的过程,其次是个不断的被抄袭、抄袭、再被抄袭这么一个大的迭代过程,整体来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而决定你是否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的条件是,你是否能“抄越”。因为抄习,所以抄越!

当然,不排除你是天才的产品设计师的可能,那么,如果你是个完全就只按照自己脑子里的设计想法去设计而不会参照任何其他人的产品的设计师,请,尽情的鄙视我吧,我完全真诚的接受你的鄙视!

附注:“抄越”一词我从我们团队的一个美女那听来的,后经bian和白鸦同学的演化就成了,“因为抄习,所以抄越!”

最后,用毕加索的一句话结尾:Good artists copy, great artists steal——Picasso

能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

事件缘起,哥们让我去观摩一个网站,然后跟我说,这个网站很牛掰的,值得我们学习。
我去溜达了一圈就出来了。因为我发现无论从信息架构上和体验上还是交互设计上都算不上出色,而且视觉上还略显简陋。
若干时间后,哥们问我,看出什么门道了吗?知道他们的牛掰之处了吗?我茫然,说这个站点很一般啊,没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吧…….
哥们听完大笑,然后跟我说了其中的门道。听完我真是拜服的五体投地,彻底的被洗脑了一回。

这个感觉就像是看魔术表演,魔术师表演看着很玄幻,搞的他跟个神仙,一旦那个原理被揭开,我们就惊呼原来事情那么奇妙。比如,我们看Gmail,从表面上看他足够简洁,但是功能足够强大,强大到你想到什么他都能提你实现了。我们从表面上能看到的只是Gmail简洁的界面,优秀的用户体验,然而,其背后的东西呢?我们都看不到,那么Gmail的核心竞争力何在?是仅仅简单的界面与架构吗?显然不是!

核心竞争力是个不断被诠释和放大的东西,到底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是Google的简洁?是淘宝的免费?是支付宝的可信赖?是目前电子商务B2C的便宜?
不,这些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恰恰是那些无法被局外人看到的东西,是无法通过模仿得到的东西。
外界总是在说腾讯在模仿,但是他从来没有模仿到别人的核心竞争力他也无法模仿到。当然,他能成功,这是他自己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之所以,我们之前没有发现腾讯的这个核心竞争力,恰恰也是因为,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我们总是看到腾讯在模仿,却没有关注腾讯在模仿的背后的巨大的力量。当我们的目光总是落在外在的时候,我们是无法读懂他的。

看到的都不是核心竞争力,更何况,往往,我们连看都没有仔细的看,所以,我们永远无法超越。

所以,不要去相信什么观察家,观察无法出真知。观察到的东西是最肤浅的现象,是人家故意走光给你看的。
我是个会不断有不同的ideas的家伙,几个月前,Tony千鸟对我做了个会诊,结论是:我是个缺乏实践的可以培养的学生。那个时候,我总会通过自己的一点观察就下结论,现在等我深入了,我越来越觉得,那个时候自己多肤浅啊。
当你观察的时候,你时常会从一个很单一的维度去做判定,当你深入去做的时候,你发现,原来这个设计是多个维度权衡的结果,而你之前作出判定的那个维度跟其他的点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点是可以忽略掉的,因为,平衡之后的设计是最优化的设计。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心态做产品

假如,我说假如。
有一天,我们产品设计师们都没有底薪了,也跟销售一样按照提成拿工资。我们的提成算法是我们设计的一个产品模块给公司带来了多少收益,设计师们根据这个收益进行分成。
我们对注册表单的改进为网站增加了多少注册用户;我们对购物流程的优化提高了网站多少转化率;我们对首页的信息架构重构提高了多少PV;我们对一个按钮文 案的更新增加了多少销售额;我们对一个小细节做体验的改进减少了多少跳出率;…,所有这些产品的改进、设计给公司带来了多少效益,然后根据带来的效益 来确定设计师们的提成工资,我们的设计状态会是怎么样的呢?
这个想法来自于今天下午一个会议之后,我突然想到的。

设计师们总是在说UED,在说以用户为中心,但是,实际上设计师恰恰是对用户效益最不敏感的一个职业,一直以来。
设计师的产品做好了,市场容易开拓了,运营也好做了,销售更是可以把黄金卖成钻石价钱。但是,设计师们呢?设计师们看到每个月市场与销售们春光满面,看着 运营越玩越有意思,他自己实际上是没有太过直接的感受。说的再露骨一点,没有金钱的刺激,他们感受不到他们好的设计和他们不好的设计的差距。目前好的设计 与坏的设计对于他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看是否有用户站出来骂,是否有用户偷偷的叫好,看老板心情爽不爽。
我再继续把我的观点低俗化一点。想让设计师关注用户,从用户出发有2个可能,设计师本身有深刻且正确的UCD信仰,设计师受到直接的利益的刺激(工资)。

不知道是否已经有公司这么玩着呢?你们玩的怎么样?不过从现在开始的时间里,我要这么玩下去了……

观察:他们这样寻找入口

写在前面:
“观察”将是一个我会长期更新的话题。在这个话题里,主要分享我所遇见的和听到的用户使用产品的习惯,以及如何使用等现象。
强调,我只客观的讲述现象,不会做任何评论,当然,我也没有资格做什么评论。

1、某女性论坛用户这么去她喜欢的淘宝店铺
小A,女,24岁,非互联网公司职员,上网主要是购物、看娱乐新闻,经常出没与某一女性社区,使用XP系统,浏览器是IE7。
她去她喜欢(经常购物,对该店铺依赖性较高)的淘宝店铺的路径是这样的:打开常去的该女性社区,找到那个淘宝掌柜在该社区中发的帖子或者回复过的帖子,点击帖子下面该淘宝掌柜的签名中链接的淘宝店铺地址,去该淘宝店铺购物。

2、某产品设计师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
小B,女,25岁,互联网产品设计从业1年,由于工作需要会经常收集很多设计不错的网站,使用XP系统,浏览器IE7、遨游。
她在做某个设计的时候如果需要打开她收藏的网站做参考的步骤是这样的:点击浏览器菜单栏的“收藏”,展开所有她收藏的网站,没有对收藏夹进行分类,收藏夹里的网站覆盖了整个屏幕,鼠标从上到下依次滑过进行筛选,找到她需要的网址,点击打开。

3、某公司高管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
小C,男,28岁,互联网企业高管,使用Win7系统,浏览器是IE8和firefox。
今年9月起,google在其谷歌中国站上取消了登录按钮。我们都知道,这是因为google考虑到其在中国的服务全部不需要登录(谷歌音乐不支持登录,也不支持google),同时也是为了规避某些风险。
PS:之前看到有产品设计师说谷歌的这个做法很“傻逼”,我想,他一定不是一个翻墙界人士,一定在贵国局域网里生活的很舒坦!
他是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的:打开谷歌搜索,输入关键词“登录”,点击第一条结果进入google帐户登录界面。

4、某产品经理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和登录他的google帐户
小D,男,24岁,互联网产品设计从业2年,使用XP系统,浏览器是firefox。
他这样管理他收藏的网址:收藏夹有分类,常用的、设计素材、工具、…,但是里面的网址并不多,他直接在firefox的浏览器里输入他需要的网站的名称,firefox自动为他做跳转,如果该网站在他的浏览记录(地址栏记录)里或者谷歌搜索排名较高则会直接跳转,不然转到谷歌搜索页面,点击打开。
他这样登录他的google帐户:光标焦点移动到firefox里的google工具栏搜索里,enter,跳转到谷歌首页,点击“Google.com in English”,在右上角登录。

让评价故意走光

2009年UCD书友会的最后一期话题是:商品评论的设计。结合我之前做的相关设计和一些收集做了一个简单的PPT分享。有同学跟我要PPT的原件,由于我个人真不擅写PPT,所以做的蛮难看,这里就结合下午大家的讨论简单把提纲列出来吧。

1、商品论对与电商的意义
1.1重要性
参照CNNIC09年11月发布的调查报告《
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研究报告
1.2如何引导评论
>用户评论的原因在于利益与精神点的触动:利益受损、得益;与某些评价共鸣、参与感;得到的心理满足;获得利益(积分)
>常见引导手法:EDM(卓越);积分奖励(京东及社区站点);营销手法(三狼啸月)
2、评论的权限

2.1谁能评论
任何人?注册用户?购买过的?编辑/专家点评?
2.2评论频率/次数
只能一次?在购买完成的某特定时段内?可以对评论做修改?
2.3未登录的处理
亚马逊、ZOL的失败案例
3、评论的内容

3.1打分
3.1.1打分的形式
>交互:下拉?单选?JS星星触控?
>分制设计:3分?5分?10分?
3.1.2打分的要素
3.2评论
3.2.1评论的形式
>是否需要标题?
>是否有字数限制?
>是否分项评论?优点、缺点、总结的做法是否正确?
3.2.2评论框的设计
>细节之未登录的处理
3.2.3评论的UGC
>是否允许对评论投票?
>是否允许对评论再评论?
3.3评论与网站其他内容的组合传达
>评论的内容如何传递到社区?
>社区关于该商品的优质信息如何传递到商品页?

3.3.1评论与讨论之间的关系?
卓越:评论+讨论
当当:先社区再BBS
4、评论的展示
4.1评分机制
>不同用户群所做出的评论的权重如何处理?
>海量评论数据的系统消化与展示:豆瓣打分5分制,显示10分制;有啊打分10分制,显示百分比制
4.2商品页面的展示
>与BBS、SNS的组合
>展示排序:时间?投票指数?digg指数?
>展示的地方

5、案例展示

如果您有更多关于商品评论设计的ideas,欢迎参与UCD大社区话题:商品评论的设计

完整PPT下载:http://www.slideshare.net/kentzhu/ucd12

对目前网银提现系统的一个小疑问

最近在做一个提现系统的设计,少不了的要参考一下国内的几个网银提现老大哥的设计,以免走了弯路。看了下支付宝以及百付宝关于提现信息设置这个模块的设计,有些许疑问,写出来大家帮忙看看。

以支付宝、百付宝为例,目前的提现设置是这样的:身份证信息与银行卡信息关联;允许与参与认证的身份证持有人信息相同的银行卡开户人提现;每个提现周期内仅允许向一个银行卡提现;在不同的提现周期内允许向不同的银行卡提现,但前提是银行卡持有人与认证人相同。
简单说,可以向kentzhu户名下的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兴业银行分别提现,但是每次只能选取一种,且更换要提现的银行卡无周期限制。

那么,目前kentzhu第一次选择向招商银行提现、第二次选择向农业银行提现、第三次选择向招商银行提现需要的操作是:
设置支付宝提现银行信息为“招商银行”——申请提现——成功;添加(实际上是替换)提现银行信息为“农业银行”——申请提现——成功;再次添加(实际上还是替换)提现银行信息为“招商银行”——申请提现——成功。
看出问题出在哪了吗?目前的网银提现设置里,是仅仅允许存在一个银行帐户信息的,但是,规则却是允许向同一户名下的不同银行帐户提现的。所以,当上述问题存在的时候,用户多做了许多的无用功!为什么是替换目前的提现帐户信息而不是添加,然后在提现的时候让用户选择一个呢?

我的想法很简单:是否可以把这些银行帐户信息都保存下来,使用真正的添加,而不是写着添加,实际上是替换的方式来进行银行帐户信息修改?
如此设置之后,上面的情况就变得很简单,在提现之前先选择要提现的银行帐户信息,如果该银行帐户不存在则添加之,然后申请提现。减少了用户每次都必须存在的无用操作,以提高提现效率,缩短流程。

当然,或许有的人看到这个想法之后说要考虑安全问题,考虑套现的问题。实际上,目前的这种做法也并没有在安全上或者套现上做了什么规范(对更换提现帐户没有限制)。所以,我的这个想法是基于目前的设计来考虑。如果真的是要规避套现风险的话,那则需要在更换帐户的设置上再做一些限制,这个是后话了。

最后,简单膜拜一下支付宝2010版本(官方木有放出版本代号,姑且这么叫吧)。
我是11月16号拿到的新版使用邀请。第一次进入的时候就被震惊了,支付宝进一步脱离了淘宝支付平台的影子,越来越朝着独立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费生活平台的方向发展。单从产品架构和交互上看,这次的改版可以说是让支付宝脱胎换骨了,用户的操作路线越来越明晰,不再像之前那样一个屋子给出N个路口进入,最后把用户搞迷糊了;同时核心功能也最大限度的凸显。
简洁化设计已经成为Web设计最大的趋势。摆脱掉华丽花哨的小favcion和厚重的背景色正在流行着。

不过,也许是改版不完整的缘故,有些地方个人觉得还是蛮别扭。比如,
1)新增提现帐户那弹出来的默认城市居然是“
美国省美国市”;
2)在申请提现频道下面点击“提现记录”居然跳转到了消费记录频道下的“充提记录”子栏目了。这个跳转打断了我对“提现”这个事件的操作,让我从一个事情忽然跳转到另一个事情,体验上我没法接受。另外,提现属于消费的范畴吗?
3)无操作自动退出系统的时限设置是多久?我怎么老是感觉我被弹出了系统,然后不断的需要登录呢?这个体验,我没法接受。

UPdate:
12月22日发现,在新版支付宝中,支付宝已经可以设置多个提现银行帐户,并且在提现的流程里会显示目前你设置的银行帐户,您可以选择一个银行帐户提现,也可以添加一个新的银行帐户。

从公开唱菜到手划菜单

之前上班吃饭的地方在一个商场的底层,在那里我发现“一小碗比一大盘赚的更多”;现在上班的地方四周都是小饭馆,这些小饭馆典型如顺口溜使用的是手划菜单点菜的方式。餐厅在每个餐位的抽屉里放若干菜单和笔,顾客到店内后直接用笔在菜单上划下自己要点的菜,然后叫服务员取单下菜。
第 一次见到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个巨大的改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服务员的压力,也可以大大的提高顾客下单的效率。服务员不必再挨个站在顾客的桌前拿笔记下 顾客报的菜名,同时也减少了这个过程中服务员的误记(常见于口音重的顾客),服务员只需要收取单子做必要的标记(是否有忌口)然后递交厨房就可以了。

今儿躺在床上终于读完了《怪诞行为学》之后,我发现,原来这里也隐藏了一个经济学上的道理:人们有时甘愿牺牲消费快感来突出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
作者丹·艾瑞里做过类似的实验:在一个酒吧里抽取若干桌客人让他们依次公开的报出他们要点的酒,然后让另外若干桌客人分别在一张菜单上写下自己要点的酒,实验者分别询问他们是否喜欢自己选的酒及喜欢的程度,对所选牌子是否后悔。
结果发现,人们按顺序公开点酒与私下点各不相同。当他们按顺序点,每个桌子上点各种不同的酒,从本质上说是趋于多样化。虽然某种酒不是很好,但是其他牌子别人都选过了,为了表明自己的主见,不愿意跟随他人,于是选择了别人没有点的。也就意味着他可能要咬牙坚持喝下那杯与众不同的难喝的酒。
总的来看,公开点酒,就像我们在饭馆点菜一样,对酒本身的享受程度,不如私下点酒无须考虑别人意见的那些人。当然,第一个公开点酒的人是例外,因为他一样不会受其他人影响。人 们选择菜品或者酒似乎有2个目标:给自己带来最大享受,或者在朋友心目中炫耀自己某些正面的人格特质(独立有见解)。不过他们一旦选择就必须勉强食用自己 不喜欢的东西。当然,在标新立异不被视为正面人格特质的文化背景下或者被压制的环境下,这个现象并不存在。跟领导吃饭的时候或者在高级酒店里是决计不会有 这种自划菜单的。
返回来继续说这个手划菜单。也许,有人会想到这样做可能不利于推销特色菜或者特价菜?也许不是,这种不暴露自己隐私的做法反而更加利于推销特价菜,只不过要依赖于这个自划菜单的设计了。

当 然,我更欣赏的是这种利用自划菜单提高顾客点菜效率与服务员压力的做法。上次去吃海底捞的时候对于他们的服务没有什么太过深刻的印象,当然,除了那个甩 面的帅哥在甩断4根面条之后仍然坚持甩出招牌动作以飨食客的敬业态度之外。不过他们对能缩短的流程最大程度缩短(如买单),能细化的流程尽可能细化(如洗 手间门口的引导),这种做法强化了系统的效率与协调性,值得学习。

听白鸦UCD2009广州年会演讲

很遗憾,因为正好公司的年会与UCD2009广州的年会在同一天,加之囊中羞涩,所以没能参加。收到了广州那边发过来的5段视频(已经上传至优酷,在这里),很认真的看了一遍之后,觉得实在是遗憾哇。仔细的听了2遍白鸦的演讲,结合自己的理解与实践,写了个听讲笔记。

1、需求,还是需求,一直是需求
需求是整个产品的根,需求支撑着整个产品设计的成长。在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从需求出发,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着做着就忘记这个需求了,我们开始纠结在如何展示上,纠结在使用华丽的特效上。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回过头来,对照着原始的需求再锊一遍。
2、以用户为中心
产品有三大要素:可行性、可能性和用户的期望值;
产品、运营、体验三者是一体的,必须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进行的;
一个产品设计师是必须要同时具备这3个方面素质的。
3、用户体验的5个层次
需求是根本(有用);
稳定是基础(能用);
难用不会成功(易用);
给人带来愉悦(友好);
建立品牌(品牌)。
4、用户驱动
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
满足用户原始需求,发现新需求;
迎合用户习惯。
5、核心致胜
找准抓稳核心用户,明确目标;
做精做透核心需求;
逐步满足非核心的用户和需求;
不做用户不需要的东西。
6、支付宝的粗略设计流程
1)需求调研:核心用户是谁?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需求?市场目标?技术难度?
2)需求分析:用哪些功能来满足需求?优先顺序是什么?打算怎么传递给用户?该阶段产出设计概要
3)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原型设计、模拟和演示
4)设计实现:反复回归原始需求、效果测试
7、用户研究
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得到了什么样的信息,有什么样的困难;
只有定量的数据只能看到现象看不到原因,以表带本;只有定性数据只能以偏概全;
把产品先做出来给用户用,然后再快速的改进,迭代;
8、产品路线图
核心用户的核心需求——添加可能的非核心需求——一定量的积累后添加新的功能
9、以小致胜
小细节;
小团队,小公司

比照我们团队目前的状态,我个人认为核心问题出在需求分析与确认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没有能完成对需求的优先分级、与需求提出方进行确认、与技术沟通 实现手段与时间等问题。于是出现的状态就是产品设计师总是在忙原型,不断修改,技术也在不停的改,导致项目被延迟。
在我刚进入团队的时候我就和另外一个设计师做了约定:在每一个设计开始的时候就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个?我们需要做的核心是什么?达成一致,然后才开始分工协作。但是,我还是忽略了最最开始的阶段:对需求的比对、确认、沟通。所以,这个做什么还是不是真正需要的做什么…..
关键还是“做什么”,“什么时候出来”。 看来,流程,简单易行的流程势在必行了!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信息,点击这里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心得体会,点击这里
更多关于UCD书友会•2009广州年会的的Twitter互动,点击这里

别得瑟了,你很可悲!

我不知道很多人出于什么样的心态乐此不疲的在Twitter上RT那些嘲笑别人不知道什么是Twitter,不会使用Twitter的tweet。
他们嘲笑着说主流的QQ用户认为twitter是抄袭的QQ心情;他们骄傲的说百度空间里没有一个人用过twitter,除了他自己;他们自豪的说,他会用twitter,他不是倒掉的一代。。。。

然后呢?
他们把自己在豆瓣上的信息绑定到Twitter上,他们把他们的Google reader分享像扔废纸一样让个机器人帮助他们扔进twitter的timeline里,他们把杂七杂八的网站上的自己的足迹都丢进twitter里,他们觉得这样自己就很牛逼了。你看,我每天都在互联网上晃荡,我多么熟悉互联网啊,我多么先进啊,我多么思想进步啊。。。。

屁!
这就是扭曲的优越感,病态的自豪感!

为什么我使用Twitter,我没有一丝的自豪感呢?相反的,我觉得我很悲哀,我也为所有在中国境内翻墙使用Twitter的人感到悲哀!(貌似贵国没有不需要翻墙就可以使用Twitter的?除了某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之外)
作为一个每年都要被莫名其妙的代表无数次的贵国网民,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我为我自己需要每天提心吊胆的使用这个优秀的服务感到悲哀!
为这个优秀的产品在贵国一再被阉割,被封杀感到悲哀!
我更为贵政府在一个客人面前肆意的挑逗一下我的G点,然后马上删除掉所有的信息感到悲哀!
为无数的媒体和评论家们在评论一个90%的网民用不到,连百度知道都不知道的服务悲哀!

别得瑟了,你很悲哀!
你在使用什么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在使用这个工具!
你知道什么现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试图改变之,哪怕是做很细微的那么一点点事情!比如免费代客翻墙,比如每天教一个人戴Tor。

你所看到的,你所认为火的,你所听到的那些所谓的互联网评论家,互联网热点讨论,大多都没有什么赢利点可言。
相反的,倒是那些从网吧里,从民工中得到的需求与数据最后成为了最好的赢利点,造就了最卖座的产品。
根源在哪?你是悲哀的一小撮,自以为了解互联网用户心态的一小撮。
别傻了,这些需求太不符合“国情”了!

一个可悲的中国互联网从业者,Blogger

钟跃民,行走的杀手

《血色浪漫》里最厉害的杀手是宁伟,师从钟跃民和江海洋的他是个绝对无敌的杀手。也有人说,整部故事实际上都是围绕他来展开的,最终以他的死来结尾。不过,我还是想说说这个剧中的另外一个杀手,一个行走着的杀手——钟跃民。

钟跃民是一个一直都在行走着的人,不论环境的好坏,他都会选择行走,一直继续行走。在优越的环境里他觉得没意思,试图改变;在艰难的环境里他在苦中作乐的 同时更想着改变,往更好的更有意思的地方行走。于是,他做过好学生,当过顽主,插过队,当过营职干部,干过个体,进过国企,去过自然保护区,…..
钟跃民是个行走中的杀手,他会一直在路上,这是所有男人的梦想,也是对付所有女人最致命的武器。
他行走着,他豪气万丈“哭什么?又不是上刑场。小家子气,大丈夫横行天下,这才刚有点意思,好玩的事还没开始呢!”;他行走着,他不尊规则“我小时玩警察 与强盗的时候我就一直喜欢扮演强盗,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常常把警察耍的团团转”;他行走着,他特立独行的活着“干个体怎么了,干个体靠自己双手吃饭,又不 丢人!”;他行走着,他不甘寂寞,最后去了自然保护区…..

实际上,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让自己仰慕的“行走着的男人/女人”,这是每个人对异性的理想状态。

周晓白是个倔强却有着最传统爱情理想的女人,和心爱的男人结婚、生子、教子、老死。他是第一个也是最执着的最可悲的跟随者。固执的跟随折磨了整个青春岁月 里的她。她似乎不知道行走着的人的感情是很善变的,爱情又是所有感情中最急躁的一种,爱情不能复制,甚至不能温习。她居然最后天真的使用与张海洋假结婚来 刺激钟跃民,这个做法使得她在钟跃民心里彻底庸俗了。
周晓白是天真的可悲的跟随者,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女人。不过好在在最后的时候她始终还是放下了对钟跃民的爱,这个结尾颇让人宽慰。
秦岭是个明智的和钟跃民有同质因子的跟随者。她冷静,理智,她早早洞悉了钟跃民这个男人的一切。所以在一开始,她就对钟跃民说:“我答应和你在一起,因为 你寂寞,我也寂寞,可我们的关系可能也只是暂时的,我们的人生还充满了很多的不一定,今后如果你遇到更好的女人,我会放你走,如果我遇到更好的男人,你也 不能拦着我。”这是新鲜刺激的符合钟跃民当时处境的爱情观,钟跃民惊喜了。秦岭最聪明的地方是没有自认为自己是钟跃民生命里独一无二的女人。所以她从来不 纠缠,甚至提前后退。
秦岭是最理智的跟随者。不过很遗憾,这类女人是个稀有物种。
高玥是个聪明的善解人意的跟随者。他随也倔强但却与周晓白不同,她看钟跃民比周晓白清楚,在行动上也不会像周晓白那样的牛气冲冲,他始终是像个小妹妹一样的融化钟跃民,甚至亲近钟跃民的父亲。
高玥是个亲切的跟随者,也是让行走着的男人最舒心的跟随者。不过可以猜想下,我对高玥和钟跃民的结局持悲观态度。
还有一个女人,是钟跃民的女秘书。有不少人说这个女人的出现是个败笔,很多人因为钟跃民接受她的勾引而不快。严格上说,这个女秘书不算是钟跃民的跟随者, 这是一个极富心机的女人,钟不过是她的垫脚石。她有野心,她也把钟跃民看的透透的,她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男人能带个她什么,她需要什么,于是她一直也算是遵 从领导的指令在做铺垫。而钟也知道“你不是一直在铺垫吗?”,之所以接受她的勾引我觉得恰恰是个绝佳的妙笔。这个桥段出现在钟得知秦岭,他心目中最独特的 女人不再跟随他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抱着一种发泄的心态接受了秘术的勾引的。这个桥段实际上是从一个侧面来反应钟的性格特征的。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钟跃民始终只能是个理想中的动物,而这部电视剧的最大看点则是在这三个女人身上,三种不同的爱情态度。
故事并没有结局,三个女人最终究竟谁是胜者我们不得而知,如果我来设计,结尾会是这样的:钟跃民一个人独坐西风萧瑟处,面带微笑若有所思,而身旁,没有人….

Axure之锚点跳转与Title提示

最近在做一个原型的时候用到锚点跳转与Title提示功能,同事看到HTML之后问我这个是怎么实现的;昨天又看到一篇文章举了个注册表单中的Title 提示示例,问这个是如何实现的,我才发现原来很多人都忽视了axure中一个很常用的组件——图片/图像映射区域(image map region)。
组件名称:image map region,图片/图像映射区域
组件介绍:在web页面中制造一片不可见的区域,相当于图片的热区,从而添加说明与互动。在现实的网页中经常会有一张大图中有某个区域是触发按钮,而图像映射区就可以用来说明这个区域的的功能和互动内容。
可实现功能:链接的Title提示图片的Alt提示锚点跳转。类动态面板功能。

1、Title提示和Alt提示功能实现
链接的Title提示和图片的Alt提示功能相对比较简单,其实只要简单说一下大家就都能明白了,只是平时没有注意罢了。
如上图所示,选择图像映射区域组件,覆盖在要映射的图像上方,右键点击“编辑工具提示”,输入Title的文本内容,OK。
其中,是否给该控件加注标签为可选项,如果不加注标签,则系统默认名称为“unlabeled”,不过,如果你需要使用锚点跳转功能的话则需要加注标签,中英文皆可。因为你要指定锚点的跳转位置,这个位置的判定就是以该标签的名称为准的。
PS:ALt和Title提示这个功能也可以用动态面板来实现,不过比较笨重,需要设置mouse on和mouse out两个交互动作。
2、同一页面内锚点跳转


如上图所示,先在要加入锚点的地方添加一个图像映射区域(操作方法如例1),这个图像映射区域必须要加注标签;在要实现跳转的链接上加到交互动作,动作选 择:滚动到图片映射区域;然后选择你要跳到的锚点位置,在下拉菜单中选择你刚才加注的那个标签名称;可以考虑选择滚动的方式;OK。
其中,必须要对图像映射区域加注标签页面的长度一定要足够锚点跳转,如果页面不够长他跳了你也看不到。
3、不同页面之间的锚点跳转


如上图所示,这里包含了2个方面的交互:A页面的组件a的交互、B页面(跳转到的页面)的页面交互。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借助一个中间变量(新增的变量1)。
点击线框图,管理变量,新增一个变量(例如1)——给锚点链接添加交互属性,也就是在离开页面A的时候需要先给变量赋值——在跳转到的页面(B)中添加页面交互(在OnPageLoad中添加):滚动到图片映射区域【注意,不是组件交互而是页面交互!】,OK。
这个过程的流程是这样的:点击链接a的时候也带入了一个变量1,当a动作完成后,如果在B页面还存在满足变量1的交互动作则继续执行,滚动到图像映射区域。
4、不同页面之间的切换层状态锚点跳转
这个需求是这样的,点击页面A中的链接a跳转到页面B中Tab模块T中的第二个tab 2中。
实际实现原理还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在对页面B的页面交互条件中再添加一个“设置动态面板状态跳转”就可以了,此时的条件变成同时满足:变量值为1 and 设置动态面板状态转换到T的tab2 and 滚动到图片映射区域。

PS:道理很简单所以就木有给出原型实例。我的axure使用的是5.6的汉化版本,汉化版本情况可以看这里

细数QQ广播的流氓事

不好意思,嘴没禁住,又开始了我最肤浅的体验和最扯淡的思考了。

2009年11月19日,QQ邮箱更新阅读空间分为三大部分:“广播”、“好友日志”和“我的订阅”。其中,“新功能“广播”,是个微型博客。您可以写一句话,推荐一篇文章或一段视频,分享给关注您的好友,好友可对分享内容进行评论。同时,在这里也可看到所有您关注的好友分享出来的信息。

收到好友的关注邮件之后过去试用,发现流氓若干:
要进入你的QQ广播需要经过3个步骤:进入QQ邮箱里的阅读空间、进入QQ广播引导页、进入你的QQ广播。第一个流氓来自与这个引导页,如下图:


在这个页面上,有2个明显的按钮“全选”和“关注他们”,运营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把列出的这些所谓的你感兴趣的人都关注了。这是一个极具迷惑性的强奸设计,于是不明真相的你一下关注了N多你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下面这个可怜的MM就是),杯具发生了。。。
然后你想取消关注他们,就发生了接下来的一幕,如下图:


你知道在这个页面上(关注你的人的个人页面)如何取消对TA的关注吗?当你的鼠标滑动到“已关注”区域的时候指针成了textcursor(输入)状态。不明真相的你被打败了。。。
然后你想,既然取消不了,那我不接收他们的信息总可以吧,于是你想设置下消息提醒,如下图:


在这个页面里有2个惊喜等着你,一是你发现所有的QQ广播消息都是通过QQ邮件提醒的(没有发现系统消息在QQ广播页面提示收到别人对我广播的回复),二是你发现最让人诟病的产生邮件最多的你被关注了你的提醒居然系统不让设置,这,这真是人间餐具哇。。。
好吧,你只能就这么忍着了,既然都已经这样了,那就先条广播自己乐呵一下吧,如下图:


什么叫转播什么叫已转播呢?你发现你发出去的信息下面都标注着“已转播”,别人的信息下面都标注着“转播”,你好奇的去点一下“取消转播”,又一次杯具发生了,你发布的信息被删除了。。。
为什么你发出去的信息叫已转播呢?哦,原来是他们认为所有的信息都是经过“系统”这个用户来转播第一次的,你发出去就自然是系统给你已经转播了。。。嗯,转播,要理解下这个真是个大工程哇,试验出真知,餐具让你觉醒。

好了,我一路杯具的走过来了,我来说下怎么避免这些杯具:
1、引导页那个地方,其实那些人的图像都是可以点的,基本上你点一下你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人关注下就可以了。
2、别管那个指针的形状,勇敢点下去就可以取消关注了。另外可以在“我关注的人”这里去取消。
3、这完全是个杯具,非吾等能解决的。这种天才的全邮件提示设计太超前了,我理解不了,你呢?
4、转播=RT=转发。取消广播=删除。

猜想,QQ广播实际上是蹩脚的学习了Google reader的share with note和comment的设计,其核心还是feed论
调侃了一句:
度贴吧微博化了,QQ又一次微博化了,现在还有谁没微博了?赶紧勃起吧!
不过这种做法从整个QQ的产品线上看很难理解,感觉有些混乱。
我们知道,现在QQ签名=QQ空间心情=滔滔。这玩意目前的功能实际是:QQ广播=QQ日 志。那么,这些产品之间该如何整合?他们又是怎样的关系呢?看似都是围绕QQ空间再走的?QQ邮箱再经过一系列的功能创新赢得不少口碑之后开始走扩张的路 子了?
我不知道,我也没看明白,各位老湿谁明白的给我说说吧。

PS:截至目前我的Gmail已经收到若干封XX关注了我的邮件了(我用Gmail接收了我的QQmial)。。。
真的很抱歉,一直都是在说QQ的坏话,上次那个关于QQ好友印象的博客也是,不过还好最后改掉了。不知道这次如何。

输入框的大小

开始的时候我写了个标题:输入框的高度,再一想单讲输入框的高度实际上是没法限定的,输入框的高度取决于需要输入的文本的多少、输入框的宽度这2个因素。
我简单的把输入框归为以下几类:搜索、表单、地址栏、状态栏类;微博、IM工具聊天输入域、短评输入域、自我介绍;博客文章编辑、大段文字输入。


对于第一类这样的输入框似乎是没有什么规则可依的,google.com、g.cn、baidu.com等等这些搜索引擎的输入框貌似都是随性而为的?
好事的对比了一下:google最多允许输入2048个字符而百度最多只能输入100个字符,这也导致了google的输入框要明显比较百度宽许多;g.cn的输入框高度现在已经调整到和百度一致了而google.com还是系统默认的25px。
我的猜想是这样的:g.cn的调整在于在同等px下汉字要比英文略高一点,因而google.com采用了系统默认的25px高度,而g.cn后来意识到 这个问题调整到了跟百度一样的28px?但是就搜索引擎而言,关键词一般都不会太长为什么google.com的限度是2048个字符呢?木有想明白
对于第三类大段文本的输入框实际上也没有什么可说的,简单说就是刨去必要的功能按键之后其他的区域都是为输入服务的,如果文本长度再大的话就采用下拉条的方式。这个新纸模型大概是来源于我们的纸质笔记本了。

想说一说第二类短文本的输入框现象。
微博类产品中twitter的输入框是长而矮的而国内的类twitter产品是相对较宽较高的。这还是符合我之前的猜测,英文与汉字的区别。
关于输入文字超出限制的处理上:twitter采用的是“报警”式,显示目前可输入字符数目为“-XX”,(很BT的测试了一下,这个XX应该是可以无限大的,只是在超出10W字符之后,我的浏览器卡死…..)但是你仍旧可以继续输入;国内的Ucenter采用的是“限制”式,当字符达到上限后不允许再输入任何字符。
个人觉得Twitter、meme等这样的报警式做法相对ucenter而言欠妥,当超过字数限制的时候应该果断的限制用户继续输入。相对而言Plurk采用的是改进式的“报警”,plurk会把多出来的字符标红,并提示你需要删除多少个。
在这所有的微博类产品中,plurk的输入框我觉得是给我体验最好的。初始输入框是系统默认的34px,随着输入文本的增多输入框的高度随之提高,当文本继续增加到达限定的100px后出现下拉条。
后来MSN很聪明的选定了这个微博产品进行山寨,不过很可惜的是没有山寨到其精神,MSN聚酷的输入框高度是固定死的,随着内容的增加框内的文本根本无法再阅读。

在IM方面,QQ采用的是类twitter的模式而Gtalk采用的是类plurk的模式,不过经过测试发现,当输入的文本到达Gtalk允许的最高限度后,不会出现下拉条,这点上蛮意外的。

总结:
输入框的高度应该由系统规定用户可输入的文本来确定,不可能一个只允许输入150个字的论坛介绍搞一个高的出奇的输入框吧。
对于有字数限制的输入框,当用户输入的字数达到上限时应该强制不允许用户继续再输入或者警示出超过的字符内容并告知删除。
在英文界面和中文界面上,由于字体构造的差异会导致UI设计的差异。而这差异往往就在一个象素之间,但是真正的用户体验往往就在这一象素上!

年度故事汇第2009期

2009年的马上要被烧完了,为了不挤着和许多人一起总结2009展望2010,于是,我决定,提前把2009送走。
我的2009年如果要用一个词总结的话,我觉得确实是如同那些我虽然总是极其无所谓但是甚是火爆的星座论所说的:运交华盖。
学生时代为了应付作文老师老是让我们看各种有名的故事,当然我个人觉得有一半是杜撰的。不过,慢慢的记故事成了我的一个习惯。

强力插入鸣谢:感谢一直一来帮助和鼓励我的朋友、前辈,特别是在我最彷徨的时期被鄙视的时候仍人鼓励我的兄弟们!话不在多,就一句谢谢!

汉武和康熙是我最欣赏的两个帝王,这两个万世之君的成长也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以下摘自我分别看了十遍左右的《汉武大帝》和《康熙王朝》。
武帝被立为太子,靠的是长公主刘嫖,条件是娶其独女陈阿娇为妻。武帝16岁亲政后立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建元新政”,并试图打破地方割据抑制诸侯势力对中央政治的影响。但,武帝无法抑制自己对长公主及陈皇后的厌恶、诸侯与窦太后处状告诋毁之、窦太后则是黄老无为说的吹鼓手和捍卫者,这一切导致建元新政不到1年就偃旗息鼓。而此刻的武帝居然无法挽救自己的老师,赵绾、王臧屈死狱中。
随后,
武帝认清形势马上转而“恩礼”长公主、陈皇后。他四处游浪射猎,不再过问大政方针,韬光养晦。建元三年武帝在没有调兵兵符的情况下派遣卫青平定了东越战乱,东越来归,此事之后窦太后越发觉得武帝日渐成熟稳重,遂不再凌驾之,武帝独掌皇权。武帝随后推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汉朝推上了全盛的时代。
康熙8岁即位,12岁亲政。康熙得以亲政靠的是索尼,条件是立其孙女赫舍里立为后。亲政之后他首先想做的就是废除四大臣辅政体制,除掉鳌拜。于是他利用苏克萨哈与鳌拜、遏必隆的不合鼓动苏克沙哈弹劾鳌拜,没想到反被鳌拜扳倒。至此鳌拜大权独掌,甚有取而代之之心,而康熙在孝庄的劝告下只能选择以退为进。
在之后的几年里,他一心向学,无论文史权谋之术,并易名参考夺得探花;韬光养晦麻痹鳌拜并伺机剪除之。再之后就是历史课文了,除鳌拜、削三藩、平台湾、缔合约、征朔漠、修水利、清河道、编典籍、学科技。
时间也是一种力量,伟大是熬出来的,熬得住才走的出。

下面这个故事来自《士兵突击》,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是喜剧,第二遍看的时候迷茫,第三遍看的时候终于醍醐灌顶。
在许三多已经守了半年营房的时候,袁朗找到许三多,袁朗说许三多你是个耐得住寂寞的兵,你是我要的兵。许三多并没有意会,但是为了能和老七连的人再次并肩他参与了选拔。再之后,他在缉毒时误杀了女毒贩,从纯理论的训练忽然切换到真实战场,他再次被打倒,于是失魂落魄的被七连长带到了5班。在这里,他看到了昔日的战友,看到被老A淘汰的成才。深夜里,他和成才长谈,成才说“三呆子,你信吗,我现在能盯着地上的羊粪蛋子一看就是一下午不带眨眼的….”, 此时的成才已然成为了真正的枪神,不管是技术上还是心态上甚至是做人上。
七连长看着成才的八一杠改造的残废狙击说,心稳了,手也就稳了。

第三个故事来自电影《英雄》。
残剑问无名,你为何叫无名?无名答“我叫无名,人若无名便可专心练剑,我苦练十年只为能在十步之内取秦王首级”,随后在书库中展示了十步刺秦之术,高山流水拜服而愿为之铺路。
人若无名便可专心做事,专心还并不够,需坚持,专注。

最后一个故事,来自成语“纸上谈兵”,内容毋须赘述。这是我博客的现状,也是对我自己的警醒。
空谈误事。如果你问我什么东西会永远落后与现实,我现在会毫不犹豫的回答你,是概念和理论!

最后,感谢2009,感谢华盖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