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BBS与电子商务的嫁接

首先,这里所说的传统BBS是指98年左右开始逐渐凸显06年左右开始火爆至今存活不多的,以discuz搭建的比较垂直化的BBS。
这类传统的BBS目前的典型产品形式是一个类似资讯的首页+以discuz搭建的BBS;有自己独特的成熟的社区文化;因为有较为严格的内容控制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避免了“火了—水了—完了”的常规命运,也因此拥有了大批的忠实用户。
严格的内容控制,良好的社区氛围,忠实的用户群,三者相互作用使得这些BSS一直在产生能量且能量也一再聚集。不过单一的BBS产品架构自身的缺陷越来越 让这些社区遭遇瓶颈。用户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之前传统BBS的积分体制、荣誉体制等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社区用户的需求。大多数传统BBS面临着积分无法 流通或者逐渐失去意义等问题。

简单的说就是,这些传统的BBS的发电功能目前尚可用但是用电能力几乎没有。于是,他们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该如何最大的限度的把这些电消耗掉同时赚取剩余价值呢?这是这类BBS面临的最首页的问题。
目前来看中文社区的发展方向主要有2个:SNS化、电子商务化。SNS化没有什么好说的,这里想简单的对上述社区的电子商务化提几点想法,感冒且嗓子疼中,所思未必正确,欢迎探讨。

电影院和公园里人都很多,但是卖不了东西,不过电影院里卖零食的和公园里卖小玩意的人却能赚不少钱。同样的道理,并不是非要把自己搅进交易过程中才叫做电 子商务才能赚钱。对于BBS类的社区涉水电子商务的话,我觉得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千万不要参与到电子商务的流程中去,站在岸上引导。可以看下目前比较常见 的几种模式:
1、团购。代表网站:篱笆网
这种模式下,不用去考虑购买的一方而只需要把提供产品的厂家抓住就可以了。我们需要做的是给我们的团购用户提供有诱惑力的价格和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以我 们强大的议价能力为用户压价格、谋实惠。而团购需要注意的最大问题就是控制交易过程中的资金流,防止“飞单”等问题的发生。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与第三方支付 平台合作来预防,比如信用卡授权等。
2、贩卖打折信息。
这种模式在国外好像已有先例。简单说就是对某些商家的打折信息在BBS内进行小范围散播,打折特权只给BBS内小部分用户。而这个信息的获得需要积分兑换或者其他方式进行,也可以是收取会费的方式只对入会的BBS用户发放打折信息。
3、引导消费。具体实现:广告投放、向其他平台导流量、引入第三方平台
广告投放是一种比较粗放的模式,但是也是很必要和凑效的方式。向其他平台导入流量,不仅仅局限于淘宝,实际上也可以让拍拍、有啊等平台入驻。单一平台的入 驻会造成一家独大,不利于控制,而同时引进其他平台对我们而言只有好处不会有坏处,只要我们把握住审核的关口。
4、消费评测。代表网站:ZOL商城
这是一种比较浅显的模式,其本质还是广告。这种模式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建立一个足够完善的产品库。

当然,对于社区是否一定要电子商务化,我持保留态度。大多数认为社区应该电子商务化的人都觉得社区电子商务有如下3个核心竞争力:一定数量的高粘性用户群、社区 群组等的筛选早就了不同产品需求的细分、社区的舆论导向与公关价值。不过实际上情况或许是这样的:BBS的用户黏度虽很强,但是驱动力并不尽同,不同的驱 动力导致黏度越大,转变越困难;同时社区的口碑并非都是正向循环的。比如有的社区是典型的以挑刺为主要乐趣的社区,也许你得到的会都是负面评价。

最后,强力插入广告一枚:
我需要一份工作,地点在北京,电子商务或者社区相关,产品助理、产品设计或者UED相关。
我在一个二流理工类学校学习的经济学专业,没有学过正统的相关课程;工作经验很短,仅仅在两家电子商务公司做过。
但是,当大家玩CS玩红警的时候我在泡论坛,成为学校BBS的版主,并通过版聚开阔自己的眼界;当玩网游的哥们抱怨在游戏里搞现金交易太不安全的时候我在淘宝开店帮他们出售网游装备和金币,同时体验电子商务;同学们在使用QQ泡妞的时候,我有了第一个博客,也在这个过程中知道了UI、UE、UCD、AI、交互设计,产品设计等等,为之倾倒开始琢磨这些事情,并开始阅读相关的书籍以博客记录我的感悟。
勤奋、沟通、团队合作是我的特质,但是,纸上谈兵的次数太多了,我急需一个实战的经验来
为您的产品服务同时提高我自己。欢迎各位朋友帮忙推荐!

创业团队的产品需求把握

需求该有谁来提出?由谁来决定?这可能是很多创业型团队目前存在最大的一个分歧。

创业初期,制度与等级都不明确,很常见的做法是让创业团队的每个人都有提出需求的权利。这样既可以充分体现民主也利于发散思维,明确产品的方向。
不过,这样的做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病,大家会不断的纠结在很多细小的问题上,造成对当前的事情做的力求完美,然后无法探测更远的区域(探测,WOW游戏名词,游戏中角色必须先探测某个区域才能使这个区域可见及可到达)。这样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当我们把一个功能做的相当完美的时候,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抢在我们的前面推出了更多的优秀的应用,虽然他们和我们相似的这个功能做的并没有我们的完美,但是,这并不妨碍用户低成本的迁移。
记得6月份betacafe开业的时候曾经和梁宁等一起游西湖,她跟我们讲过一个她们公司内部关于需求的一个小故事:之前的时候她们也是团队的人都可以提出需求,然后开始实施,开始的时候大家做的热火朝天。但是,慢慢的她发现整个产品没法前进了,因为大家都开始纠结在很多细小的地方了,而忽视了对产品大方向上的推进。于是,她决定对需求的提出原则做调整:只有一个人负责审核与发布需求,其他人可以提出需求,但是不一定会被采纳。这样,整个产品得以继续前进。
这就好比几个人在走夜路,且知道自己要达到一个城堡,但是没人知道具体的路,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大的方向把握。于是大家都拿着手电筒开始找,你找东我找西, 这样的行军速度势必无法在手电耗尽之前到达的。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人在大家认定的这个大方向下做一个引导,其他人需要在这个大方向下继续去寻找,这样才 能最快的到达终点。

作为互联网的产品是一个快速迭代高速发展不断打磨的产品,快速迭代开发、不断打磨是所有互联网产品获得成功的不二法则。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两个例子,一个是比较远点的Gmail,一个是比较近点的国产新浪微博。Gmail的做法是持续beta,在基础的功能做好之后,慢慢的开发一些新的功能,然后不断的去完善Gmail,所有的用户都觉得每天登录Gmail的时候都能感觉到点变化(这也是所有Google产品的特征之一); 新浪微博的做法是快速迭代,刚刚雏形的时候就放出来,在S-E-T因素的缝隙里迅速先占领市场,然后不断的增添新功能对整个微博进行完善(当然,目前的新 微博已经处于打磨阶段了)。

我的感觉里,一个新的互联网产品的节奏应该是,首选迅速的占领市场拿下阵地,然后再回头来对产品进行打磨修补。市场的变化、新产品不断出现,我们没有步步完美的机会与可能性。
在创业团队里,首先需要的是所有团队成员对产品有一个大的方向上的共识,然后的重点与主要动作应该是引导产品不断的正确的快速的朝着这个方向奔走。等到达到预定的目标之后,把自己当初领先竞争对手的想法表现出来,然后才是停下来打磨产品。停下来,团队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有2个:新的产品方向与目标、对现有产品的打磨与完善。
(当然,看到这里很多人应该会跟我较真说,一个产品的设计过程应该是注重用户体验的,用户体验应该被当作一个战略来实施,这也是我之前说过的。这里,我说的是对产品大方向上已经进度的表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用户体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做法首先是保证了自己的领先地位,其次让自己有充分的机会在领先的过程中有喘息的时间来感受用户需求的变化让自己持续的领先。
还是之前的那句话:任何一个试图做完美无缺产品的人最终只能做出永远落后的失败产品!

碎碎记,关于博客与评论

1、博客不会死掉,至少短期内没有可能。
虽然在这个国家开个博客的成本越来越高,但仍会有更多的互联网从业者发现他们需要一个博客,一个内容与所从事职业90%吻合的博客,而且最好是一个独立博客。
找工作的时候在简历上填一个博客地址或者面试的人正好是你博客的读者,这个效果不言而喻。

2、目前来看,SNS与博客可以共存。
SNS可以看作是推广博客的一个新渠道,而且,是一个很好的渠道。

3、博客的评论会越来越分散。
原因有2个:其一,同一篇博客可以被抄送的地方越来越多,在之前传统的渠道里又增加了SNS、微博客等;其二,可以评论的渠道越来越广,而且选择在其他渠道进行评论对于评论者的曝光度要比在原博客评论大的多。
简单说,你希望通过你的博客传播你的观点;你的评论者(读者)希望通过评论你的博客传播他的观点;
这也是由评论者的付出与收获的利益不平衡决定的。

4、博客评论的碎片化并不是坏事。
相反的,我觉得这是个好事。你的博客内容越优秀,你的博客传播的范围越广,你的评论就会越分散。

5、或许,我们急需一个可以收集关于博客的全部评论的服务。
当然,这个服务最大的难点在于,如何解决那些转载不留链接的文章的归属权问题。

6、群体博客或许会成为博客的下一个趋势。
当然,这里的群体博客并不是指设计团队的UED博客或者团队博客。
群体博客的关键点在于有相似的写作风格统一的关注领域,爱枣报、煎蛋的成功就是例证。
任何试图把自己的博客变成一个社区的做法都会必死无疑,不论你之前多成功。开放理念是正确的,但是开放的方向则更重要。

黑色杜琪峰的情义与宿命

黑色杜琪峰
在我的印象中,杜琪峰一直以拍摄黑色电影著称。《暗花》(监制)与《暗战》中的黑色游戏、黑色幽默的《一个字头的诞生》、《非常突然》、《枪火》、《全职杀手》、《PTU》、《大事件》、以及直接以黑命名的《黑社会》、《放逐》、《铁三角》、….
杜琪峰的黑色与鸽子导演吴宇森的黑色风格迥异。
在吴宇森的黑色片里主角仿佛就是个圣斗士,总是可以以一挡万,那是一种幻想中的英雄主义风格;而杜氏电影里则更写实。吴宇森与杜琪峰的黑帮电影都不会吝啬 子弹,不同的是,小马哥的一梭子弹打出去的时候你感觉很爽,做这样的英雄真爽,这是一种充满理想的英雄主义;而杜琪峰电影里的每一发子弹打出去都会扣人心 弦,弹壳落地的响声总是能让你心跳加速,给你的感觉是,每个英雄都是有血有肉的。
在所有杜琪峰电影里,主角都有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从站位到拔枪到对射到移位,一切都像诗画一般。《暗花》里的刘青云、《PTU》中的任达华、《放逐》里那个拿着狙击枪以一敌百的任贤齐、《大事件》中潇洒自如的任贤齐、《枪火》里的黄秋生,等等。
更多的时候,杜琪峰的黑色电影里几乎不会有枪响。以智力高低定游戏规则的《暗战》里枪只是个道具,刘德华始终一枪未发、《黑社会》里最重要的杀人工具仅仅是个石头、《文雀》里只出现了刮胡刀片这么一个凶器…..

杜氏暴力美学
吴宇森喜欢用白鸽、慢镜头等渲染出暴力场面的诗意与美感,强调的是外部动作场面的枪林弹雨、白鸽纷飞的动态美感;林岭东则强调个人内心隐忍之后的爆发,凝 聚的爆发力也往往成为影片的最高潮。相比之下,杜琪峰则偏好以外部的环境衬托出人物内心的不平静与相互的角力,先是刻画出静态的造型美感,然后是爆发。
杜氏枪战场面里几乎没有任何对白,人物全部专心致志的拔枪射击,也不需要任何的对白,这种人物的静默则恰恰给观众无以复加的震撼。
《枪火》商场枪战,持续了4分34秒,人物间除了最后的喊”阿肥”之外没有任何对话;人物动作的幅度也很小,必要的走位之外只是身处原地的身体的转动,滚 梯的动与平地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以静为主,在宁静中刻画人物内心状态的不平静,并为枪战场面的爆发凝聚了气氛;《放逐》在阿和家枪战,三个拿着枪对峙 的男人、无声的老婆、熟睡的孩、隔着被固定的门,先是默默的等待时机,然后是枪火的爆发,接着又是死气沉沉的寂静,但内心的起伏却与外表的平静形成鲜明的 对比;《黑社会以和为贵》池塘边钓鱼时的乐少跟东莞仔的谈判,同样的是在宁静中充满着杀机。

情义杜琪峰
情义是英雄电影当中常见的一个主题,杜琪峰的影片中也不例外。杜氏电影中,人物明知道情义所通向的是死路一条,但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的踏上了情义之路,与 男人之间的豪情衬托出灰色世界的丝丝缕缕的光亮。当然,几乎所有的黑色电影中情义的尽头都是指向生命的终结,杜琪峰的作品却几乎都是自己选择了这种情义, 并以自身的力量奔赴不可预知的明天,而死亡,也就成为不可逃离的宿命。
《真心英雄》中来自两个不同的黑社会社团的首席杀手,因为老大之间的彼此明争暗斗而处于对立的位置,但彼此间的惺惺相惜并没有被杀气所掩盖,身为棋子的他 们只能是默默的藏起这份知己之情;而老大的不仁不义也促使了两个杀手的报仇之心,他们联手将复仇的血刃刺向了他们往昔的老大;《放逐》里四个朋友先后来 到澳门的儿时好友阿和家,其中两个是奉着老大的命令来刺杀阿和,另外两个则是出自朋友之心来保护阿和;老大的命令终究抵不过朋友之间的情义,短暂的枪战后 是平静的柴米油盐的家居生活,直至最后的跟老大一起同归于尽…..
杜氏电影里,没有不死的英雄,只有出生入死、微笑举枪的兄弟。

宿命杜琪峰
杜琪峰的作品,宿命是其一再重复的主题,其每个作品中几乎都隐含着宿命的元素,而与之纠缠的则是游戏感。
《大块头有大智慧》是杜氏电影中对宿命这一元素最直白的一次表述,大块头与李凤仪之间的轮回、因缘际会贯穿整个影片;《放逐》里那个不断被投掷的硬币, 《暗战》中刘德华与公车女孩的偶遇;《暗花》里梁朝伟与刘青云的命运都早已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如同一只弹球;《非常突然》的全部殉职;《PTU之同袍》最 终汇聚在一个天主教堂,所有的人冰释前嫌枪口对敌;《铁三角》里那个神秘的一直引导情节发展的黑衣人…..当然,也许《枪火》是杜氏电影里唯一的宿命例外,五人最终以情义逃脱了悲情的宿命。
与宿命这一主题相配,杜氏电影会对时间作出刻意的安排。《枪火》、《放·逐》、《暗花》在回归前夕的澳门;《暗战》中生命最后的几天;《柔道龙虎榜》在眼 睛变瞎之前;《PTU》中黎明的前夕;《PTU之同袍》在解散的前一天…..这些是一个临界点,一个突变点,做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而被宿命无常所笼 罩。
而《暗战》、《龙凤斗》、《全职杀手》、《大事件》,放佛是不同时期相似版本的“猫鼠游戏”。

最后,杜氏电影里总会出现一个很偏执的人物,一如杜琪峰自身。

英雄迟暮


09年国庆阅兵上的朱镕基(左一)

在那一整天倾国的秀场里,他,无疑是最惹眼的一个,虽然他安静的待在角落里,给他的镜头也不过数秒
而那满头的银发足以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英雄迟暮,朱颜向华发

他,无疑是中国政坛最独具气场的一位
剑眉细目,生气的时候他会当场拍桌子

那一年,我开始学习政治经济学
很傻的教育局在印制的时事政治材料上把他的名字写成了“朱容基”,发现错误后再用很蹩脚的手写体改成“朱镕基”
那一年开始我接触到“国企改制”、“医疗改革”、“经济软着陆”

他坦言,他不懂政治的艺术
退休后也足够低调,完全消失在公众视线里
我不知道当局以怎样的心态出版了他的答记者问
但是,可以看出这是一本完全不出于他手的书,这书里的内容都是来自史料
他说,他只想安静的度余生

倔强刚毅的他已然老去
世间再无朱镕基


09年国庆晚宴上的朱镕基

特别声明:以上图片均来源与网络

确定?没法确定!

“确定”与“取消”按钮应该可以算是Web应用里最无敌的组合了,你可以随处看到他们以及他们的姊妹组合“完成”/“取消”、“是”/“否”….当然,他们也不是每次都表述的是同一个交互动作,但是我们总会遇到。

为什么会有“确定”与“取消”的组合?
这个问题似乎是个废话。因为,Web应用中几乎你所有的动作都是可以取消的,这也是为什么每个浏览器都会有“后退”按钮的原因。
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只看到“确定”在单飞。比如,波希米亚同学收集了
国内30个著名网站的注册表单,我们看到只有雅虎中国、MSN中国、TOM和优酷的注册表单中有“取消”/“重置”按钮。
也许是处于商业因素的考虑,他们只给用户单一方向的指引,系统限制用户回头;也许是产品人员认为用户完全可以在一页长的表单里手动清除掉填写错误的信息或者借助浏览器的“后退”按钮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麻烦。
但是,在基本都是一页长的表单里没有“取消”或“重置”按钮显然是不够友好的。用户有权利结束自己的操作同时也有权利被允许重新开始自己的操作。一个“取消”按钮显然会比使用浏览器的“后退”按钮或者是“F5”刷新浏览器成本小的多。
所以,从这点来看这30个表单中给我体验最好的无疑是优酷的注册表单。虽然雅虎中国提供了取消按钮,但是在点击取消的时候出现了下面尴尬的一幕….


什么时候才会同时出现 确定、取消
确实,有的时候我们不需要取消按钮。比如评论框的表单里,我们只需要一个“提交评论”就足够了,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取消的东西,你可以选择关闭页面停止浏览,你也可以选择点击链接进入下一篇文章的阅读。
取消,主要用在对用户进行警示、询问用户操作这2个场景中。比如用户选择了进行了某项不可逆的操作的时候,我们需要警示用户是否确定要进行这项操作;用户选择了我们其实并不想让他进行的操作,比如删除帐户,我们希望用户三思。

确定与取消不是万能的,需要更完美
“确定”与“取消”按钮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正常工作,但是意义更明显的按钮标记能更好的帮助用户建立对点击结果的期望
比如QQ邮箱的注册表单,单击这个“确定”按钮会发生什么呢?保存了我填写的信息还是把我注册为新的QQ邮箱用户?很明显,对于用户而言这个期望是模糊的。
当然,我们很高兴的看到大多数网站的注册表单上都把“确定”按钮换成了一个更加明显的提示了,比如“注册”、“现在就加入”、….不过在软件领域里似乎这种令人生厌的做法已经持续了很久且一直没有改观,典型代表就是我们的浏览器弹窗提示…..
直接使用“确定”与“取消”,是一个懒惰的设计师的表现与设计手法。这是一个值得注意与琢磨的细节,因为你的一个错误的提示可能会诱发N多用户错误的点击。

没法确定的确定按钮
比如下面的这个界面提示,我是点确定呢还是取消呢?我没法确定…..

比如,某博客网站在发布文章的时候可以选择全屏编辑器,他们会在屏幕的右下角设置一个“取消”按钮,这个取消是怎么个意思呢?取消本次的编辑退回到我的博客首页还是退出本次的全屏编辑进入到普通的编辑状态?我没法确定……

关于确定与取消的按钮摆放
目前流行的做法是遵照“费茨法则”,一个人在使用鼠标移动指针时,屏幕上目标的某些特征会使得点击变得轻松或者困难。目标离得越远,到达就越费劲;目标越小,就越难点中。设计成一个大的“确定”与一个小的“取消”组合或者一个大的“确定”按钮与一个超链接的“取消”组合。
另外,关于是“确定”在左还是“取消”在左,mac系统与Win系统是个相反的做法,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一下。

这里,UCDchina翻译小组的一篇文章中说到了这个问题:“确定”与“取消”按钮如何正确排序?

最后,在寻找本文的例证的时候浏览几个网站后编的一个小段子
问:一个网站如果弹出“是”、“否”、“取消”,你该选哪个?答:右上角的×。因为,他才懒的管你选的是哪个,他判断有鼠标点击动作就给你强奸了,所以先×它才是正确的!

将熟悉的问题陌生化

通过千鸟的博客知道《瞬间之美》这本书的,前几天去书店转悠正好看到这本书,本想买下的,但是一看价格还是决定算了。于是,在第三极里花了一个下午囫囵吞枣般的读完了。

最大的感觉是作者总是会将熟悉的问题陌生化,遇到问题的时候作者总是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他,然后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不断变换视角去看待同一类问题,让问题看起来陌生不至于使自己的思维陷入固定套路,这点对于一个产品人员来说,我觉得是尤其有价值的。

书中提到过一个原理叫做“环境提示”。让环境提示成为引导的线索采用字体大小和颜色双重表现方式区别链接的轻重程度)帮助用户快速找到组织中最有价值的元素。
这个原理来自于现实生活中日本一个地铁系统的站台提示。 多数人会在坐地铁的时候看书、听音乐、打瞌睡、看美女等等,同时地铁的报站在每个站点的声音都是一样的,可以想象在一个嘈杂混乱的车厢里,听不到报站或者听错了报站是很正常的事情。于是,该地铁对他们的报站系统做了改进,在不同的站点到达之前会放一段不同的音乐。这段音乐对于地铁里的乘客而言就是一个环境提示,这样不同的乘客只要注意不同的音乐声就可以了。可以避免因为看美女或者听音乐而错过站的情况发生。

我们知道,情境是与用户、内容并列的信息架构的三个最基础的因素之一。设计复杂网站时,在较大的整体中提供情境特别重要。很多实体世界中的情境线索在网站上是不存在的(没有自然的路标,也没有南北之分)。因此确保网站有提供情境的线索是设计导航的一个重要原则之一。

书中作者引用了这个原理把他映射到产品设计上。并以一个内部的CMS系统中如何在一列连接中把最新最重要的信息标识出来作为例子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采用不同大小的字体和颜色来对一个链接进行修饰可以直观的表述一个链接的轻重程度,且提高用户的阅读体验。
实际上这些方法我们也经常会用到:比如用红色链接来表示这条新闻是重要的;用黑粗体的标题来表示头版头条新闻;有的网站(浏览器)已经可以实现对用户已经点击过的链接使用颜色标出。
默认情况下没有浏览过的超链接是一种颜色,浏览过的超链接是另一种颜色。这种特征可以帮助用户了解什么是他们看过的,什么是没看过的,帮助他们回忆之前逛网站时走过的路线。在信息架构中,我们把这个叫做情景式导航。情景式导航可以支持联想学习,让你建立一种具有连接性组织的网站,使得用户和组织都受益。

当然,这部分只是我囫囵吞枣中记忆最深刻的部分,其他关于标签云的讨论、注册表单的优化、视频的引入、搜索的设计等等也都颇有见地,最重要的是这些都是最常用的产品组件。30多个故事,阐明了如何将好的设计原则运用到实际的Web应用程序界面中,使界面引人入胜,如何创造完美的瞬间,给用户以美好的体验,值得一读。

先是行业专家再做体验专家

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冷笑话:一位号称国内“著名”互联网社区专家,一聊才发现他从来没有用过QQ、MSN、myspace、 Facebook、twitter、xiaonei、新浪微博,但讲起来头头是道。。。
前段时间跟一位做
在线旅游预订服务的产品总监吃饭的时候聊到他们公司的产品团队建设问题。我好奇的问了一句,你们团队有UE职位吗?
他说,之前是有的,但是后来发现UE这个职位的人经常会把一些本来体验很好的设计改的反而更糟糕了,于是把UE这个职责并入到PM里,由PM来负责整个产品的用户体验优化。当时举例说到对于订房过程中的时间设定,这里会存在一个行业潜规则,也是预定用户都明白的规则。但是,这个规则在他们的UE眼里是不符合用户体验原则的,于是被改掉了,最终导致整个业务下滑,客服忙个不停。
而他们的整个PM都是从最熟悉行业规则和流程的人中挑选的,当然,这个人不一定有互联网背景,他只要对在线旅游预订足够了解有足够研究就可以了。

这2个故事最近一直在我的脑子里闪现,我也一直在想,我一直说的用户体验或者说的体验究竟是个怎样的事情?如果要作为一个UEer(对于UEer的这个称呼在UCDchina团队内部曾经有一个讨论,隽辰同学等坚持说这是个很没有美感的词,不过作为缩写我觉得还是能接受的。)需要具备哪些素质?如果你准备去做某一个行业的用户体验专家你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我想,成为一个行业的用户体验专家,至少是需要具备2个条件的:深度了解这个行业的用户行为、行业规则、行业特点;UE的基本知识。你必须先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或者至少是资深用户,然后才会是这个行业的用户体验专家。
UE的大原则只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罢了,而具体到某个行业的时候则显得不够用了。就好比某个法律实际上就只有简单的十几条,但是对他解释的法律则是个大部头,最后到具体量刑的时候又会有不同的说法。
在所有的用户体验类书籍里,对用户体验原则的说法基本都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层次:最根本的是解决用户的需求;稳定是基础;保证产品好用才可能成功;给用户带来愉悦感的产品会让人无法割舍;而建立品牌则是用户体验的终极目标

我们的UE总是在来来回回的说这些原则,不断的把这些原则往产品中套,当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断的告诉自己告诉团队告诉用户,我们这么做是符合原则的,来给自己找个平衡。但是,实际上的情况看来并不是这样,我们只考虑了共性但是忘记了特性。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某个行业的产品做的很怪,开始用的时候很不舒服,于是我们开始破口大骂说这个产品的用户体验实在太差了,他们的设计师都是吃屎的吗?骂完之后我们爽了,我们继续去使用他的产品,慢慢的我们发现这个地方“不合原则”的设计确实能够节省我们的时间,让我们在整个使用的过程中更方便。我们有没有停下来反省一下呢?
用户体验是需要落地和变化的,用户体验设计师应该把产品的用户体验流程和规范同产品自身的架构与资源结合进行本地化处理。

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不认为有什么正确设计网站的“真理”存在,唯一的真理在我看来就是“视具体情况而定。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就是使用最基本的原则去指导产品设计,而不是去检验产品设计。
正如《don’t make me think》作者所说,设计、建立和维护一个好的网站一点都不容易,以专家的姿态去取笑网站的错误不是一个设计者或者一个产品从业者应有的风度!

坚守

08年8月,北京流行一个词:避运。我毕业离校辗转来到北京。
我记得来那天正好举行马拉松,我从知春路地铁的出口走出来的时候豁然发现街道两旁彩旗招展一片喝彩,就这样被夹在道边来到北京开始了一个新的挣扎。我没有再在各个招聘会上晃荡,在一个电子商务论坛上发了帖子说想谋一个电子商务方面的职位。半小时后老刑加我的QQ跟我说让我过去聊聊,我们约定要是谁对对方满意谁就请客。
第二天,我从海淀坐公交到朝阳去找老刑面试。3个小时之后,老刑说,周一来上班吧,然后我走到电梯旁准备下楼。老刑追出来说,明天周末公司有活动,你一起来吧,我们去香山。我说好。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第一份工作。

09年6月,公司做出了战略调整,老刑离开了团队
我知道老刑走的时候满心不甘,他的战略布局刚刚完成还没有施展却戛然而止。
走的时候我们一起喝过一次酒,老刑拍着我的肩膀说“这是你的第一份工作,你一定要坚持住,至少要做够一年吧”,我说是的,我还要继续磨炼我自己呢;思践听说老刑要走的消息后在gtalk上问我“老刑离开了,你怎么打算?”我回答说,我继续待着,继续陪伴这个产品活下去……
我告诉自己说,在一个传统企业切入电子商务的公司里,我能够学习到和忍受比在其他电子商务公司更多的经验和教训。不管公司的战略怎么调整,我需要的只是做好我自己的事情、最大限度的让自己不断学习与成长。

09年8月,公司的产品团队集体跳槽,除了我和一个刚入职2个月的技术。
公司在战略上进一步调整,确定不再做平台转向大宗交易,完全向销售型转变。我的事情被迫停掉,完全被架空。大家在走的时候都劝我离开,或者骑驴找马,我说“骑驴找马,但是也不能虐待驴”,我继续坚守。
8月初的时候我去奇遇花园参加UCDchina书友会遇到老刑,老刑问我最近怎么样,我说我还在坚守,我不相信我这一年的积累等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老刑意味深长的说“慢慢的,你就知道哪些值得你去等,哪些不能”……这话,是说给我听,其实也是在说给他自己听,对于这个产品他倾注了巨大的心血也满怀雄心,但是,还是失败了…..

09年9月,北京开始流行一个词:祭日。我也赶上了另一个流行词:被辞职。
意思很直白,公司现在不需要产品了,需要的是市场和销售,公司也没有能力和义务设置一个没有作用的岗位……我在QQ上跟老刑说,“哈哈,总算坚守到1年了,我无愧我心,可是,没想到会是这个结果”…..

往事如斯,没有抱怨也不需悔叹,我忠实的记录,因为我还有更远的路要走,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任何际遇都是财富,我需要做的是感谢与反思,然后昂首阔步。

媒体新浪的WebIM

6月份的时候新浪朋友小规模内测,参观之后,我写了一篇“新浪朋友能否成为大朋友”。事过3个月,消息说朋友因为内部变动继续延期,之后,新浪推出了微博客。
当时,
我在twitter上说新浪微博更像是新浪朋友里微博客组件的一个剥离。在朋友战略受挫之后,新浪推出了微博服务,主打粉丝。

在那篇写新浪朋友的文章里我说过,SNS的路线目前有两条:game路线、微博客路线。很明显Game路线是没法玩的长久的,搜狐白社会现在已经开始尝试大规模的广告投放了,在公司的电梯里广告语是“你还在被楼宇圈养吗?”….
而走微博客路线一直是比较小众或者垂直的SNS的路线,加之国内的微博客集体被下课也给微博客市场让出了很大的空间,此时是进军微博客的最好时机。而这个绝佳时机的前提是有强硬的后台和完美的监督机制,很明显,新浪完全具备这2个条件

1、新浪微博不是Twitter,也不是twitter的山寨版
是的,twitter是媒体,而媒体也显然是新浪微博的定位之一。但是,媒体仅仅是Twitter的一个定位而已,Twitter并不仅仅是一个媒体,Twitter带来的是一种生活理念上的变革。除了媒体的一面Twitter也有社交的一面、分享的一面、休闲的一面、……
在门户方面,新浪的地位正在日渐下降,面对日益社会化的媒体,新浪在不断尝试。新浪的手中也有众多的媒体资源,一说新浪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明星。从目前入驻新浪的ID来看,各路花旦均已闪亮登场,而各类媒体帐户也没落下。对新浪微博的媒体定位毋庸置疑,无需多谈。

2、新浪微博移植了SNS里最火的应用,把交互简单化
在SNS里最火的应用是什么?是微博客。这是一个比打招呼的成本更低、比Game的应用更广泛的SNS组件。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SNS里闲聊,放弃传统的IM客户端。(当然,这里我说的是闲聊!)而闲聊在现实中也是社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咏乐汇选择了在饭桌上与嘉宾闲聊,是最契合中国国情的谈话节目。
所以,我觉得可以把新浪微博定位为WebIM。并不是只有QQ的Web化、MSN的Web化才是WebIM,WebIM应该有一个更大的定义。
为什么在新浪的微博里没有开发@回复功能而设置了评论,这有利于防止信息被打散和碎片化传播,同时,这也契合社交闲聊的定位。一条微博的信息内容应该是微博作者与他粉丝之间的会话,这个会话不应该被在全站进行传播。之前Twitter对他的@功能的改进,我想也是出于这点的考虑。对一条微博的转移传播依赖于分享这个功能,在Twitter里叫锐推。而不论是转移之后的内容讨论还是集中在这个转移的用户与他的粉丝之间的。这样来看,整个信息的传播才是条理化的和便于梳理的。

3、资源与监管是做好微博的两个必备条件
不论是作为媒体还是作为社交化的WebIM,都需要优势资源。新浪并不缺资源,而且新浪是最会贩卖资源的。所以,新浪微博对于明星资源的把握很到位。名人榜、推荐用户、热门微博,这些功能的添加再一次展现了新浪的资源优势与利用本事。
对于微博客的监管,这点中国网民都清楚。饭否没饭吃了,嘀咕被乱炖,一直被讨论但是就是上不去的Twitter,这些都已经很明显了。
在对微博的监管上,新浪是下过功夫的。含泛关键词微博的审核、悄无声息的删除微博内容和评论、对敏感用户斩首示众这些都无比强大。对临时敏感词的更新也做的很到位,比如周末的时候因为腾讯网60周年专题的勃起而直接将“腾讯”设置为敏感词。

4、别指望Twitter的用户会成为你的用户群
这是一条
我在新浪微博上的唠叨话,当然,当时这句话主要是想表达的意思是:“只有用户才知道产品可用性的真正答案。就像鞋合不合适只有脚才知道一样”。
不过这句话其实也没说错,目前使用Twitter的用户绝对不大可能会成为微博的用户,通俗的说这是两个气场完全不同的用户群。
我同意
麦田的说法正是因为这拨SNS用户不在开心玩twitter,所以他们才可能会在新浪玩。新浪微博构成的最大威胁是kaixin001等SNS网站。

PS1:至于盈利模式的讨论,我觉得还太早了点。
PS2:新浪微博的用户体验确实不敢恭维。
PS3:我的微勃继续使用了全球通用ID@kentzhu,所有的Web2.0网站基本都是这个ID。http://t.sina.com.cn/kentzhu,不过不太建议成为我的粉丝,因为我是Twitter用户。

模糊前期的构造过程

在上一篇,“产品设计的模糊前期”我们介绍了产品模糊前期的由来以及构建模糊前期的重要性,在这一篇里我们将介绍模糊前期的构造过程。

一个完整的模糊前期包括:识别机会、理解机会、概念化机会和实现机会。其中前三个阶段是模糊前期的主体部分,在这里各种问题和思路还很不明确。过渡性的第四个步骤把产品的开发带入了一个更具体的、可以分析的阶段。
这一过程类似于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漏斗。先是收集并充分展示各种机会,通过对这些机会的分析和诠释把他们过滤到一个或少数的几个机会。然后更具有目的性的对剩下的少数概念在更深层次上经过又一轮的展开、分析、诠释,并通过再一次的过滤和筛选以进入模糊前期的下一个阶段。


第一阶段:集中与产品机会的识别和选择。
在这一阶段里所运用的主要工具是之前我们介绍过的
S-E-T因素。我们的目标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现尽可能多的产品机会,然后从中筛选出几个主要的机会,并把它们进行初步的展开以生成最后的产品故事情节。
我们必须运用最普通、日常的的用语,根据对产品的使用体验而不是产品所要遵循的某些造型和功能标准来对产品机遇进行描述。我们所要描述的主要是产品机会缺口,而不必要具体说明该产品将如何填补这一缺口。

第二阶段:把价值机遇转化成总体的、一般性产品准则
在这一阶段必须很快明确产品的方向和预期的用户需求以证实该产品机遇的确能使用户受益,并且拥有一定规模的市场。对产品机遇的理解主要在于对产品用户的理解。
这时也将开始制作初步的产品模型。此时的模型还只限于一种积木式的水平和状态,它主要用来帮助我们初步地了解产品。最后,我们发展出一个经过细节推敲的、能抓住产品机遇的根本并集中于潜在用户的短小故事情节。
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我们得到的是一个目标用户的行为模型以及对目标用户的需求、期望值、喜好、经济承受能力的细致了解。

第三阶段:把机会转化成产品概念
第二阶段侧重于对产品机遇的理解,而第三阶段则侧重于对产品本身的理解。对能够吸引用户的产品造型、功能特征、材料和技术有切实完整的理解。
反复制作、演示产品模型,并由核心市场、有经验的用户和专家顾问对模型进行测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方法。而其关键更在于这一过程至少有不少于三次的循环,每一次的循环中获得的用户反馈都使我们更加清楚产品在哪些方面是成功的,哪些方面需要修改。
在这一阶段的结尾将形成最终的、能够迎合目标市场视觉、感觉和技术上的期望值的产品概念。

第四阶段:产品机会的实施
在这最后一个阶段里,产品概念已经细致到成为一个可工作的真正的产品。本阶段的结尾也将得到一个完整的产品造型、细致的可工作模型、产品加工计划、以及包含概预算的市场计划。
这时候公司可以决定产品是否投入人力、财力、物力来实现这一产品机遇。

模糊前期也许只需要几个星期,也许需要一年。但是,企业必须意识到把整个产品项目20%~25%的精力投入到这里可以为后面的工作节约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一旦公司不能适当地填补某个产品机会缺口,就很难通过后续的产品来弥补因此而带来的损失,也势必对企业的品牌形象造成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模糊前期的构造是保证企业在第一时间里成功地填补产品机会缺口的聪明的投资!

读《Creating Breakthrough Products》(创造突破性产品)

看图说话090803

1、某围脖的注册页面截图聚合:
这张图是在Firefox下使用IE tab的一个截图。他们对Firefox的不友好导致我这种火狐党只能使用IE tab,于是就有了这个。
聊到新浪的产品就想再多说几句,
我在Twitter上说“也只有新浪才能想出这么天才的做法,邀请无数的小白鼠,一边测试一边更改,连首页也一块改”,这条推被回推了20次。
很明显新浪的产品一直都不是UED导向的,我倒是觉得他们始终以营销为导向的。他们善于贩卖他们的内容、产品。这种让大批的普通用户边测试边修改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很高明的营销型开放式开发手段。某同学评论说“
多好啊,这么多人当PM,又专业又方便,还不用给银子”,可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是否会去修改?或者只是个噱头罢了。
麦田说,第一印象,围脖能火。我的回答是,在严格的自我审查和如秋风扫落叶般的干掉形如连岳等ID的情况下,能火……


PS:我这里有若干微博的邀请码,想做小白鼠的请在留下你的email地址我邮件给你,或者发邮件到kenth.zhu@gmail.com

2、豆瓣的这个验证码背景实在太唯美了,唯美到直接被我当成是广告忽略掉,点完发布才发现,我靠,提示验证码错误。
个人始终觉得验证码这个东西实际上是杀人八百,自损一千的玩意,迟早会被退出舞台。

3、自从新浪在博客的右上角搞了个折叠的随便逛逛功能之后,百度空间把这个功能发展了一下,在右上角搞了一块展开的狗皮膏药,于是右上角的博客标题被无情的贴上了…..
亲爱的各位同学,你知道怎么把百度空间右上角的狗皮膏药弄没吗?
反正我是被折磨了好久之后,有一次偶然发现的

Twitter帐户被封的解决

不知何故,近期总是遇到Twitter帐户被封的现象,近期Keso的帐户也被suspended了
一个月前,我的帐户@kentzhu也曾遭遇过被挂起的噩梦,辗转若干次后被恢复。这里简单记录一下我是如何找回的,当给大家提供个例证。仅仅是我个人的经历,不保证完全可以成功。

7月29日,Twitter帐户的follow关系忽然被清零。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帐户被侵入,follow关系被人为清洗,因为我的密码设置一直很弱。于是发动大家重新follow我,在第一时间里找回了约150个followers。当我暗自庆幸的时候,噩梦继续,2天后帐户被挂起,个人页面的小鸟变成了猫头鹰…..
riku同学一番交谈之后,我决定还是规规矩矩的找客服解决问题吧,于是给Twitter发送了一封邮件。
邮件发出之后正好遇到Twitter被攻击宕机事件,漫长的10天等待之后,Twitter给我回了一封邮件告知了原因:“
Your account was suspended because it posted updates that indicated that your account was in actuality compromised. Updates may have been indicative of the Koobface virus (http://en.wikipedia.org/wiki/Koobface) or indicative of you giving your username and password out to a 3rd party website that promised “more followers fast!” Unfortunately,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se third party sites are actually fronts for phishing and have already been implicated in the selling of usernames and passwords.”(点此查看邮件原文截图
简单的说就是帐户被中毒了,发送了带毒的链接,或者是因为加入了某些第三方排名API导致帐户密码泄漏。回想了一下,似乎我确实加入了几个类似XX推特圈这样的API,给自己打过标签,然后followe一个twitter帐户,同时发送一条tweet…..
于是按照邮件给出的方法对自己的帐户进行了整理,之后twitter发送了一封确认邮件“
Sorry for the delay. I have just looked at your account and made sure it is fully restored and your caches are fully cleared. ”,帐户被恢复。

推友流传的几个可能造成帐户被封的原因:
1、频繁发送带有链接的tweet
2、follow关系严重不对等
3、被多个用户拉入黑名单(block)
4、使用Tor登录发送tweet
5、频繁访问API
6、
实际上,twitter官方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什么样的帐户会被列入suspended,他的判断机制很诡异。以上不过是推友们的揣测罢了。
第1、2明显不会成立,twitter的好友关系是一个单向的好友关系,follow关系不平衡是必然的;至于第四条也存在疑问,我一直是使用Tor+Twitterfox更新的,并不是这个问题而被列入suspended的;第5是keso自己猜测的,我觉得如果是频繁的访问不同的API可能性则更大,比如经常频繁换用不同的API发送tweet等;至于第3条的可能性比较大,这个会是twitter判断spam的一个要素

最后,作为一个曾经被清洗过的用户,给几条建议:
1、如果发现帐户异常,第一时间能做的是给twitter发邮件查询:suspended@twitter.com
2、或者从twitter首页右上角的Hlp链接进入到帮助页面提交请求(需翻墙)
3、收到邮件后他们会发一封确认邮件,并且开始对你的帐户重新检测,耐心等待就可以了。
4、任何重新发动好友来follow你的做法都是不明智的,也只会让twitter更加怀疑你
其实英文不好不是问题,你只需要告诉他你的帐户被封了了,然后问他们为什么被封就OK了,哈哈
更多关于Twitter的问题处理,参见riku同学的这个聚合页面

如果你的帐户也被清洗过,麻烦回帖或在这里跟帖说下Twitter给出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总结、帮助那些无辜的被封推友

Upadte:090918@kentzhu帐户再次被suspended,发了邮件过去询问,3分钟后得到回复,原文“It looks like you got caught up in some sort of spam cloud (through no fault of your own). I’ve restored your account; please let me know if you encounter any issues in the future.,简单说就是因为我的帐户遭到攻击,所以他们出于保护把我的帐户暂时冻结袅。

他们不需要产品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写在7月10日,一直存在我的草稿箱里,最近又遇到不少事,想了想还是发出来吧。这些例子都是我的真实见闻。
PS:跟moqii同学聊找工作的事情,他又回首了他那不堪回首的
篱笆网面试经历。他举例子说,给用户便宜5块钱用户就不会觉得导航乱了。我当时的回答是“需求是第一位的,在竞争不充分的阶段只要满足了需求且可以用就能占有市场但是需求和能用只是UED的最低级的2个层次,如果想做大就应该在最初的时候比别人多想一点,胸怀大一点”。

——寂寞的分割线,文章有点长,不愿意忍受的可以直接看最后结论——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老板或者客户,他们说他们就喜欢XX网站,你直接照着XX网站给我做一个就可以了。你告诉他们,我们的业务模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不能 直接照搬,可是他们不同意,他们说大家就看着XX网站习惯了,我们只要做一个和他们差不多的就可以了,这样大家方便接受;
你是否遇见过这样的上司,他们说我就觉得这个网页应该是这个颜色的,这样好看,你告诉他们我们不能用黄色的,因为黄色的会被绿坝过滤掉,可是他们不同意,他们说黄色的有氛围,我就喜欢这黄色的;
你是否遇到这样的老板,今天看见A网站挺舒服的,他告诉你我们的新网站要按照A来做,明天看到B网站做的也不错,于是告诉你我们应该按照B来做,他不管程 序正调在什么程度上,总之他说要换。最后,你把做完的东西给他看,他说我要的不是这样的,我要的是C网站这样的,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想要什么样的,因 为他自己在心中根本没有想过这个网站长的什么样子,要按照什么样的路子走下去;
你是否知道有一大批这样的公司,他们号称做资讯站的,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原创内容,他们只需要2个文字搬运工就足够了,这2个文字搬运工就每天盯着他们需要模仿的网站,然后等着人家内容一更新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copy下来,然后还不留下来源链接。他们需要做的仅仅是改个标题换个结尾,然后他们堂而皇之的说,这是他们原创的;
你是否也听说过有这样的老板,他们看着美工做出来的效果图就说,嗯,不错,这个现在就可以挂上去了吧?你告诉他,我们还没有切图呢?我们的CSS还没写 呢?我们的交互还没完成呢,他听不懂也不愿意听,他说我就给你们一天时间,把这些搞定。你继续说,我们还需要二级页面、三级页面,还有内容没完善呢?他告诉你,这些都不重要,先把脸挂出来,是啊,脸是有了,可是除了脸真是什么都没有了。他们不需要PRD文档,不需要原型图,不需要什么测试,他们觉得那些太 耽误时间;
你是否遇到这样的大老板,他们有钱,他们看着现在很多人在网络上捣鼓挺挣钱的,于是他们也想去捞一笔。等你帮着他把架势都摆好了,排兵布阵完事了,他说我等不急了,我怎么还没见到钱啊,你们这帮人整天是干什么吃的,效率怎么这么低啊?你们配合太差了,你们的效率太低了,我已经没有钱给你们了,你们看着办吧…..于是劳民伤财不说还让他觉得你一点本事都没有。可是,什么都是需要时间培养的不是?你真以为互联网是埋个钢蹦就能长出个摇钱树的啊……

对,你猜对了!中国目前有一半的小公司都是这样的,他们不需要产品,他们更看不起什么UED,他们觉得那是在扯淡,挣钱才是硬道理。他们只需要一个技术、一个美工(别怪我,他们真不知道这个工作其实该叫视觉设计师)、几个文字搬运工就OK啦。在他们需要做新网页的时候他们告诉技术直接去copy这个网站的架构就可以了, 他们告诉美工换个颜色,然后让文字搬运工们去偷一下内容,这样一个全新的营养不良的克隆网站就出来了。
是的,你会说小公司需要考虑成本、寿命,所以他们只想着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捞到钱,如何以最低的成本拿到最高的利润,他们还继续以为这就像改革刚开放那个时候那样倒倒卖卖就能发家致富。可是不对啊,为什么国外的那些互联网公司不是这样的呢?很多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公司都是很小的,他们也许就只有不足10个人, 他们一样做的红红火火的,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老板们考虑过吗?

没有,他们只想着投机而不是投资!他们靠什么赚钱呢?靠不断伪装倒卖别人的原创内容获得点击、靠做垃圾SEO在alexa排名上作弊来跟搜索引擎打游击、 靠使用金钱去收买搜索引擎去做虚假广告、靠做流氓推广满互联网的散发垃圾小广告骗点击量、靠偷换倒卖新概念欺骗无知网民、靠打擦边球用泛黄的标题和美女图像的小广告引诱那些雄性荷尔蒙过剩的网民去点击、….
中国的互联网不仅仅是浮躁,更是没有规则和制度的蛮荒,一大群做白日梦的人在试图在互联网上继续使用90年代“倒爷”的手法发家致富。
别他妈的绿什么坝了,摇醒这帮人,他们自然会去告诉他们的孩子该怎么使用互联网,连他们的老子都不知道该在互联网上玩,先用围住他们的孩子,有什么用?

你,是专家吗?

这个年代,什么都缺,唯一不缺的就是专家,呃,不对,还有教授!
前些日子加入过一个QQ群,一个自称这是专业群的专家居然连某个电子商务社区网站都不知道,还以为我发的链接是广告,顿时瀑布汗…..也是,这样的人 确实很专业,专业到眼里只有自己那个小破网站,每天都坐在里面出不来,抬眼看的时候眼里永远都是碗口大点的小天,这就是专!
现在,消费者最信不过的就是商家说他自己专业。每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他们的脑海就会掠过一个念头,恐怕坑人更专业!
看看各类电视广告上,那些撕心裂肺喊叫的男人和他旁边随声附和的女人们,他们各个都自称是专家……也是,这样的人确实是专家,骗人的专家!

为什么会有专家?
当局需要他们。
任何时候,任何朝代,专家的力量都是不可忽视的,当局者永远都是害怕自己的子民不愚笨的。于是,他们需要一个职业来让他们的子民愚笨且又不能让他的子民知 道自己不愚笨,于是,他们选择了专家。他们让这些专家把自己的观点进行包装,然后散布出去,当一个愚蠢的想法被包装且被强力传播若干次后,这个愚笨的想法就成了真理
每年某几群专家都会开近一个月的会去炮制一些愚蠢的观点,当局还会不断的使用国家机器对他们进行包装。可是,每当这些专家把这近一个月的成果公布的时候,每个有脑子的人都能看得出来,这些是多么的扯淡。但是,他们仍然是专家,因为,当局需要他们!
他们需要它们。
找骂,这个是目前互联网上最流行的受众范围最广的效果最好的营销推广行为之一。他们需要找骂,你越骂他们,他们就越高兴,因为你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他们,他们的目的达到了。
他们一本正经的提出一个禽兽不如的论调,然后可怜巴巴的问你们他该怎么办;他们故意炮制一个一看就知道是错误的论调,然后自己高调的宣传,把自己武装的多 无牛逼;他们有的时候也首先开骂,以专家的姿态开骂,他们就是想让你们也骂他。他们不害怕被骂,为什么要害怕呢?因为,这就是他们所谓的营销!
被错误理解的教条。
很早的时候,有人引入一篇翻译的文章,文章中讲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读者众多的博客。其中有一个论点是,多写有争议的话题。等被传到国内的时候,读了这话的 人想了半天也没想到什么是有争议的话题?如何去做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呢?最后,他们想到了,装牛逼,发以牛逼姿态搞出来的妄想!
有争议的话题的前提是,你自身是站得住脚的。连自己都觉得站不脚的话题不叫有争议,叫哗众取宠。
专家和教兽是个护身符。
康熙初登大宝的时候8岁,康熙问孝庄,要是殿上的大臣说的我不知道怎么办?孝庄说,记住,你是皇帝,皇帝永远是对的!皇帝2个字就是个护身符,皇帝两字可以把一个小孩子的胆气瞬间充满。
很多人都在用专家这个title来装饰自己,来把自己鼓吹的很丰满。是啊,谁不仰慕有名头的人呢?可是,大家都不傻,终有一天一颗小刺就会把你们罩在外面的那层皮戳破的,因为,那层皮被你们膨胀的太厉害了!

专家不是自封的。
当有一天,一个人或者有一个团体对你说,“我可是这个行业的专家,我的这个队伍里面都是专业人士,我们是专业的XX团队”的时候,你,一定要谨慎!
专家该是谦逊包容的。
一个专家永远都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有多牛逼,永远会不断的审视自己,丰富自己。

你,是专家吗?

PS:根据最新专家网瘾认证标准,我属于超重度网瘾患者,因为我每天至少会在网上泡18个小时。所以,接触我请谨慎!